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经子解题(7)
第14章经子解题(7)
《明堂位》第十四此篇记周公摄王位,以明堂之礼朝诸侯,与《周书·明堂》篇略同。篇中盛夸鲁得用王礼。又曰:“君臣未尝相弑也,礼乐刑法政俗,未尝相变也。”郑玄已讥其诬。此篇盖鲁人所传也。
《丧服小记》第十五《大传》第十六此两篇为记古代宗法,最有条理之作;盖因说丧服而及之。
《少仪》第十七郑云:“以记相见及荐羞之小威仪,故名。”“少”“小”二字,古通也。
《学记》第十八此篇皆论教育之法,涉学制者甚少。篇首即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又曰:“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下文又云:“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此篇盖皆为人君说法,然其论教育之理则极精。
《乐记》第十九此篇凡包含十一篇见《疏》,论乐之义极精。《荀子》《吕览》诸书论乐者,多与之复,盖相传旧籍也。
《杂记》上第二十、下第二十一此篇杂记诸侯以下至士之丧事。
《丧大记》第二十二此篇记人君以下,始死、小殓、大殓,及殡葬之礼。
《祭法》第二十三此篇记虞、夏、商、周四代之祀典,极有条理。
《祭义》第二十四《祭统》第二十五此两篇皆论祭祀。《祭义》中孔子与宰我论鬼神一段,可考古代之哲学。此外曾子论孝之语,及推论尚齿之义,皆可见古代伦理,以冢族为之本。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义可一贯也。
《经解》第二十六此篇论《诗》《书》《乐》《易》《礼》《春秋》之治,各有得失。六艺称经,此为最早矣。下文论礼之语,颇同《荀子》。
《哀公问》第二十七《仲尼燕居》第二十八《孔子闲居》第二十九此三篇文体相类,盖一家之书也。《哀公问》篇,前问政,后问礼。《仲尼燕居》篇,记孔子为子张、子贡、子游说礼乐。《孔子闲居》篇,则为子夏说诗。皆反复推论,词旨极为详尽。
《坊记》第三十此篇论礼以坊民,列举多事为证。
《中庸》第三十一此篇为孔门最高哲学。读篇首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为教”三语可见。唯中间论舜及文、武、周公一节,暨“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一节,太涉粗迹,疑亦他篇简错也。
《表记》第三十二郑云:“此篇论君子之德,见于仪表者,故名。”
《缁衣》第三十三以上四篇,文体相类。《释文》引刘瓛云:“《缁衣》为公孙尼子作。”《隋书·音乐志》,谓《中庸》《表记》《坊记》《缁衣》,皆取《子思子》,《乐记》取《公孙尼子》。今按《初学记》引《公孙尼子》:“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意林》引《公孙尼子》:“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皆见今《学记》;《意林》引《子思子》十余条,一见于《表记》,再见于《缁衣》;则《隋志》之言信矣。
《奔丧》第三十四此篇记居于他国,闻丧奔归之礼。郑云:此篇与《投壶》皆为逸礼,见《疏》。
《问丧》第三十五《服问》第三十六《闲传》第三十七《三年问》第三十八此四篇皆释丧礼之义,及丧服轻重所由,实亦《仪礼》之传也。
《深衣》第三十九此篇记深衣之制。深衣为古者天子达于庶人之服,若能深明其制,则其余服制,皆易明矣。
《投壶》第四十此篇记投壶之礼,为古人一种游戏。
《儒行》第四十一此篇记孔子对哀公,列举儒者之行。与《墨子·非儒》、《荀子·非十二子》等篇对看,可见当时所谓儒者之情形。
《大学》第四十二此篇论学以治国之理。与《学记》篇合看,可见古代学与政相关。
《冠义》第四十三《昏义》第四十四《乡饮酒义》第四十五《射义》第四十六《燕义》第四十七《聘义》第四十八此六篇皆《仪礼》之传。但读《礼经》诸篇,殊觉其干燥无味;一读其传,则觉妙绪环生。此吾所以云今日治礼,当以言义理者为主,言节文者为注脚也。
《丧服四制》第四十九此篇亦《丧服》之传也。
今之《大戴记》,虽未必为戴德之旧,然其中有若干篇,则确为大戴所有。如许慎《五经异义》引《盛德》记,已谓为今《戴礼》说是也。此书《隋志》作十三卷。司马贞言亡四十七篇,存者三十八篇。今存者实三十九篇;盖由《夏小正》一篇,尝摘出别行之故。《中兴书目》、《郡斋读书志》谓存者四十篇,则因其时《盛德》记已析为两故也。此书《盛德》篇中论明堂之处,古书征引,皆称为《盛德》篇,不知何时析出,别标明堂之名。宋时诸本篇题,遂或重七十二,或重七十三,或重七十四,《四库》校本仍合之,篇题亦皆校正,具见《四库书目提要》。
此书《哀公问》《投壶》两篇,篇名及记文皆同《小戴》,已见前。此外尚有同《小戴》及诸书处,具见下。盖《戴德》旧本阙佚,后人取诸书足成之也。《汉志》所载《曾子》十八篇,《孔子三朝记》七篇,今多存此书中。不知为《大戴》之旧,抑后人所为。记本纂次古籍,以备参稽,患其阙,不患其杂。此书虽非《大戴》原本,然所采皆古籍,其功用亦与《礼记》无殊。史绳祖《学斋呫毕》,谓宋时尝以此书与《小戴》并列,称十四经,诚无愧色,非如以《周书》与《尚书》并列之拟不于伦也。旧注存者十四篇,王应麟《困学纪闻》谓出卢辩。事见《周书》,说盖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