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伸出一只手 - 带空间往返时空,我赢麻了 - 木子余声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72章伸出一只手

陈安出了陆老师家门,抬腕瞧了瞧手表,此时刚好上午10点。

他心中暗自盘算着,等忙完这一切,中午还有充足的时间去人民饭店饱餐一顿。

上次徐书瀚在那里请他吃饭,那大黄鱼和螃蟹的鲜美滋味至今让他难以忘怀。

若是在后世,想去饭店吃上这两道菜,没个万八千根本下不来,而如今只需几块钱,实在不容错过。

陆文卓在前方带路,陈安不紧不慢地跟在一旁。一路上,两人欢声笑语不断,气氛轻松愉悦。

没过多久,他们来到了一座家属楼前。陆文卓停下脚步,转头望向身边的陈安。

“我工友家就住在这儿,3楼。跟我一起上去吧。”

陈安应了一声,抬眼打量着眼前的老式筒子楼,眼中满是好奇。

以往他只有在影视剧中才能看到这样的建筑,如今却能亲身走进,心中不禁涌起一阵兴奋。

筒子楼里,住户们的穿着虽不像后世那般时尚华丽,但都干净整洁。

男人们大多身着朴素的工装或中山装,女人们则穿着颜色较为单一的连衣裙或衬衫。

他们的神态中透露出一种自信与自豪,仿佛能住上这样的家属楼是一件无比荣耀的事情。

楼道中,有的住户正忙着做家务,有的则三两成群地聚在一起闲聊。

一位大妈手持扫帚打扫着楼道,看到陈安和陆文卓,微笑着点了点头。旁边几个小孩在嬉戏玩耍,笑声在楼道里回荡。

陈安一边走着,一边观察着周围的环境,心中感慨万千。

在这个时代,能住上家属楼的人,大多是在国营单位或者大企业工作,他们有着稳定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因此也格外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生活。

两人径直来到陆文卓工友于守信的家门前,陆文卓轻轻敲了敲门。不一会儿,门开了,一个壮硕的汉子出现在门口。

“文卓来了,快进来,外面热,屋里开着风扇凉快。”说着,他把陈安二人迎进屋里,随后又搬出几个凳子,示意陆文卓和陈安坐下。

陈安隐晦地打量了一下这间堂屋,屋内环境略显简陋,却被收拾得井井有条。

靠墙一侧摆放着一张木质桌子,几把椅子环绕其旁,显然,这里是餐桌所在。墙上挂着的挂历,成为了屋内的一道独特风景。

待于守信摆好凳子,陆文卓开口介绍道:“老于,这是我的朋友陈安。陈安,这就是我跟你说的工友于守信。”

“你好,于大哥。”陈安微笑着伸出手。

“你好,欢迎欢迎。快请坐。”于守信连忙握住陈安的手,热情地招呼着。

陈安看出了于守信眼底的疑惑,便自报来意:“于大哥,我听文卓说你有意出售手里的收藏,可有此事?”

“确实有这么一回事儿,你稍等一会和文卓先坐一会儿,我去屋里拿一下。”说着,于守信站起身,先给陆文卓和陈安各倒了一碗水,然后回到里屋。

不大一会儿,于守信抱了个小木箱从里屋走了出来。他把箱子放到桌上,小心翼翼地从箱子里面拿出一本集邮册。

这本集邮册封面由深棕色的皮革制成,边缘有些许磨损,彰显着岁月的痕迹。

皮革的纹理细腻而古朴,或许还带着一些淡淡的划痕,封面的中央,有一个简洁而精致的金属搭扣,虽然已经有些许锈迹,但依然坚固可靠,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陈安可以断定,光这本集邮册的价值就不低。也不知道于守信是从哪里搞来的。

陈安接过册子,并没有打开,他准备把惊喜留到后面。

这时,于守信把桌子上的木箱向他推了推,陈安顺势站起身,低头看向于守信推过来的小木箱里面,几十枚大洋静静地躺在里面。陈安一一把木箱里的大洋拿了出来。

这些竟然全都是民国8年的袁大头。并不是什么特殊的版本,但品相似乎都不错,陈安估计着,一枚怎么也能值个三五千块钱。他细细地数了一遍,20枚不多不少。

随后他又坐了下来,翻开手中的集邮册。当看到其中的邮票,陈安整个人都麻了。

只见其中有大清龙票、英国黑便士、全国山河一片红和蓝军邮等珍贵邮票。

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些邮票在后世可都是价值连城的宝贝啊。

他的心里一阵激动,同时也在暗暗感叹于守信家竟有如此珍贵的收藏。

“这些邮票……太珍贵了。”陈安心中暗道。

如果把这些都搞到手,买个加工中心还不是绰绰有余。他似乎已经看到了大舅哥徐书瀚拉着徐书雅把妹妹交给自己的情景,一个人沉浸在幻想中,嘿嘿直乐。

于守信疑惑地看了眼陈安,然后又把目光转向陆文卓。

右手食指指着自己的脑袋,眼底中流露出询问之意。

陆文卓看懂了于守信的意思,他知道于守信这是在询问他陈安的脑袋是不是有问题。

不客气地说,就是问一下陈安是不是神经病。

陆文卓摇了摇头,心中不由苦笑:“陈安,我知道你喜欢收藏,但也不用这么夸张吧。你看我爸那一箱古董也没这表情啊,这几张邮票不至于吧。”他轻拍了一下陈安的肩膀,把他从幻想中拉了出来。陈安知道自己失态了,尴尬地笑了笑。

“于大哥,这些我都要了,你开个价吧。”

于守信咬了咬牙,伸出一个巴掌。

他打听过了,像他箱子里保存这么好的大洋一枚能值一张大团结。他狠狠心,要了15块钱一枚,20枚正好300元。

至于那个集邮册,是父亲临死前交给他的,告知他家里困难的时候可以卖掉。

在那个时期集邮,还不到90年代集邮热的时候,大家也都是在小圈子里相互交换。

哪有几个人舍得花高价钱,就为了买几张面值几分钱的邮票。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