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里应外合
幽州,军营,桓北安收到紧急军报,北黎大军压境,豫州、徐州州那几个小国,不敢对上北黎,纷纷上贡,尊伏原为君上,自愿成为属国。
识时务者为俊杰,北黎自然将矛头对准了剩下的青州和冀州。
几日前,送出去的信,收到了回信。桓北安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但是北黎靖帝在他姐姐一事上,含糊其辞的态度,反倒更加让他确信了。
伏怀安在信中隐隐向他透露,北黎军会将会对他北燕施压一事,既有试探之意,也是合作之意。
桓北安带兵十年,略微一合计,便猜到伏原之意。这是要他里应外合啊。
他自然不会傻到要放弃好不容易到手的兵权,去投了北黎。那就里应外合吧,无非不就是多几句骂名,他也不嫌多。
含章殿,今日有朝会,伏原起的很早,自从言郗他们走后,他也开始学言郗,贪念床榻的温暖了。
算算日子,幽州应该知晓那消息了,就等着桓北安的回信了。也不知会不会猜到他和言郗的关系,真让人期待啊。
“陛下,今日外面下雪了,晨间寒意重,蓝娘子走时送了件大氅来。”
伏原看着小黄门捧着的大氅,眉目间的倦意,消退了不少,“披上吧。这颜色,也就她能想得出给我用了。”
福喜公公看着伏原身上深红色的大氅,“娘子眼光好,这颜色很衬陛下呢。”抬手挥退了殿内的女官和黄门,“陛下,十九营拦截到一封密信,没有经过暗装,似乎来自幽州。”
拿过纸条,伏原看后,收进了袖中。“走吧。”
朝会结束后,元青和阿九趁着众人不经意间,闪现到上书房。
“坐。”桌案前,伏原头也未抬,招呼两人坐。
元青看着眼前温度刚刚好的茶,和阿九对视一眼,规矩坐下了。这是他们之间的暗号,想必接下来商议的是大事。
批完手边的折子,伏原拿着一封信走下来,“看看这个,可能让那几个老家伙同意?”
元青看后,脸色大变,“真不怕言郗知道了,又跑一次吗?真不愧是她亲弟弟啊,就凭借一个小小的消息,也敢说这么笃定的话。”
伏原嗤笑出声,冷着声音说道:“跑就是,只要天下尽在我手,又能跑到哪去?何况,你太小看我的言言了,她定不会介意的。”
“以你所见,他的可信度,有多少?”元青还是有点担忧,他还是拿不准桓北安对言郗的亲情有多少。
伏原没有正面回答,“阿九,你觉得呢?”
阿九仔细看了信中的话,“他肯定很高兴,还有点胆怯,你们看这句,”阿九将信摆在桌前,指着上面的一句话,“承蒙君上往日照拂之情,望君上不弃……家姐若想念愚,愚定排除万难,前来详见。”
“很客气的一句感谢的话而已,有什么不对吗?”
阿九盯着元青,抿着唇,好一会儿才说,“青哥,你生来就是长孙嫡子,想来没有在家族讨过生活。”
“他这句话,用的家姐,不是十七姐,也没有说要我们将嫂嫂还给他的意思。还不能说明吗?”
“他其实害怕见嫂嫂,甚至隐约有托付之意。最主要的是,他极其恨桓氏,当然内里原因,我不得而知。”
“所以,我觉得,他可信。”
伏原看着元青,拿着茶杯的手,一下一下敲着杯壁。两人静静的等着元青的答复。
“好吧,我没什么问题了,可以不继续这样看着我了吗?怪渗人的。”
伏原当即写了回信,交给暗卫。
三日后,北黎大军同时向豫、徐、青、冀四州压境。
隔日,洛阳递交文书,紧接着,颍川、琅琊等小国相继递交文书。北黎承认了他们附属国的地位,几个小国未表忠心,同时出兵北上,青州、冀州告急。
伏原自然没有逼得太急,毕竟狗急了会跳墙,熬鹰嘛,自然是要拖着的,也要假装让敌方偶尔赢一次的。
桓北安一直盯着北黎的动向,他接到消息,西域都护府和凉州也在集结大军,看大军行进的方向,那是,草原!
桓北安预料到幽州必会成为众矢之的,赶在收到拓跋翊军令前,给他送去了一份大礼。
平城,勤政殿,拓跋翊阴鸷的看着跪在大殿中的众人,“孤给了你们三天,就想出这么一个对策吗?啊?孤要的是如何取胜,不是滚回辽西。”
“朝中的人呢?都给孤派去啊,实在不行,不是还有你们几个吗?都给孤滚去前线。就琅琊和中山那些乌合之众,就让你们惊慌失措了,啊?”
“陛下息怒,冀州战局虽对我们不利,但青州前几日赢了好几场,青州无恙,定能……”
拓跋翊被气笑了,“呵,叱罗,来听听伊娄大人这话,听听,是人能说出的吗?啊?青州是那些人,攻打冀州的又是谁?伊娄大人,依孤看,你很适合啊,要不要孤封你做兵马大元帅,你立马赶往冀州啊。”
一众大臣汗流浃背,没被点到名字的都惴惴不安,突然一个抖得最凶的大臣被叫上前。
“你,就你,抖得最凶那个,上前来。怎么?是害怕还是想到了好对策,笑了出来,给孤和这些不中用的废物们讲讲。”
“臣,臣,臣是……”未说出口的话,被拓跋翊突然出现在眼前的脸堵了回去。
“说啊,慢慢,说啊。”
大臣只觉得被死亡笼罩,他不想死啊,头脑飞速想对策,终于让他想到一个人,“臣有一人,或许可,可用。”
“哦?”拓跋翊蹲下来,拍了拍大臣的脸,嘴角带着笑意,眼神却冷漠,说出的话让人不寒而栗,“说说,若是敷衍孤,孤不介意,送普大人一家去斗兽场。”
“幽州,桓北安。他掌握幽州的兵权已有三年,陛下不是一直想让他交出兵权,正好可以一石二鸟。”
拓跋翊站了起来,桓北安一直是哽在他喉咙的一根刺,确实早就想拔了,但幽州军只听命于他,朝中也无人可镇守北境。
这才让他壮大到如今的地步。
“怎么个一石二鸟?”
“幽州有二十万大军,可让桓北安带一部分去解冀州之困,然后派一人去暂时接管幽州。桓北安若拒不听命,那他就是谋反。只要他去冀州,兵符自然得上交。只要他解了冀州之困,那他也就没有作用了。”
“好!那就由普大人去幽州传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