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稽查雍州 - 贞观长安小坊正 - 罪孽9999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234章稽查雍州

第235章稽查雍州

汉王李元昌,大模大样地坐到了东宫显德殿中。“七叔以为,孤当如何自处?”

李承乾虚心请教。

别看汉王的名声很糟糕,李承乾却格外喜欢,理由,除了年龄相近、身份相近之外,更因为觉得李元昌不作伪。

人嘴两张皮,咋说咋有理。

喜欢你时,你就是个宝;

厌恶你时,伱就是毒草。

李元昌的书画还是很有造诣的,更让外人羡慕的是,他还娶了一个极美的王妃。

这就是个投胎技术过硬的范例啊!

皇帝是自家兄长,王妃娇美,孺人鲜嫩,别人奋斗一辈子都达不到他的起点,而且他也没有上升空间。

所以,理智的做法,要么老老实实治理封地,要么当皇家派画师、建筑师,要么扯弹弓射小民,偏偏他明目张胆地支持储君。

彭王李元则就想请教一下,咋,你还想从龙之功?

就算你成了,难道还能封你个皇太叔啊!

赏无可赏时,咔嚓是最轻快好省的途径,这一点,淮阴侯韩信可以从黄泉发来证明。

偏偏李元昌不以为意。

诶,就是个玩儿,人生一直端坐在峰顶,有什么意思?

“太子份属储君,即便未登大宝,那也是君!”李元昌咧嘴笑。“既然是君,便以堂堂正正之势碾压过去,如斩杀将作监中校署令一般。”

李承乾紧绷的面容缓了下来:“七叔也觉得,孤杀得妥当?”

哎呀,难得有人赞赏自己的作为,皇帝也好、东宫属官也罢,只会张嘴闭嘴“昏君”、“亡国之君”,着实恶心人。

李元昌大笑:“殿下做事不循规蹈矩、不走寻常路,那些迂腐之辈根本无法理解。这世上,总要有人为天下先。”

李承乾表示,有感觉被内涵到,但没有证据。

——

刑部司所属,奉太子令,查雍州及十八县狱。

稽查这种事,明确地说,九成九的人都挡不住。

不管你自以为做得如何完美无疵了,人家总能神奇地挑出一点小毛病,还偏偏让你无话可说。

要不,底层官吏为什么总抱怨“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呢?

当然,稽查翻车的现场也不是没有,通常是下面已经按新律令执行,稽查还拿着旧律令说事,被顶回去、失了颜面也是难免的。

不要以为稽查就一定强过做实事的人,只不过挑刺比做事容易就是了。

十七县狱、雍州狱,或多或少查出一些问题,司法、县尉这一条线哀声一片。

唯有栎阳县,从五品上刑部郎中被正八品下县丞刘仁轨顶着下不来台阶。

在唐朝之前,栎阳县的正式名称,多数时候是“万年县”!

无用的小知识:李渊以万年县之名替换大兴县,万年县只好委屈巴巴地改名栎阳县。

刘仁轨这个倔头巴脑的县丞,从来不会给上官颜面,对刑部司的质疑,县尉与司法佐嚅嚅不敢言时,他能引经据典,指出这是《贞观律》第几条,是其中疏议部分详议的第几个大问题的第几个小问题,让刑部司荒唐地觉得,地位似乎颠倒了呀。

问题真没人敢给刘仁轨扣帽子。

这厮当陈仓县尉时,告诫屡屡触犯律令的陈仓折冲都尉鲁宁,鲁宁不听,再犯,被刘仁轨杖杀。

陈仓县尉,了不得就是从九品上,折冲都尉最低也是正五品下!

岐州司法参军奏报,李世民听了都勃然大怒,想要亲手斩杀刘仁轨,却被刘仁轨的口才折服,遂免罪拔擢为栎阳县丞。

在他面前指鹿为马,真有被打死的可能。

好吧,反正也不差一个栎阳县。即便李泰发雍州文牒、魏王教到刑部,刘德威也只表示,亲王教与太子令相左时,只遵太子令。

刑部郎中在太极殿奏报稽查结果时,李泰的胖脸第一次绷得如铁石一般。

斗了这么些年,这是太子真正对自己下手了,这一刀,堂堂正正,避无可避。

李世民依旧选择了袒护,锅全部甩给了从四品下雍州治中刘行敏,谁让这厮一天到晚写诗嘲讽人的?

刘行敏迁岐州别驾,品秩不变。

但是嘛,京官出地方,循例是要升一级的,没升实质上就是贬官了。

冤不冤?有点。

但也不是太冤,治中本就是一州上佐,负责具体事务的嘛。

黝黑的同僚、雍州治中李叔慎,还到明德门外送行,掬了一把同情的泪水。

兄台,你写诗嘲笑我黑,这次替我扛了所有人的锅,扯平了。

——

御史台,台院。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