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网络互联技术(2)
第17章网络互联技术(2)
3.子网编址举例
【例5-1】假设一个网络申请到b类地址146.10.0.0,要将其划分为6个子网,如何划分子网和主机ip地址?子网地址范围为多少?
规划:划分6个子网,需要在第3字节取高3位来编码这6个子网;这样划分共有8个子网,其中两个作为扩展。二进制范围:146.10.00000000.0~146.10.00011111.0→146.10.0.0~146.10.31.0
146.10.00100000.0~146.10.00111111.0→146.10.32.0~146.10.63.0
146.10.01000000.0~146.10.01011111.0→146.10.65.0~146.10.95.0
146.10.01100000.0~146.10.01111111.0→146.10.96.0~146.10.127.0
146.10.10000000.0~146.10.10011111.0→146.10.128.0~146.10.159.0
146.10.10100000.0~146.10.10111111.0→146.10.160.0~146.10.191.0
146.10.11000000.0~126.10.11011111.0→146.10.192.0~146.10.223.0
146.10.11100000.0~126.10.11111111.0→146.10.225.0~146.10.255.0
子网掩码由默认的255.255.0.0变成255.255.224(11100000).0
【例5-2】一个b类网络的子网屏蔽码为255.255.248.0,该网络可以划分为多少个子网?每个子网最多能有多少台主机?
(1)子网掩码的第3字节共占用高5位(11111),最多可以编出25=32个子网。
(2)第3字节余下3位+第4字节的8位,共11位,可以编出211=2048个主机地址。
注意:主机地址中应该去掉全“0”和全“1”。
5.3.5无类别(超网)编址
1.无类别
1992年,cidr(classlessinterdomainrouting)的引入意味着网络层次的地址“类”的概念已经被取消,代之以“网络前缀”的概念。
“无类”含义是路由的策略,是基于32位ip地址掩码操作的,它不再关心ip地址是a类、b类还是c类,这样可以使多个连续的c类地址或者b类地址组合起来使用。这种表示看不出标准的分类,无类网络编址把连续的网络地址组合成一个装载更多主机的网络。例如,多个c类地址可以组合成一个连续地址空间,突破了地址必须按照有类地址的三种基本单位划分局限。事实证明,cidr的使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减慢了地址消耗速度。
2.编址方法
现举例说明无类别的编址方法。
【例5-3】假设申请到连续的地址是223.1.185.0~223.1.191.0,换成二进制表示就是:
11011111.00000001.10111000.00000000~11011111.00000001.10111111.00000000如果不考虑第3字节的低3位(作为主机地址位),那么第3字节的高5位都是184,也就是说这组连续的地址构成了一个前缀(前缀长度为21)是223.1.184的网络,掩码为255.255.248.0。这样,这个连续网络的主机位数就可以达到11位。通过以上过程,我们就把网络的主机范围扩大了很多。
无分类地址的表示法,以上面地址为例。223.1.185.0/21表示地址掩码为21位(高位21个1,其余为0),高位21位为网络地址标识,低位11位为主机标识。
本题要点和步骤:
申请连续的c类地址。
找出所有地址相同的前缀。
确定子网掩码位数,应与前缀位数相同。
确定标识主机位数(32减去前缀位数)。
说明:无分类方法也可以将主机的空间缩小,例如223.1.185.0/27,只剩下低5位用于标识主机。
5.4路由协议
路由器运行三层协议:物理层、数据链路和网络层协议,一般情况下,路由协议位于网络协议层。
路由器工作包括寻找路由和转发两项基本内容,路由选择算法判定到达目的地的最佳路径。
为了判定最佳路径,路由器必须启动并维护包含路由信息的路由表,而路由信息依赖于所使用的路由选择算法而不尽相同。
路由选择算法将收集到的不同信息更新路由表,根据路由表将目的网络与下一跳(nexthop)的关系告诉路由器。
路由器之间交换路由信息,更新并维护路由表使之正确反映网络拓扑结构变化,并由路由器根据权重去决定最佳路径。
总之,路由选择必须完成两个任务,一是收集网络的拓扑结构信息,用于建立路由表,另一个任务就是选择最佳路径,转发数据包。两个任务均由路由协议完成。
5.4.1rip协议与距离向量选择算法
路由信息协议(routinginformationprotocols,rip)是使用最广泛的距离向量协议,它是由施乐(xerox)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的。当时,rip是施乐网络服务(xeroxnetworkservice,xns)协议体系的一部分。
tcp/ip版本的rip是施乐协议的改进版。rip协议最大的特点是无论实现原理还是配置方法都非常简单,但它不适应大型网络,并且该协议工作在应用层,而不是在网络层。
1.度量方法
rip的度量是基于跳数(hopscount)的,每经过一台路由器,路径的跳数加1。跳数越多,路径就越长。rip算法会优先选择跳数少的路径。rip支持的最大跳数是15,跳数为16的网络被认为不可到达。
2.路由更新——距离向量方法
rip协议中路由更新是通过定时广播实现的。默认的情况下,路由器每隔30s向与它相邻的路由器广播自己的路由表;接到广播的路由器将收到的信息添加到自己的路由表中。
正常情况下,每过30s路由器可以收到一次路由信息确认;如果经过180s,没有一个路由项得到确认,路由器就认为这次更新失效;如果经过240s,路由项仍没有得到确认,则从路由表中删除与此路由器相关的项目。
3.rip存在的缺陷
rip虽然简单易行,并且久经考验,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很重要的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过于简单,以跳数为依据计算度量值,经常得出非最优路由。
(2)度量值以16为限,不适合大的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