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话说一半,事做一半
第29章话说一半,事做一半
§§§第1节好的管理哲学应是“半半主义”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现在很多企业管理者都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在管理的过程中刻意追求完美,这种苛刻求全的心理会使企业患上“焦虑症”。实际上管理是无法完美的,好的管理哲学是“半半主义”:在方方面面都要留有余地,让所有事情都顺理成章,和谐有序。这样的管理才具有适当的弹性,才能具有应变的能力。
清代学者李密庵有一首《半半歌》: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
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半廓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
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民姻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
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
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
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
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吐偏妍。
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
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这首《半半歌》,几百年来人们对它的评价也是不一而足:有的人说它很中庸和避世;有的人说它体现了一种豁达的哲学境界。不可否认的是,它很值得体味,很有意思,是一种养生的妙法。这种吃饭吃个半饱,饮酒饮到微醺的境界就是“半半主义”的境界。
所谓的半半主义,并不是真的什么都只做一半,虎头蛇尾,而是说做事要留有余地的意思。现在很多企业管理者都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在管理的过程中刻意追求完美,这种苛刻求全的心理会使企业患上“焦虑症”,结果导致了很多急功近利的行为和刻板枯燥的风气,反而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实际上管理是没有完美的,好的管理要在方方面面都留有余地,让所有的事情都顺理成章、和谐有序。这样的管理才能具有适当的弹性和应变的能力,在速度上也才能取胜。
§§§第2节把真话说一半是水平,也是方法
对于一个反应能力差的人,你对他说真话,只会给自己制造麻烦。谁不知道“话说三遍淡如水”。可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人还是“话说三遍”,甚至更多。尽管事与愿违,但说话者却还在埋怨听话者的迟钝、没有悟性。这样的人,空有一副好心肠,在处世上却是失败的,至少白费了自己的口舌。
“话说三遍”,是觉得“话”有道理,“话”很重要。因此,就要重复一遍,然后再强调一遍,或者更多,生怕下属听不懂,生怕下属听懂了而没有引起注意,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真话说过头了,易伤害下属的自尊心。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信任和赞赏。“三遍”容易使下属误解,好像上司觉得自己太笨,太没有灵气,干不好工作。于是丧失了对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甚至引起下属的逆反心理,听得不耐烦了,就很容易和上级对着干,个性强的开始“顶牛”,个性弱一些的也来个“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消极抵抗。正所谓过犹不及,话说得过于绝对,也容易失误,更会降低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
说在明处,说得恰到好处,见好就收,就算可以了。心有灵犀一点通,只要达到能够提醒下属的作用,对方的聪明才智就可得到发挥,并且,最为重要的,对方会感受到一种受到尊重的感觉,从而信心十足。再者,一般人都有举一反三的能力,说话者若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岂不更好。
现在全世界人都知道“中国特色”。一家外企公司的中国区老总是个“海归派”,回国之前特意向在国内的朋友请教,在中国做生意有什么特别,朋友赠了他两个字——“面子”,意思说做事情处处想着给人留面子,事情就会无往不利。
管理者对下属的批评不要明说,不要过于“求全责备”,而是要留半句。在不利于下属接受真话的场合,你对他说了真话对他来说反而是故意给他丢丑。这时候最好的办法是旁敲侧击,或者说一半留一半。只要对方明白过来就行了,不必说得清清楚楚,让其他人听到。例如管理者对下属说的话从“你不该这样办事,而应该……”改为“你为什么这样办事?”这种口气最能让员工警觉,从而自觉地反思自己的过错,而又不至于因为面子上过不去而过于情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