第五十五章永城知县 - 明末第一将 - 明末逐鹿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明末第一将 >

第五十五章永城知县

永城隶属河南布政使司治下归德府辖制,因为地处三省交汇之处,加上外围又有芒砀山脉环绕,使得这座山区小城俨然成为了一座世外桃源,李自成张献忠叛军祸乱陕西河南多年都未曾到过永城。

因为相对的稳定,加上永城水域发达,耕地充裕,导致近年不少流民涌进永城,使得这个小城短短几年时间,人口从崇祯元年的十万人口暴增至二十万都不止。

不过县府登记的在册人口,永城依旧只有十一万,而多出来的人口,大多数都在官绅乡绅名下,这样做的目的很明显,那就是减轻上缴的赋税,而百姓实则半点好处没得,因为赋税他们照交不误,而这些赋税自然也就流入那些官绅土豪手中。

公孙翊并不是一个傻大胆的人,在离开京城的第一时间,他就派出小旗官于季率领一旗锦衣卫快马加鞭赶往永城,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化妆侦查,先行摸清楚永城的官绅乡绅情况,以及人口和耕田数量。

至于公孙翊则带着大队人马,一路游山玩水,一路缓缓而行。期间他通过驿站,给金陵的柳如是、李香君等女送去了平安信,以及高中状元的好消息,当然这信可是连发了数封的,还有老家新城的父母自然少不了,以及老师黄道周。

这样一来,当他赶到永城县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半个多月,而先行侦查永城情况的小旗官于季也给他上交了一份满意的情报。

根据于季的情报,公孙翊获悉永城如今的人口应该在二十一万左右,其中有官绅世家十六家,乡绅五十三家,他们基本控制了全城一半的耕地,剩下的一半的耕地则在在籍的十一万百姓手中。

所谓的官绅世家,就是家族中曾经有人当过官的,亦或者仍然还有官职在任的,只有当过有品级的官员,并且家族中每一代都有人出仕过的才有资格称之为官绅世家。

至于乡绅嘛,一般都是地方上的豪强宗族,这些家族基本上是上几代出过官员,之后虽然没落,但依旧在本地形成庞大的宗族群体。别看这些人没有官职,但这些宗族族长的权利却是十分大,可以决定族人的生死。

实际上他们就是封建社会最基层的管理者,因为在古代皇权是不下乡里的,这也就衍生出了乡绅宗族势力。事实上即便在二十世纪的偏远山区,宗族势力的权利有时候都会藐视国法。

公孙翊要想在永城执行摊丁入亩,以及征收商业税,就必须打击地方豪强,否则他的新政只能是一句空谈,而要打击这些豪强,又不能一味的用强,必须剿抚并用,才能收到奇效。

要想做到剿抚并用,自然需要知根知底,才能有选择的针对,这就是他派小旗官于季侦查情况的用意,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

从手中的情报来看,这六十九家地方豪强,其中有九家属于地方黑恶势力,其中有一半的家族属于闭门埋头过日子的,还有十家属于善行之家,剩下的二十家则是属于扩张的家族,他们不断吸收流民,扩大家族势力,侵吞朝廷的人丁耕地,这样的家族无疑可以划入打击对象。

不过公孙翊并不打算一上来就烧火,因为在他看来上任后的第一要事就是掌控手下这一支锦衣卫力士,以及县衙的三班衙役,正所谓枪杆子才能出政权。

他一个知县虽然身兼锦衣卫百户,但要是没有一班忠心可靠的武装力量的话,自身的安全都会成问题,更别提打击豪强,试行新政。

到任的第一天,公孙翊拒绝邀请,而是吩咐庖厨杀猪宰羊在县衙搞了二十三桌,犒赏部下的锦衣卫以及县衙的三班衙役。

宴席开始前,身穿崭新的锦衣卫六品百户服的公孙翊,头戴斗笠钢盔,腰挎绣春刀,脚穿马鞋的他,走到人前喊道:“本官公孙翊,是新任的永城知县,今科的新科状元,承蒙陛下信赖,授锦衣卫百户之职,也就是说从今日起,我永城将会多出一个机构锦衣卫百户所。”

“当然锦衣卫是锦衣卫,三班衙役是三班衙役,各司其职,互不干涉。不过有一点我得说明,那就是跟着我干,那就必须踏踏实实的干,我不敢说让大伙大富大贵,但肯定不会让大伙饿肚子,但要是谁敢阳奉阴违,鱼肉百姓,那么国法军法绝不留情。”

“谨遵大人教诲。”大院内呼啦啦的两百多号人,在公孙翊严厉的目光下,忙齐声高呼道。

“好,开席,今日酒肉管饱。”公孙翊也没有多废话,直接招呼一声,他便来到主位上,他这一桌都是县衙里有官职的人,左首依次开始是县丞张洪,主薄胡尘,典吏韩武,以及六房吏,基本上一座县城的权利核心就掌握在这一桌子上。

“县尊在上,下官敬你一杯,还请大人今后多多关照。”刚落座县丞张洪首先举杯道。

“张县丞客气,你是本县的老人,今后许多事情还得麻烦你才是。”公孙翊微微一笑,举杯一饮而尽,根据禁卫小旗官于季调查的资料来看,这张洪可是个笑面虎,举人出身的他,是荫官入仕,因为他的父亲曾经当过知府,后来在任上病逝,他便获得朝廷的恩典,得以就任永城主薄,之后又升任县丞,距今在永城已经为官超过十载。

正所谓流水的县令,铁打的县丞。大明制度县令一般都是九年一任,但三年会有一考核,正常来说两次考核称职的话,就会获得升迁机会,相反就可能会调任更差的县任职。但县里的县丞主薄除非升迁县令,否则基本上少有调动,有的甚至会一辈子在一个县任职。

“县尊大人但有吩咐,下官必然赴汤蹈火。”张洪一口干了杯中的酒,神情激动的站了起来。

“坐,坐下说话,咱们都是为朝廷办差,为皇帝尽忠才是。”公孙翊摆摆手一笑,目光转移到主薄胡尘身上。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