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一窝蜂捉贼 - 布衣首辅 - 霁雪斋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布衣首辅 >

第二十七章一窝蜂捉贼

“和尚想放手,可又舍不得每年二十石七斗的租子。那老东西修行得不够,出家人总惦记自己的米缸算个什么!”杨乙这话把李丹气乐了:“和尚是出家又不是成了罗汉,饭总还要吃嘛。那寺里现在还有多少和尚?”

“五位,还有个广东来挂单的。”杨乙回答。

“就算六个。假如师傅们饭量没你我这样,一年也得要十五到十八石粮食。难道他们除了这块地还有其它的?”李丹摸着下巴问。

“寺里有庙产,听说是本朝初立时有个大将追击敌军到此,马给累死了葬在山后。

那将军后来封侯,派人回来建的这座寺,还把自家一百五十亩地捐出来做庙产。

后来陆续有人捐献、赠与,也有典卖的,渐渐数量就有了两百七十多亩。

所以和尚说这百来亩他们没力气管也是实情。”杨乙做事精细,这次去还特意了解过,所以马上就回答了。

“怪不得。有那两百亩六个人完税后靠收的租佃足够吃了,而且还有富余,其余的确实画蛇添足。”

李丹点头:“你等我想想究竟是买还是典,或者各占一部?可曾去实地看过?那边的佃农有几人?”

“目下有八户,共租着八十七亩,余的都荒着。佃户在自己地附近盖了些茅屋居住,很是简陋,有一大、一小两口井,但这八家都没养牲畜。”

他看得真仔细,一天之内能观察如此也是不易了。

“训练等不得,你先招人吧,这事我想想,也得回去和姨娘商议,不急。明天就要汇集、训练了,不能落在人后呵。”李丹说着瞟了眼顾大。

这家伙果然沉不住气了,抬起头问:“训练?什么训练?不是说咱们不会上阵的吗?”

“不上战场是回事,有没有可能遇到贼匪是另回事。”杨乙倒是稍明白些,用手随意地一比画:

“走在半路你哪知道什么地方有匪,什么地方安全?三郎这是让我们做好应对准备,不然就成一群羊了。”

“是这意思。”李丹用下巴示意:“你看,二十来个人围不住一个湖匪头目,还叫人跑了。要是他身后也带二十几人,你再看会是怎样?”说着叹口气,用手点着:

“这就叫乌合之众,一拥而上哪里是打仗?只好叫械斗,我看你以后就叫个‘一窝蜂’罢!必须请杨百户来练你们几日,好歹得让大伙儿学会自保吧?”

顾大被他骂得满面羞惭,再回头看看自己原来引以为自豪的那拨人,个个站得东倒西歪的,恨不得冲过去给顿扁担。这么一想,他心里也开始觉得有必要训练了。

李丹可没工夫磨嘴皮子,他赶开窃笑不已的杨乙赶紧去招兵买马,然后叫顾大这帮人围拢过来,仔细打量他们。

这小子倒真有号召力,除去几个跟来凑热闹的已经找来了十七、八个人。有原本顾大手底下的,也有西市里商户的子弟,倒都个个膀大腰圆。

“行,至少看上去不错!”

看着李丹认可,顾大才高兴些,赶紧表功说:“我都挨个试过的,铁匠铺子里的大锤若不能举二十下一概不要!”

“嗯,再找俩就差不多了。”李丹告诉他带人回去赶紧寻些镰刀、叉、耙、链枷、斧子和锹铲这些东西,每样或带或买二十把,明天带到城隍庙后头备用。

然后他自己往县衙来。路上不断有人和他打招呼,看来捉住湖匪的事情已经传开大家都听说了。

半路就遇到跑回来找他的宋小牛,说刑房孙老爷非常高兴,已禀告了县尊,范县令现正急着找李三郎问话哩。

来到县衙通报后,里面立即有书办出来直接把李丹带到签押房,上首坐着范县令,县主簿林语常和孙主事(刑)、萧主事(兵)都在,李丹上前施礼:

“学生李丹见过老大人、各位大人。”他在本县有童生的身份,所以以学生自称。

“三郎快免礼!”范县令声音中带着焦急,刚要再开口,有衙役通报说昭毅将军到了。听到是赵老三的爹,李丹翻个白眼,让到门口。

赵锦堂摇摇摆摆迈步而入与众人寒暄,范县令拉着他在自己右手侧坐了。这昭毅将军乃是世袭的三品武勋称号,乃是昭字下勇、毅、武之中的第二等。

按理范县令没必要客气地请他在尊位就座,但现在全县武官他最大,又将有求于对方,所以也就马马虎虎。

赵锦堂坐下才看到李丹,小圆眼睛睁开了道:“咦,这可是……李三郎?”说着询问地看向范老爷。李丹不情不愿地朝他作揖,算是行礼。

范老爷还未解释,林主簿忙替上司道:“秉老大人,那两个匪徒便是李三郎带人抓到的,正要询问详情,大人便到了。”

“正好,不如我们一起听听,秉川(赵锦堂的字)以为如何?”

见赵锦堂默许,范县令便让李丹将今天发现匪人,到后来卫雄等衙役赶到的情形讲了一遍。李丹说完,众人都沉默不语,个个皱眉思索。

还是林主簿看看场面,先开口说:“如此看来,贼子确是在踏勘我县虚实。两位大人,需及早布防并定下防御之策呀!”范县令眼珠便看向赵锦堂,见他不说话,只得先表态说:“刑曹,你今晚努力,务必要得出那两个贼子的口供来。”孙主事忙起身答应。

这时,又听说户房的刘主事到了,先向各位告罪,然后告诉县令今年正税的收缴结果已经出来。范县尊点头,用手压压,让他先坐到旁边,然后开口说:

“如今周都头不在,县里仅有役丁五十、捕快二十余,防守不足呵。情势危急,我意还是要请昭毅将军出来主持大局,我等愿从旁协助,合力共抗湖匪威胁。”

赵锦堂半闭着眼睛摇头晃脑:“个把匪徒翻墙越脊偷摸些财物而已,不至于这么大惊小怪。”他手指向李丹:

“喏,有李贤侄在,来一个捉一只,来一对捉一双呵,有甚担心?”李丹气得咬牙,却听萧主事道:

“将军大约忘了?李三郎被任做队率还是您推荐的。他马上要带着夫子去万年哩,现在忙得脚不点地哪有功夫捉贼备盗?”

几个人都称“是呀”,赵锦堂翻翻眼皮:“这个……,那可就糟糕了。本将军只有一人,如何防得了恁多贼匪?就算加上役丁也只有五十,连上城守御都做不到嘛!”

“这个无妨。”范县尊命林主簿拿出信件来:“府君有令,各县可以自备保甲团防。所以下官将刘主事也请来,就是为商议募兵一事。”

刘主事一听身子歪了下,自己刚收上来点夏税,在手里还没捂热就要花钱了?

只听县令接着说:“我算了下,咱们是小县,但募集二、三百人还是可以做到的。”说着范老爷眼睛又看向林主簿。

“是呵,是呵。”林主簿赶紧补充:“县尊的意思是县里募集三百人,再令各富余之家出些家丁、仆佣,凑够五百,则本县无忧矣!”

赵锦堂听他说前边半句还微微点头,后面半句却皱起眉来。富余人家不是没有壮丁,但这些人能否聚拢,聚拢之后有几人听命这都是问题。

最难搞的恐怕不是民壮,而是这帮本该替自己主人上战场的,情不愿、意不搭的家伙。

“若是民壮,吾还能想法子指挥下,若是那帮家丁、仆佣们,我看就算了!”他把手一挥显得很不屑。

“这……,”林主簿有点为难:“五百人都让县里出,委实有些难度。这备寇也不知道要备多久,比方半年,那就要跨到明年开春去。

乡下有没有这么多壮丁愿意来应募是个问题,时间短了不够,长了……农活、生意都会耽误……。”他看看满脸苦相的刘主事又补充了句: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