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远交近攻 - 三十六计白话全译 - 文史哲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40章远交近攻

第40章远交近攻

原典形禁势格,利从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

译文在受到地理等原因的限制,形势发展受到阻碍时,攻击近处的敌人就有利,绕过近敌去攻取远处的敌人,就是自取灾害。这就像火焰是上窜的,水永远是向低洼处流淌一样,对于远隔的敌人,也可以同它取得暂时的联合以缓和局势,以便于各个击破。

解读“远交近攻”,最初作为外交和军事的策略,是和远方的国家结盟,而与邻近的国家为敌。这样做既可以防止邻国时腋之变,又能使敌人两面受敌,无法与我方抗衡。

具体运用时,是为了防范敌方结盟,而千方百计地制造和利用矛盾,分化敌人,逐个击破。先消灭近敌,之前“远交”的国家便又成为新的攻击对象。因此,远交并非要长久和好。远敌亦是敌人,早晚都是心腹之患。所以说,“远交”的目的其实是为了避免树敌过多而采用的一种暂时性的外交诱骗,有助于集中力量应付眼前的敌人,并将其置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而近敌一旦被消灭,远交的使命便可宣告完成。

近交的不利之处有两个:一是暂时安抚下来的近处之敌,也随时会有翻脸的可能。二是近敌在我们的外围,就像蚕茧蛇蜕之前一样,紧紧束缚着我们向外发展。远攻的不利之处有三个:一是远道袭人,风险颇大。二是舍近求远,劳民伤财。三是即便取得了胜利,占据了地盘,也反而会因为远离本土而无法保卫,成为我方沉重的包袱。

与之相对应,近攻的好处有三:一是可以拓展我方的地盘和势力范围。近攻取得的疆土与我国土紧邻,十分便于守护及利用。二是近距离作战便于集中力量,一举夺胜。三是相对来说消耗的人力和物力较少,对国家财政不会造成严重的影响。远交的好处有二:一是孤立近处的敌人,使其得不到援助而束手就擒。二是结交远者本身就是一种麻痹手段,让其放松警惕,以便日后突袭获胜。

施用远交近攻之计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对于不同的敌人要采用不同的应对策略。敌人所处的地理位置,客观条件,价值观念不同,对危险的感受也会不同,因而对我们的用途也就不同。所以对不同背景的敌人要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对策。这样才能让自己处于有利地位,而不至于让敌人牵着鼻子走。

二、从容易攻破的地方入手,其势如破竹,可以尽快打开局面,事半功倍。获胜之后,对士气也会是一种激励,进而产生一种良性循环,反过来促进更大的胜利。相反,如果从难者开始,久攻不下,士气就会大减。因此,对付众多的敌人,就更应从易者下手,有次序、有重点地予以歼灭。

而当敌人对我们施用远交近攻之计时,我们又应该采取什么防范对策加以应对呢?

一、要及时识破敌人的阴谋,甚至可借机利用敌人。一旦发现敌人已把我方作为“远敌”而结交时,可以佯装积极接受他们的好意,为我方赢得时间。在此期间,我们可以做充分的准备,避免措手不及,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另外,我们还可以借机利用敌人,既然我们可以成为敌人的“远者”,反过来敌人同样可以作为“远者”被我们“交”。随后借机先行,巧妙地利用敌人,给自己创造成功的契机。

二、及时揭露敌人的阴谋,联合对敌。如果一旦发现敌人已经把我们视为“近敌”,难逃厄运,不要消极等待,自取灭亡。要针对敌人分化瓦解的策略,广交盟友,尽可能地争取同情及援助。争取援助时要晓之以利害,公开地、彻底地揭露敌人“远交近攻”的分化阴谋,以便激起盟友的义愤,联合起来,共同对敌,让敌人的阴谋尽快破产。

三、关注敌情,相机而动。如果我们的力量足够强大,同时又有足够的援助,而且也做了充分的战斗准备,那么不妨来个“御敌于国门之外”;如果我们的力量较弱,而敌人已锋芒毕露,那么不妨来个“诱敌深入”;如果敌人方面有可趁之机,不妨来个“围魏救赵”。三十六计的防御措施并非孤立存在,也非一成不变,可以灵活使用,机动制敌。

智慧典例

古巴比伦的壮大

“远交近攻”,是一种利用矛盾,分化瓦解对手,实行各个击破的策略。历史上,许多人将此计运用的得心应手,因此实现了自己蚕食诸国的目标。

古巴比伦原本是一个疆域狭小,国力很弱的小国。其周边却强国林立:西北有玛里,东北有埃什努那,南边有伊新、乌鲁克,东南有拉尔萨,北面有亚述,东面有善战的伊兰人。

公元前1792年,汉谟拉比继承王位,成为古巴比伦王朝的第六任国王。汉谟拉比是个雄心勃勃的君主,自从继任之后,他便立志要让巴比伦强盛起来。为此,他大力发展经济,仅用了短短几年时间,就让巴比伦财茂物丰起来。

而拥有雄才大略的汉谟拉比并不满足于此,他的奋斗目标是吞并诸国,统一两河流域,让巴比伦成为一个大国。为此,他决定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

汉谟拉比将南方的近邻伊新确定为第一个吞并目标。为成功达成这一目的,他不惜委屈自己,向强大的亚述帝国俯首称臣,极尽讨好之能事。同时,他还极力维持着与拉尔萨的密切友好关系。很快,汉谟拉比便联合拉尔萨一举将伊新消灭,并顺势吞并了乌鲁克。随后,汉谟拉比联合起饱受亚述欺凌的玛里,共同对付亚述。

公元前1783年,亚述国王玛什亚达德一世去世。汉谟拉比乘机帮助原玛里国王吉摩里利姆复位,接着两国军队一起开向亚述,攻占了亚述的南部地区,亚述帝国从此一蹶不振。

为了进一步拉拢玛里,汉谟拉比出兵帮助玛里击败了西边游牧部落和东邻埃什努那的进攻,促使玛里国王吉摩里利姆主动与他结为刎颈之交。看到巴比伦北部再无强敌,汉谟拉比便开始将吞并的矛头指向昔日的盟友拉尔萨。

公元前1763年,汉谟拉比联合玛里国军队打败了拉尔萨。最后,当玛里国王吉摩里利姆发觉自己的处境也开始不妙时,汉谟拉比已将大军摆在了玛里城下,原本是“兄弟”的吉摩里利姆最终被迫向汉谟拉比屈服。

公元前1755年,汉谟拉比征服了原巴比伦国最后一个邻国埃什努那。至此,经过30年的征战,汉谟拉比终于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巴比伦。

汉谟拉比用“远交近攻”的策略,让敌人相互矛盾、离围,进而逐个击破,将自己弱小的国家变成了强大的联合体,充分证明了“远交近攻”的确是战场上恒久不变的历史法则。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