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空城计 - 三十六计白话全译 - 文史哲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51章空城计

第51章空城计

原典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译文在自己兵力虚弱之时,不加掩饰,还故意让对方看到自己防备空虚的样子,就会让敌人不知底细,对我们的实力产生怀疑,从而认为我们是在弄虚作假。刚强和柔弱碰撞的时候,用这种阴弱的方法对付刚强的敌人,属于奇法中的奇法。

解读空城计的实质是说,本来是空虚的,再以空虚来表现,就会让人对本来的空虚怀疑不信,反倒以为我们是有实力的。这就好比本来是实在的,再以实在来表现,反而会让人不相信他的实在一样。这一计谋既反映了人的心理特征,又富有辩证的意义。

虚虚实实,兵无常势,变化无穷。在敌强我弱之时,当然最好不要以卵击石,要充分把握对方主帅的心理及性格特征,利用各种办法来迷惑对方。敌方指挥官越是小心谨慎多疑,所得的结果就会越好。而“空城计”又是一种危险性极高的计谋,是悬而又悬的险策。若被对方识破,后果将会不堪设想。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也只能用作缓兵之计。要想真正取胜,最终也还是要凭借真正的实力。

此计谋有以下特点。

一、“虚而虚之”,以便让敌人“疑中生疑”。何为“疑中生疑”呢?一般来说,双方交战,总是要互相隐瞒真实情况,所谓“兵不厌诈”。而对敌方的情况却要反复地进行分析研究,不能完全凭自己的直觉,随便做出判断。这种不轻易相信对方的做法即为“疑”。

而在遇到对方反常用兵的情况时,除了要进行正面的分析外,还有必要进行反面的分析。这就是所谓的“疑中生疑”。心理学上讲,人的心理常常有一种固定的心理定式。当这种定式被打破之后,人们往往会心无定向,惶惶然而不知所措。因此,结局常常是将假象误以为假。

二、“实而虚之”,迷惑敌人,让其中计。本来是强大的、准备充分的,却偏偏装出虚弱无力的样子,让敌人误以为我兵力空虚而且有隙可乘。“实而虚之”主要有两个目的: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为了更大或者更远的目标,暂时隐藏起自己的实力和锋芒。这种暂时的遮蔽是为了争取时间,积蓄力量,一旦时机成熟,就发动突然进攻,让对方措手不及,防不胜防,这是其一。再者,是为了诱惑敌人进入自己设计的圈套。在我方兵力强大,并已设好埋伏的情况下,如果希望敌人能够进到我们的包围圈内,就要表现出弱小可欺的样子,不让敌人惧而远之。总之,只有让敌人觉得在我们身上有利可图时,才能轻易地将其引诱过来,这是其二。

当敌人运用空城计时,我们可采用如下措施加以应对。

一、多次试探,以明虚实。无论多么狡猾的兔子,都无法逃过猎人警觉的眼睛。而我们的敌人就如同狡猾的兔子,无论他使用什么伎俩,“虚而虚之”也好,“实而虚之”也罢,都难逃我们的反复试探。

试探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我们可以用打草惊蛇之法进行侦察,以求探明敌人兵力部署的强弱虚实。这种试探最好能重复几次,一次两次的话,敌人可能伪装得很像,不会露出任何破绽,但绝对经受不住来自各个方面的多次试探。如果敌人对我们的试探一直不作任何反应的话,就说明他们已经发现了我们的意图。此时我们可以随机应变,将计就计,看准机会来一个“无中生有”,让其措手不及,无力以对,只好乖乖束手就擒。

二、与敌相持,以定虚实。在经过多次试探之后,如果我们依然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就可以采用在“空城”之外,耐心守候,以静观其变的方法来探其虚实。

凡采用“虚而虚之”计谋的人,因其自身的力量弱,所以心理上也多多少少会“虚”,他时时刻刻都得承受强大的心理压力。所以,这决定了敌人不可能伪装太久,时间一长他总会坚持不住,难免露出马脚。

此时,如果我们守在敌人周围,不攻不撤,打起无烟的“持久战”,敌人就会因无法坚持而露出自己的真面目。如此一来,我们很快便可识破敌人,将其一举攻下。

三、全面分析,以辨虚实。为了辨别敌人向我们展示的情况是真还是假,我们要做全面的分析。所谓的“全面分析”,就是既要从时间上进行纵向分析,也要从空间上进行横向分析;既要根据各种情况分析其绝对实力,也要根据敌我的对比分析其相对实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不至于被敌人的假象蒙蔽。

智慧典例

诸葛亮空城退司马懿

“空城计”是非常高明的欺诈手段,然而它只能在濒于绝望、灭顶之灾已迫在眉睫,已经无法再用其他计谋去诱惑敌人、麻痹敌人、抑制敌人的形势压迫之下,才权且可冒险“虚者虚之”,暂时将敌方蒙骗,让其难测己方虚实,以致不敢贸然进攻,从而保全自己,赢得时间。诸葛亮的西城“空城计”,就收到了这一效果。

但诸葛亮在使用此计时,有其不得已的理由。当时,诸葛亮为进军收复中原,恢复汉王朝,兵出祁山。然而却得知曹魏重新起用司马懿后,司马懿用计斩杀降将孟达,领兵前来同蜀军对垒。诸葛亮深知司马懿此人精通兵法,必能取街亭,断蜀军咽喉要道。于是命马谡、王平等立刻前往守街亭,以保蜀军安全。谁知,马谡一意孤行,不遵诸葛亮所嘱,也不听王平的劝阻,没有当道安营,致使曹魏兵马围攻得手,失了街亭。

诸葛亮闻街亭失守之报,仰天长叹,顿知大势已去,只能作退兵之策。于是,他急令大将关兴、张苞、张翼、马岱、姜维等分头设伏,以保大军安全撤退,一边又密令大军暗中收拾行装,准备启程。同时,他派出心腹人,分路通知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官吏军民,尽快向汉中撤退。

诸葛亮分拨完毕,便先带五千兵退去西城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均报司马懿亲率十五万大军,正往西城奔赴而来。此时,诸葛亮身边已经没有一员大将,只剩下一班文官。所带的五千兵,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留两千五百名军士在城中。众官听得此消息,尽皆失色,典粮官更是惊得连手中的账簿都掉到了地上。

随后,诸葛亮登上城头向来路望去,果然看到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往西城杀来。没有大将的两三千军士,怎能抵御瞬间可至的十数万虎狼之师?诸葛亮眉头一皱,顿时计上心来。只听得他一声令下:“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诸葛亮本人则披鹤氅,戴纶巾,与两个小童携琴一张,上到城门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那司马统领的曹魏大军前军来到城下后,看到西城如此模样,都止步不前,不敢贸然进城,于是慌忙将此情形报告给了司马懿。司马懿笑了笑,说他不信真有此事。

司马懿

讲归讲,司马懿还是命令大军停下,自己打马向前往西城看去。果然,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旁还站有一个童子,手捧宝剑,右边也站了一个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二十多个老百姓,旁若无人,只管低着头在那儿洒扫。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