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老字号情结 - 致敬我们的中年岁月 - 凤阳府闲人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25章老字号情结

姚尘把父亲重新扶到床上躺下,外面的天渐渐黑了下来,城市的灯光次第点亮。

姚尘问:“爸,你想吃点什么?我去给你买。”

姚千峰闭着眼睛,轻轻摇了摇头:“我没胃口,什么都不想吃。”

“爸,你要努力进食,治疗是一个方面,营养也很重要。你只有增进营养,才有抵抗力。”

“我自己的病我心里有数,就是太难受,喘不上气。否则,我也不在这里住院,花冤枉钱了。”姚千峰闪了闪眼睛,愧疚地对姚尘说,“我知道你不富裕,我看病的钱全是你一个人拿……”

老人说着,眼睛洇湿了,雾蒙蒙地遮住了视线。

“姚尘心里很难过,有点儿哽咽地说:“爸,你不要考虑这个,安心治病,我问过医生,你是会康复的。”

姚千峰定定地注视着儿子半天,使劲儿点点头。

“我去给您买饭。”

姚千峰想了想,艰难地说:“尘儿,你要是能给我买一块天桥烧饼来尝尝,就好了。”

他所说的天桥烧饼,是珠城市的一家老字号。

珠城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一九一二年通火车,由一座淮河岸边的小渔村,迅猛发展起来,成为安徽省江淮之间当时最大的城市和经济贸易重地。

当年参加修建津浦铁路的工程技术人员,有许多来自北平,天津,山东等地,举家南迁,在珠城定居。有的家属,为了补贴家用,就力所能及做起了各种小生意。其中,天桥烧饼就是一家北平人开的。

恰好,珠城也有一座桥名叫天桥,位于淮河路、延安路和中荣街之间,上面是淮河路公路桥,津浦铁路从下面穿过。老张家天桥烧饼,就在天桥西侧,淮河路北面。

在珠城,当年人们都把天桥烧饼称为“缸贴馍”,一只大缸,凿出一个出火门,缸的内壁搪一层特殊的泥巴,风干后,架上碳火,烧饼贴在大缸内壁经火烧风干的泥巴上。

这样做出的烧饼,长有尺余,宽约十几厘米,焦黄酥脆,香醇可口,又经济实惠。尤其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社会普遍贫穷,物质极度匮乏,缸贴馍的声誉不胫而走,年深日久,就成了老字号。

姚千峰从小跟父亲居住在珠城,缸贴馍成了老人童年里的记忆。后来长大、工作,经常在外面吃的,就是天桥烧饼。

叶落归根后,回到农村,就没有机会吃了。

过去,姚尘偶尔回老家看他,老人也会念叨,让儿子下回回来,给他和老伴带几块缸贴馍。

姚尘并没有把老人的心愿放在心上,他认为天桥烧饼纵然味道很好,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也没有少吃,可烧饼就是烧饼。偶尔回家一趟,只带几块烧饼,很不像话。村里邻居会说他抠门,回家吴灿也认为他不够对老人尽心。所以以前,姚尘每次回老家看父母,都是牛奶,水果,各种口服液等营养品,而从来没有买过烧饼。

何况,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富裕,使人们观念也在进步。那东西好吃,但操作粗俗,外观难看,烟熏火烤出来的东西,卫生状况不堪入目。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红红火火,遍布珠城街头的天桥烧饼逐步式微,以至于有绝迹的危险。

后来国家为了挖掘传统文化,积极鼓励祖传技艺传承,设立非遗,挽救了许许多多老字号。

天桥烧饼在南山路清真寺门口开了一家。你别说,开门伊始,生意奇好。

但是,清真寺距离铁路医院近三十里路。

但是为了父亲的心愿,姚尘还是很乐意跑一趟。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