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善意批评(1) - 说话的艺术 - 罗盘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说话的艺术 >

第31章善意批评(1)

第31章善意批评(1)

切莫轻易指责别人

1863年7月1日,美国南北战争中的葛底斯堡战役拉开帷幕,到了7月4日晚上,南方的李将军大败。林肯高兴极了,他意识到只要打败李将军的军队,战争很快就可以结束了。

于是,他满怀希望地下了一道命令给前线的米地将军,要他立刻出击。但是,米地违背林肯的命令,他用尽了各种借口,拒绝攻打李将军。最后,李将军和军队越过波多络河,顺利南逃。

林肯勃然大怒,极端失望之余,他坐下来给米地写了一封信,信中表达了他内心的极端不满。林肯有一段话是这么写的:

“亲爱的将军,我不相信你对李将军逃走一事会深感不幸。他就在我们伸手可及之处,而且,只要他被俘虏,加上我们最近获得的胜利,战争即可结束。现在,战争势必延续下去,上星期一你不能顺利抓住李将军,如今他逃到波多络河之南,你又如何能保证成功呢?期盼你会成功是不明智的,而我也并不期盼你现在会做得更好。良机一去不复返,我实在深感遗憾。”

信写完了,但林肯没有急于寄出去,他望着窗外,心里思绪万千,“慢着,也许我不该这么性急。坐在安静的白宫里发号施令很容易,如果我身在葛底斯堡,像米地一样每天看见许多人流血,听到许多伤兵哀嚎,也许就不会急着要攻打敌人了,如果我的个性像米地一样畏缩,大概也会作同样的决定吧!无论如何,现在木已成舟,把这封信寄出,除了让我一时觉得痛快以外,没有别的用处。米地会为自己辩解,会反过来攻击我,这只会使大家都不痛快,甚至损及他的前途,或逼他离开军队而已。”

于是,林肯把信搁到一边,惨痛的经验告诉他:尖锐的批评和攻击,所得的效果都等于零。相反,努力去理解对方的用意,结局会好一些。

记住,别人也许全错了,但他本人并不一定意识到这一点。不要去责备他,那样做太愚蠢了。应该试着去了解别人,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人。别人之所以那么想,一定有他的原因。找出那个隐藏着的原因,那你就拥有了解释他行为或者个性的钥匙。试试看,真诚地使自己置身于别人的处境里。如果你总能对自己说:“我要是处在他的情况下,会有什么感觉?会有什么反应?”那你就能节约不少时间,免去许多苦恼。因为“若对原因感兴趣,我们就不大会讨厌结果”。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有一个“苏东坡错改王安石菊花诗”的故事。有一次,苏东坡去拜访王安石,未遇王安石,却见其书桌砚台底下压着一首未写完的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看罢心想:“只有秋天才刮金风,金风起处,群芳尽落,但菊花有傲霜之骨,怎么花瓣飘落呢?王公真是‘江郎才尽’,铸成大错啊!”于是,他一思忖挥笔续诗:“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便拂袖而去。时隔不久,苏东坡与好友陈季常一日到后花园赏菊饮酒。这天正是刮了几天大风之后,园中十几株菊花枝上一朵花也没有了,只见满地铺金,落英缤纷。苏东坡一时瞠目结舌,感慨万分。他对友人说,这事给他的教训太深了,今后凡事要谦虚谨慎,千万不可自恃聪明,随便讥笑别人。回城后,他主动向王安石“负荆请罪”,承认错误。由于他勇于承认自己的过错,王安石也对他消除了隔膜。

苏东坡自恃聪明、随便讥笑别人,造成了错误,这是可以引以为鉴的。

说话的方式并不是提倡大家一团和气,不能开展任何形式的批评,而是应注意方法方式,不能随心所欲地指责人。当我们自己有了错误时,一般来说我们会对自己承认;如果别人以温和的方法来处理,采取适当的方式向我们指出,我们亦会对他们认错,甚至觉得爽直坦白是光荣的;但别人若硬将不能吃的食物往我们口中塞,随意地对我们过分地指责,我们也是不会接纳的。我们自己是这样,难道人家就不会如此?

纠正他人错误的方法

常言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都免不了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且人们犯了错误都很难及时醒悟,甚至不愿承认。这样,就有必要有人对他人的错误及时给予纠正,而纠正他人的错误又是一种得罪人的事。

小黄刚到公司上班的第一天,晚上加完班,老板提出,为了犒劳大家,请大家去唱卡拉ok,小黄和部门同事兴高采烈地接受了邀请。进了包房,小黄很自然地在离自己最近的一个沙发坐下。老板进来后,发现沙发已经被坐满了,就顺势坐在小黄身边的一个椅子上。

过了半个小时,老板离开了。小黄万万没想到,老板一走,其乐融融的气氛大变,室温仿佛骤然下降了十几度。一个男同事语气激动地指责小黄:“你这人怎么这么没眼色?老板坐在你旁边,都不知道让个座?真是太不懂事了!”

长到23岁,小黄从没被人这么大声训斥过,尤其是还当着全体同事及ktv服务生的面。她的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根,委屈的眼泪也忍不住在眼眶里打转转,心中不禁无限懊恼:“啊,自己怎么就缺根筋呢?老板以后会怎么看自己?”

这位男同事的初衷可能是想教小黄在职场上如何做人,但说话方式不太恰当,不仅让小黄尴尬,也破坏了当时的气氛。其实,如果早先他主动给老板让座,别人看在眼里,自然能心领神会,效果不是更好?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始终很乐意倾听他人的批评,接受他人的批评的。有的人做错了事,不但不会坦然地承认,反而还会找出种种理由为自己的错误辩护。

从人的心理来看,即使是极小的疏忽或错误,也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在一经指正之后就坦率地、不作解释地承认。但是,现实生活中,无论父子、兄弟、上下级、同事,还是知己、朋友,绝对不批评别人是不可能的,也是行不通的。

那么,在纠正他人的错误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易于为对方所接受的说话方式呢?以下方法可供参考:

第一,对人要具有极大的同情心,这样我们就不仅不会对人吹毛求疵,反而会对其产生错误的原因加以谅解。而且,我们要时刻想着自己与对方是站在一边的,而不是和他敌对的。

第二,说话要温和委婉,不可用刺激的或使人听了不舒服的字眼。如果说话会令人无法忍受,那么即使对方嘴上承认,心里也会不服气。

第三,纠正他人的错误的言语越少越好,最好能一两句就使对方明白,然后转至其他话题,不可啰嗦不绝,使对方陷于窘境,甚至产生反感。

第四,别人做错了事情,我们对其不妥之处固然须加以指出,但对其可取之处更须加以极大地赞扬。这能使对方保持心理平衡,心悦诚服。

第五,改变他人的意见时,最好能设法将自己的意见不知不觉地移植给他,使他觉得是他自己改正了,而不是由于受了我们的批评。

第六,对于别人出现的不可挽回的过失,我们应该站在朋友的立场上,给予恳切正确的指正,使他知过而改,而不能对之施以严厉的责问。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