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水贼来袭
从江南直通京城的大运河,不愧是贯通南北的大动脉。烟波浩渺的江面上,船只川流不息,一派繁荣景象。
公孙翊乘坐的船只,是一条直达京城的大型运粮船,属于漕运船只。能够乘坐上这条船,自然是托了刘永墨的关系,不然这样的漕运船只,可不好轻易搭乘。
运粮的船只吃水重,所以走的也慢,但也舒适,这一次公孙翊只带了外甥谢成进京,但好在有陈鼎同行,倒也不是很寂寞。
谢成是个野孩子,上船之后,就整天待在船头捕鱼钓鱼,玩的不亦乐乎。不过让公孙翊有些意外的是陈鼎却是是一个学问非常扎实的人,要知道他在天启七年就中了举人,这已经是他第五次进京参加会试了。
从陈鼎口中,公孙翊还真是获益良多,首先是科场的各种规章制度,其次是历年的考题,陈鼎这一路行来,都跟公孙翊做了深刻的交流。甚至陈鼎还把他这些年科考如何答题都告诉了公孙翊,结合考题,以及陈鼎的答题,公孙翊发现陈鼎有个很大的毛病,那就是过于保守,历年的答题文章都是中规中矩,就像模板,这样的文章答题,可谓千篇一律,岂能入得了考官的法眼?
要知道能够中举人的,哪个不是八股文章读的滚瓜烂熟的,这些落榜的考生中,可以说大半的人都是答题文章几乎写得都是按考题写的一模一样,这样的结果最后只能是落榜。
这并不是他们写的太差,也不是他们答题有问题,而是因为他们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几乎都相似,就像互相抄袭一般,这样一来,他们要是不落榜才怪了。
在发现陈鼎的问题后,公孙翊并没有直接指正对方的错误,只是说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比如说皇帝出的民生策论题,公孙翊就会换一个思路阐述,而不是按照规章制度去阐述。
通过公孙翊的引导,陈鼎开始还有些转变不过来,但经过数日公孙翊不同方式的引导之后,他才豁然开朗。
旬日之后,船队进入山东地界,自从出了南直隶地界后,运河上往来的船只急剧减少,两岸的村寨也十分荒芜,站在船上时不时都能看到往南走的流民。
“年初鞑子劫掠山西入山东,破济南掠天津,迁安,导致上百万百姓惨遭兵祸,百姓流离失所,实在可恨。”眼看着繁华不在,陈鼎也是满脸悲愤。
“国事艰难,我辈自当努力。”公孙翊目光远眺,悠悠的说道。此时的局势,大明要想不亡,唯一的办法就是迁都,但这样的决心崇祯这个刚愎自用的人显然下不了。
就算迁都,崇祯皇帝的性格也挽救不了大明,除非换个人来当皇帝,但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公孙翊这个站在历史巨轮下的蝼蚁,也只能顺应历史潮流。
越往北走,越是荒凉。这日夜里,船队在兖州一处码头过夜,夜里突然传来一声巨响,把梦中的公孙翊一下子给惊醒了过来。
“发生什么事了?”公孙翊刚走出船舱,陈鼎也窜了出来。
“应该是有劫匪来劫粮了。”公孙翊回答一声,紧了紧背上的箭囊,回头看着外甥谢成道:“成儿,跟着我。”
“元之兄你留在船舱内,注意安全。”接着公孙翊又说了句,便与谢成疾步来到船头。只见河岸边上火光冲天,看人影只怕有数千之众。
“翊公子你还是赶紧回舱去,这伙劫匪人多势众,我们根本对付不了,只能赶紧起锚走人才行。”船队的领头是一名锦衣卫百户叫蔡少荣,这一路上公孙翊出手大方,倒也与他结下几分交情。
运输粮食的船只一共是五艘大船,除了船夫就是一百名锦衣卫卫士,这些锦衣卫平时耀武扬威的,个个锦衣华服的服饰,腰挎绣春刀,走到哪里都是逼格满满的,但此刻面对数千劫匪,一部分贵胄子弟出身的锦衣卫卫士已经吓得面无人色。
“蔡大人,我看是走不了。”公孙翊伸手一指江面,只见江面之上不知何时已经出现十几艘船只,船上同样站满劫匪,此刻他们正正擂鼓呐喊。
“该死,这可如何是好?”蔡少荣也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阵状,一时也是乱了分寸。
“立即让各船靠拢,向劫匪喊话,告诉他们若是逼急了,咱们玉石俱焚,粮食一粒不给他们。看看能够拖多长时间,若是能够拖到天亮,兖州府必然会得到消息,到时也许尚有生机。”公孙翊沉思之下,随即献策道。
“这能行吗?”蔡少荣擦了擦额头的冷汗,迟疑的问道。
“行不行,你先执行再说,不然蔡大人还有更好的办法不成?”公孙翊语气不由重了三分,这家伙平时吆五喝六的,关键时刻却是个软蛋。
“快,传令各船靠拢,向贼人喊话。”蔡少荣想想也是,当即急匆匆喊道。
“休要废话,立即下船交出粮食,否则定斩不饶。”夜幕下的贼军中立刻传来喊声:“我等乃是闯王麾下先锋大军,尔等再不识相,大军杀上船后,鸡犬不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