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擒贼擒王
第33章擒贼擒王
原典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译文摧毁敌人的中坚力量,抓获敌人的首领,就可使敌人全军解体。这就好像龙在旷野作战,一筹莫展,根本无法取胜。
解读诗人杜甫说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王,指的是国家、军队等组织的首领或核心人物,是组织展开集体行动的指挥调度中心,是组织发挥整体力量的枢纽或关键。所以,要消灭和瓦解一个组织,攻击的中心是其核心人物,一旦把他们击倒,组织就会群龙无首。
此计有以下两种含义。
一、击中要害。俗话说:“打蛇要打七寸”。七寸之处是蛇的心脏。打坏了蛇的心脏,它自然不能再存活。同理,任何事物都有关键和要害部位,抓住要害和关键,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战争中,首领在其组织中的引导和凝聚作用是不可小觑的。抓住其首领,不仅可以震慑其余,剩下的力量也会因为不知何去何从而面临困境,这是对己方极其有利的条件。
二、提纲挈领。善于张网的人,总是能抓住网的总钢绳;有经验的家庭主妇,也总是会提着裘皮大衣的领子,上下一抖,裘皮毛自然被理顺。任何事物都有“纲”和“领”。只要我们抓住要领,就可以以简驭繁,以少制多。这便是提纲挈领的妙处。
擒贼擒王的道理很简单,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擒王,不仅是要捉拿对方的首领,还指消灭其主力。这两者虽然在理解上有其共通之处,但具体使用时还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换。一般来说,擒住首领必然会动摇军心,瓦解整体;而灭其主力,首领自然也没了依靠,无所作为。因此,先擒其首,后灭主力,则如打蛇七寸,事半功倍;而先灭主力,后擒其首,则手到擒来,一样绝妙。
而在商战中,常用的方法是“挖脑”、“猎头”。就是将对手的骨干力量拉过来为自己所用;或是排挤对手的首脑或主管,让其失去根基。在西方经济界,擒贼擒王计也会用于实施各种好处左右政府首脑和主管官员,让他们为企业获得厚利而提供各种便利及庇护。
而在应对敌人的擒贼擒王之计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一、防备敌人要有重点。对敌人的进攻要小心防范,但也不可能处处防范。处处防备,就会分散精力,容易被敌人攻击要害。所谓“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因此要把防范的重点放在自己的“王”身上。正如拳击运动员要戴上头盔,足球运动员要穿上护膝一样,头部和膝盖都是易受攻击的部位,但又恰恰是不可受伤的部位。我们在防备敌人时也应该分清轻重缓急,重点保护好自己的“王”,不要被敌人擒住。保住指挥的核心,才有取胜的可能。
二、要有充足的后备支持,以防不测。就像在用电脑办公时,常常会对文件进行备份保存一样,在工程技术中也有一种“多余技术”。它是为了保证机器正常运转而事先安装的备用部件,虽然暂时不会用到,但一旦有某些关键易损件突然失效,备用部件就会自动项替,作用极其关键。我们在竞争中也要有这样的准备,一个“王”如果不幸被擒,另一个新“王”应该立即出现,做到“王”位永不空缺,组织永不松散,指挥永不断裂,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这样敌人就无可奈何,只得望“王”兴叹了。
三、对于敌人的小惠小利,要有坚定的意念,做到“愈穷弥坚,不改鸿鹄之志”。要知道,敌人的糖衣炮弹,往往只能在意志薄弱者的身上起作用。如果我们有坚强的意志,做到“富贵不能淫”,“酒色不能乱”,那么,无论敌人多么狡猾和险诈,我们都不会中计,他们的企图也就只能泡汤了。
智慧典例
苏军破敌主力
战壕里的德军
“擒贼擒王”之计用在战争上,确是屡试不爽。在具备一定实力及敢拼精神的前提下,抓准机会,将此计运用得法,就一定能收到奇效。
1944年4月,苏联红军在苏德战场上发动了强攻彼列科普的战斗。彼列科普是通往克里木半岛的必经之路,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德军企图凭借如此有利的天然屏障,以一支四万人的部队长期坚守,全面阻止苏军的反攻,苏联则调来一个集团军的兵力进行强攻。
为了知己知彼,稳操胜券,在战斗的准备阶段,苏军的首要任务是要弄清德军的配备情况。于是,苏军决定首先用一个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对敌军实施侦察。这样就意味着,即使苏军以后的计划能够顺利实现,这场战斗最快也得用半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结束。出乎大家意料的是,苏军指挥员的一次偶然发现让他在无意间掌握了敌军主力阵地的状况,结果大大地加速了战斗的进程。
4月6日晚,天气骤变,彼列科普突降大雪。早晨,苏联集团军炮兵司令员躺在暖烘烘的掩体里。这时,他的目光突然落到了刚刚从外面进来的集团军参谋长的双肩上。参谋长肩上落了薄薄的一层雪花,因为边缘部分有些融化了,水珠清晰地勾画出了肩章的轮廓。这个小小的发现,让炮兵司令突然联想到:由于天气转暖,敌人掩体内的积雪也马上要融化了。为了避免道路泥泞,他们肯定会清扫掩体里的积雪,带雪的湿土被抛出来,就会暴露敌人的兵力部署。如果进一步仔细观察,就应该能发现敌人的主力防御阵地,而后擒贼先擒王,最终一定能大乱敌人的阵脚。
炮兵司令员立刻命令属下加强侦查。果然不出其所料,此时的德军恰巧在清扫掩体里的积雪。利用不间断的侦察和航空拍照,仅过了三个多小时,苏军就查明了敌军的具体部署:德军第一道堑壕前一片洁白,只有少数几处有湿土痕迹,由此可以推断敌人只在此处设有零星的值班观察员;第二、三堑壕被大量的湿土覆盖成褐色,由此断定敌兵主力在二、三道堑壕内;同时,还发现敌人在阵地上设有许多假目标,因为原来已经暴露的许多目标周围地面没有任何变化。
苏军查明了敌人防御的编队,找到了敌主力的位置。于是在发起总攻前,先是利用炮火对敌人的主力防御阵地进行了凶猛而又精确的轰击,全面摧毁了敌军的主力。而后,苏军仅用八天多时间,就一举攻破了敌人的最后防线,俘敌三万八千余名,解放了克里木半岛。
战争是极其复杂的矛盾体。它要求一个指挥员不仅能够依据通常的战争规律去观察并指挥作战,而且需要具备超常的辨别与判断能力,善于从细小或司空见惯的事物变化中,发现事物之间的关联,悟出其对战争的积极作用。苏军炮兵司令员正是从“肩章上的雪花”这个很平常的现象得到启示,从而准确地向外延伸,想到巧妙地寻找敌防御主力的所在地,从而对敌主力进行有效的炮火攻击,最终达到了“擒贼擒王”的目的。
小奥纳西斯“擒王”
“擒贼擒王”,是紧紧抓住事物的主要关键点去解决问题的方法。此方法论引申用在商战中,也是很有价值,极能生效的。
亚里士多德·奥纳西斯
闻名于世的希腊船王亚里士多德·奥纳西斯出身于贫寒的希腊难民家庭。17岁时,他告别家人,只身一人来到一艘旧货船上做帮工,换到了免费搭船到美洲寻找生计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