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欲擒故纵(1) - 三十六计白话全译 - 文史哲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29章欲擒故纵(1)

第29章欲擒故纵(1)

原典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译文打击敌人过于猛烈,就会遭到反扑。让敌人逃跑,反而会削弱敌人的气势。紧紧地追踪,消耗其体力,消磨其斗志,等敌人兵力分散时,再加以俘获,这样不经过血战就可以取得胜利。根据需卦的原理,此计的关键是要停止进攻,让敌人相信还有逃跑的一线希望。总之,不紧逼敌人,并让其相信这一点,就能赢得光明的战争结局。

解读欲擒故纵中,“擒”是行事的目的,“纵”是方法。两者是一对矛盾体。古人有“穷寇莫追”的说法,事实上,不是主张不追,而是要巧妙地追。如果方式不对,把“穷寇”逼得狗急跳墙,垂死挣扎,导致己方损兵失地,就不划算了。

因此,欲擒故纵,并不是真正的纵,而是暂时放一放。但归根到底是要擒的,而且“放”是为了彻底降服,只是这一“擒”不能花费过高的代价。这就有点像俗话所说的“放他一马”之意。怎样才能做到少花代价,就是想方设法让敌人不能反抗,无力反抗,或根本就不想反抗。敌人不加反抗而降服,善莫大焉。这正是“欲擒故纵”的要义。

对于敌人,最终是要战胜它、消灭它的,但什么时候战胜它、消灭它,怎样战胜它、消灭它,是有策略的。古人也有“攻心为上”的古训,不流血而战胜敌人,不付代价、少付代价而胜,岂不更好?这应该是人们所追求的。

总之,欲擒故纵的“纵”,不是要求人们对敌人放任不管,任其作乱和妄为,而只是暂时放松一下,给其一定宽松度,以免对方感到无路可走而采取极端的方式,但同时还要紧紧地跟随。这样,会使自己减少取胜的代价。

运用此计时,要铭记以下三点。

一、抓牢手中的线,以防“欲擒故纵”之计前功尽弃。风筝飞得再高,离我们再远,只要我们手中有一条长线牢牢牵着它,它就逃不出我们的掌心。对待敌人也应该如此,要始终追随敌人的踪迹,在施计的同时防止其跑掉。

二、待敌人跑累了我们再擒。落入我们掌心的敌人只要觉得还有一丝逃生的可能,便会拼命地逃走。在惊慌恐惧中拼命逃跑,既是体力上的消耗,也是精神上的消耗。如果我们在给他施加死亡威胁的同时,又留给他逃脱的幻想,他就会出于避害,一直拼命跑下去。而我们只要等到他跑累了,停下来,丧失了基本的反抗能力,便可手到擒来。如果在他仍有反抗能力的时候行动,他定会拼死反攻,挣个鱼死网破,我们的损失在所难免。所以,要避免这一点。

三、故意放纵敌人,让其丧失警觉。在敌人面前,我们可以故意退让,让其自我膨胀,以为我们实力弱小,根本无法与他们抗衡。待其思想松懈,丧失警惕,便为我们提供了捕捉的良好契机。

除此之外,我们应采取如下防范对策来应对敌人的欲擒故纵之计。

一、战败时,决不灰心丧气,要设法变劣势为优势,变撤退为反击。一旦战争失利,我们要放弃消极逃遁的念头,反过来利用敌人放纵我们的机会,尽快重整旗鼓,恢复并壮大自己的力量。然后或选择有利的地势反击敌人,或设好埋伏诱骗敌人。总之,决不能让敌人欲擒故纵的企图得逞。

二、见机行事,机敏迅速地脱离险境。在与敌人的决斗中,一旦发现己方已经处于被动地位,有被敌人包围的可能,就应及时反应,主动撤退。利用敌人还没有形成严密的包围,我们尚可根据自己的判断,任意选择突围方向及路线的优势,成功逃脱。而此时,敌人尚无思想准备,不会立即反应过来跟踪我们。

三、隐踪匿迹,摆脱敌人。如果已经被敌人跟踪,应该速战速决。长时间拖着大尾巴在后面,很快便会被拖垮。所以,一旦选准撤退的方向,就要快速行动,采取金蝉脱壳或瞒天过海之计,迷惑敌人,脱离危险。

四、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决不放松警惕。敌人暂时放纵我们的真正意图,就是要瓦解我们的斗志,松懈我们的思想,然后乘机突袭。为了避免被攻击,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和旺盛的斗志。因为敌人的暂时放松而麻痹大意,后果将不堪设想。

智慧典例

拿破仑的指挥术

战场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时有发生。拿破仑就曾利用“欲擒故纵”的谋略,伪装自己进攻的真实意图,在敌人信以为真并放松警惕的情况下迅速占据有利地势,巧妙部署兵力,最终完成了绝地反击。

1805年8月,英国同俄、奥、瑞典、丹麦、西西里王国等结成了第三次反法联盟,决定用50万联军兵力打败法国。

奥俄联军首先采取了军事行动。当时,拿破仑放弃了原来的渡海攻英计划,转而向莱茵河前线调军,把矛头直指突进到多瑙河上游的奥军。10月,法军首战告捷,乌尔姆守军被迫投降,奥军损失兵力约3万人。最后,连刚到前线的俄军也在无奈之下与败退的奥军一起撤退回营。

11月,法军在攻占奥都维也纳后,继续北进追敌。月底,俄国的增援部队抵达摩拉维亚。俄奥联军兵力达到8.7万余人,俄奥两国的首领亲自到军中视察,联军在奥尔米茨地区安营扎寨,准备迎战。

此时,尾随追敌的法军只有4万人,而且据情报证实,卡尔大公正率领奥军主力从意大利战场出发,火速支援联军。普军也由西北开来,企图从后方袭击法军。形势对孤军奋战的法军极为不利。

拿破仑在获得敌方援军汇合并占领阵地的情报后,立即决定用“欲擒故纵”的计谋对付联军。他命令抵达布吕恩地区的法军立刻停止追击,并赶在奥军主力会师之前尽快攻破敌军。为此,他抓紧时间,火速调动兵力,前线阵营迅速增至7.3万人,驻扎在布吕恩以东丘陵地段。同时,为了诱敌主动进攻,速战速决,拿破仑大肆向外散布法军兵力薄弱的假消息,并假意与联军进行谈判,致使俄奥联军对法军的作战企图估计失误。

11月27日,联军按原计划兵分五路向布吕恩以东地区开进,企图从南面迂回法军。而拿破仑为了诱使联军加速进攻,故意命令前沿部队放弃极其利于防守的普拉岑高地,向后撤退,以便乘联军活动之际,攻击联军的侧后方。12月2日,联军到达奥斯特利茨后,见法军从普拉岑高地撤退,果真误以为拿破仑惧战逃跑,于是仓促发起进攻,落入了拿破仑设计的圈套。

其实,联军当时的临战部署是:以一部分兵力牵制住法军左翼,即普拉岑高地及其以北地域;以主力进攻法军右翼,切断法军通往维也纳的退路,最后将其聚歼于布吕恩东南地区。而这正中了拿破仑的下怀。针对这一态势,拿破仑只派出约1万人的兵力阻击联军主力,而将主力6万余人都集中在了中央和左翼,迅速形成了局部的兵力优势,全力抵制联军的临时部署。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