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4章阿罗本的退让 - 贞观长安小坊正 - 罪孽9999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564章阿罗本的退让

第564章阿罗本的退让

李治微蹙眉:“褚卿慎言。”

不涉及对错的情况下,正常的君王要么两不相帮,要么偏向范铮。

褚遂良的能力,在于文章、在于书法、在于劝谏,却没有主政一方的阅历,连个县令都没当过,简称:纸上谈兵。

范铮的阅历就丰富了,御史台里弹劾过人、司农寺里种过地、地方上亦主政一方,每一样都干得有声有色。

倾向谁,不就一目了然了吗?

再说,虽不能让所有官吏都清正廉明,但哪个君王没点念想呢?

史书上留一笔“某某朝海晏河清”,岂不胜过秃笔美化吗?

褚遂良前面谈的现实条件,或者能理解,你后面的嘲讽什么意思?

挑衅么?

褚遂良举笏,就坡下驴:“臣失言了。”

真以为褚遂良是纯嘴痒痒?

当然不是,这是在向某人表明立场,曾经对你有小冒犯的范铮,被我怼了,我应该被纳入核心了吧?

虽然有些时候,爱恨这东西会无缘无故,但多数时候还是有缘由的。

不要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恨”,这是以偏概全,有时候就纯粹是一个眼缘问题。

有些人,只看了他一眼,你就想揍他。

真·只是因为在人群中看了你一眼。

朝堂上的纷纷扰扰,大多与范铮无关。

兵部侍郎韩瑗,禀报了吐谷浑方向的举动。

吐谷浑又凑了一万人马,在尚书乙弗摩诃的带领下,顶风冒雪突破唐古拉山口,在野马驿击溃了吐蕃将近一个东岱的兵力。

乙弗摩诃这个小将官运亨通,虽然吐谷浑官制混乱,也能看到他在稳步前进。

在二吐之争中,吐谷浑相对处于劣势,乙弗摩诃能奇袭成功,就是一个天大的喜讯。

乙弗摩诃心头也有数,打下野马驿后,迅速撤回了吐谷浑,让吐蕃援军气得跳脚——追不上啊!

天寒地冻的唐古拉山口,硬闯是要死人的,吐谷浑的非战斗减员都有数百之众。

比较有水分的是,吐蕃的一个东岱,人员是没有定数的,从千人到万人不等,你还得算上桂与奴从之间装备的不平衡。

当然,击溃与尽歼,区别就更大了。

吐蕃的桂与奴从虽然彪悍,戴狐狸尾巴的人也不是没有。

野马驿的二次遇袭,大约是吐蕃事先没想到的事,加上风雪天,才为乙弗摩诃所趁。

即便松赞干布想报复回来,也得等明年天暖了。

再说,吐蕃现在绝大部分兵力,是分布在原大羊同的土地上,镇压着心有不甘的遗老遗少。

李迷夏虽然失败了,还是有不少大羊同贵族心怀故国。

李治面上现出一丝笑意:“二邦俱大唐婿国,有何事俱当以和为贵嘛。鸿胪寺典客署当沟通二邦使者,加以劝导。”

太子舍人李义府出班:“殿下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心怀天下,仁爱之心泽被藩国,实乃苍生之幸也!”

这个奉承,听上去蛮顺耳的。

但李义府开口,多少让李治听着膈应。

虽无过犯,面目可憎。

李义府也无奈,虽长得眉清目秀,奈何稍有表情就显得奸恶,这也没谁了。

不少中级官员跟着唱赞歌,三品大员们无动于衷。

跟风赞颂的目的,当然是有所求、有所畏。

范铮一眼就看穿了,李治的话,纯粹就是个姿态,没有任何实效。

双方自贞观十二年就结下的仇怨,不是谁说和两句就能了结的。

吐蕃想居高临下吞了吐谷浑,吐谷浑又何尝不想登顶高原、成为雄踞一方的霸主?

谁又愿意屈居人下?

这破事,就是让从三品鸿胪卿出面也不好使,何况从七品下典客令?

所以,从上到下都是在虚应故事。

不带一丝情感地看待此事,当然是吐谷浑与吐蕃打得越凶,越符合大唐的利益。

大唐可以隔空呐喊“不要打啦”,起不起效果都无所谓。

“臣范铮以为,吐谷浑的实力终究是薄弱了些,非吐蕃之敌。”

“吐谷浑非联合党项羌诸姓、雪山党项、黑党项,不足以对抗吐蕃。”

至于怎么让吐谷浑联合党项羌,而又不能恢复吐谷浑与党项羌之前的亲切关系,那就不是范铮考虑的事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