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树上开花 - 三十六计白话全译 - 文史哲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48章树上开花

第48章树上开花

原典借局布势,力小势大。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也。

译文借助恰当的时机或别人的局面,布成有利的阵势,把我方的小力量装点成大势力,这样可使兵力弱小的阵容显得强大。这就像鸿雁高飞,横空列阵,全凭羽毛丰满的双翼增加气氛,助长气势。

解读树上开花,是从“铁树开花”转化而来的。铁树,常绿乔木,原产热带,不常开花,尤其在移植北方后,往往多年才开一次花。因此,此说法比喻事情非常罕见或极难成功。

“树上开花”作为一种计谋,来自古代战例,是指借助某种外在力量对敌人进行慑服。这就像某树上本无花,却可以把彩色的绸绢剪成花朵贴在树枝上,人为地使它有花开在其上,从而制造出逼真完美的效果。如果不仔细看,是辨不出真假的。

因此,“树上开花”之计可以理解为以下几种含义。

一、借树开花。借助别人的树因利乘便,开花结果。之所以要借树开花,主要是因为自家的树还太弱小,无法开花。

二、借鸡生蛋。借用别人的力量,可以在不增加自己投入的情况下,实现自己原本不能实现的目的。

三、狐假虎威。自己的力量比较弱小,但还想吓唬或迷惑对方,于是可以千方百计地假装出强大的气势,让本来并不强大的力量,在对方面前显现出非常强大的声威气势。

四、虚张声势。此计所造成的声威气势,其实只是一种虚假的力量。作为一种虚幻的假象,它不会对敌人产生真正的威胁,但足可以起到让敌人在心理上受到威慑的效果。

五、巧妙伪装。运用本计策的一方必须伪装得完整逼真,不露出半点破绽,否则,最后结局最惨的必然是自己。

由此可见,此计推及到具体的军事运用上,一方面可以将精锐力量布置到友军的阵地上,给原本虚弱的友军人为地制造强大的表面声势;一方面则可在自己力量尚小之时,借友军的势力或借某种因素制造假象,让自己的阵营看起来强大。也就是说,此计主张善于借助各种外在因素来为自己助势,从而造成敌人在判断上的失误,让其不敢贸然来战,并以此从心理上慑服敌人。

而当敌人运用树上开花之计时,我们应采取如下防范对策加以应对。

一、探明真伪,谨防上当。摆开打的架势,但并不是要真的打起来,而只是一种试探。这种较量不仅可以获得比较全面的情报资料,而且在不至于冒太大风险的情况下,就可以灵活机动地变换战略战术:如果发现对方是虚张声势,我们可就势打下去,让它苟延残喘,直到一败涂地;相反,则可迅疾撤退,不损一兵一卒。

二、离间破势,逐个击破。一旦发现敌方同其友军已经通过互相利用或互相联合形成一种势不可挡的威力,应当立即想办法分化离间他们的关系,然后采用或拉或打、各个击破的方法,破解对方的声势。此时,决不可消极逃跑,更不可死打硬拼。另外,我们在实行离间分化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地对形势中的可借之局加以利用,从而变被动为主动。

三、以牙还牙,将计就计。当敌人用“树上开花”之计来对付我们,企图将我们吓退时,我们应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计就计也来个“树上开花”,迷惑对方,绝不可消极应战。这样,虽然我们搞不清对方的虚实,但也可使对方摸不清我们的虚实,把原来只有我们恐惧的被动局面,转变为两头都紧迫的较为主动的情势。

智慧典例

虞诩增灶惑羌兵

“树上开花”,比喻极难实现的事情。它是一种无中生有之术,借以混淆观树者的视听,或达到施计者的其他目的。

公元115年,羌人进犯武都郡。汉元帝急命虞诩亲率三千骑兵日夜兼程,奔赴武都郡救援。虞诩一班人行至离陈仓二十里处,忽听密林中一阵鼓响,五千羌兵突然出现在前面挡住其去路。

虞诩急忙下令掉转马头,回到山脚安营扎寨。羌兵远远望见汉军卸下马鞍在山坡上歇息,因为不知虚实,没敢贸然出击,便匆忙撤退。

虞诩见羌兵退走,忙命将士上马继续赶路。这一带是羌人聚居之地,地势又很险恶。虞诩率三千骑兵,冒着凛冽的寒风,日行二百余里。

行军途中,虞诩让将士每天将驻地锅灶增加一倍。众人疑惑,问道:“从前孙膑与庞涓作战,曾增兵减灶,大人为何偏偏相反?”虞诩说:“敌众我寡,我只能用树上开花计来迷惑敌人了。”

羌人得知汉军西进,立即集中兵力予以追击。途中,他们发现汉军营地的锅灶每日成倍增加,不禁大惊,以为有武都郡部队进行接应,于是赶紧掉转马头,抄小路溜走了。

这天,虞诩率骑兵进入武都郡内的赤亭城,突然发现周围山头早已埋伏下了无数羌兵,形成了难攻的包围之势。他便急命士兵紧闭城门,准备迎战。

汉军在赤亭与羌兵相持了十余天,难分胜负。虞诩下令将士用强弓放箭,然而箭还未射到羌人阵前就落了下来。羌兵无不大笑,以为汉军根本不会用弓箭。随后,羌兵将领将骑兵排成密集的行列,向汉军发起猛攻。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