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连环计
第54章连环计
原典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杀其势。在师中吉,承天宠也。
译文敌方兵力强大,不能硬打,应当运用谋略,让他们自相钳制,以削弱他们的实力。三军统帅如果用兵得法,就会像有天神保佑一样,克敌制胜。
解读所谓连环计,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多步骤或多环节的计谋。即计中有计,多计并用,计计相连,环环相扣。一计用来累敌,一计用来攻敌,那么,即使智谋再高、力量再强的敌人都能被制服。
战场形势复杂多变,在对敌作战时使用计谋,是每个优秀指挥员所追求和依赖的。而双方指挥员往往都是有经验的老手,只用一计,很容易就会被对方识破。相反,一计套一计,计计连环,不但能迷惑敌人,而且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因此,连环计旨在用巧妙的方法拖累敌人,给敌人造成包袱,让其失去行动自由,不战自乱,进而达到减弱其力量,而我方或乘机进攻,或乘机撤退的效果。
而连环计的运用,最重要的就是布局。只有布局周密完整,没有破绽漏洞,才能完美地施展。如果其中一环一计出现问题,就很有可能造成牵一环而动全局、缺一计而弃前功的不良后果。因此,只有那些思虑周到,组织能力强,能将主客观因素充分结合起来的运筹者,才不会因百疏一密而导致功亏一篑。
我们在使用此计谋时应把握如下要点。
一、将各环有机地联系起来。单一的计谋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而运用连环计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各计谋之间相辅相成,便可做到一条计策失败,另一条计策马上接着实施,不让行动被迫中止下来。
二、掌握各环的特点,将其揉为一个有机整体。任何奇谋妙计,都需要有相应的条件作为基础,计谋讲求连贯、配套,有系统性和系列性。如果胡乱搭配,只会造成“驴头不对马嘴”的滑稽下场。最后也以失败告终,而收不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三、巧使敌人“自累”,以耗其力。让敌人“自累”是此计谋的关键,即在敌人内部制造矛盾,并扩大或激化他们的矛盾,使得其内部发生变乱,产生内耗,进而虚弱力量。让敌“自累”,有其固有的优势,不但方便省力而且对敌人的破坏性极强,效果极佳。
四、以利诱敌,予以重负。当我们不能在敌人内部制造矛盾使其“自累”时,就要根据敌人贪利的心理特点,主动为其准备某些利益,让他们为了捞取利益而干扰或破坏掉原来的行动计划;或使其仅仅抓住的这些利益,留而无用,弃而可惜,形成一个难以卸掉的大包袱,让他们难以发挥自身的优势。
而当敌人运用连环计时,我们可以采用如下措施加以应对。
一、“走为上”,逃离敌人环环相扣的计谋。敌人在使用此计时,我们往往会因为一时难以察觉而被敌人相互扣用的多个计谋所困扰,陷于应接不暇的被动状态,穷于应付。一旦我们发现自己陷入了这种极端被动的局面,应及早逃离现场,“走为上”,以保存自己的实力。和敌人一味生拼硬干,吃亏的不是敌人而是自己。因此,见机逃走无疑是保全自己实力的一计良策。
二、搞好内部团结,避免让“窝里斗”耗费自己的实力。军争中,为了共同的敌人,怀有深仇大恨的人都能联合起来一致对敌,何况是自家人呢?“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自相残害,敌人就会从中取利。因此,在内部发生矛盾的时候,不要总想着把对方置之死地而后快,而要清楚地看到双方共同面对的严峻形势,意识到互相之间的共同利益。大敌当前,矛盾双方谁也不会独自幸存,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克敌制胜,而不至于被敌人利用,陷入其设置的阴谋里无法脱身。
三、抵挡各种诱惑,以防上当受骗,误了战局。敌人在让我们“自累”的企图无法得逞时,很可能会换用别的伎俩,比如抓住我们贪图小利益的心理加以利诱。如果此时我们意志薄弱,见利忘义,同室操戈,就会正中其下怀;或者如果小的恩惠迷惑了我们的内心,我们一时糊涂就会做出错误的决断,甚至是打破我们的行动计划和战局,因小失大。
因此,要严格要求自己,抵挡敌人的诱惑,做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让敌人的计谋无法得以实施。
智慧典例
曹操平定叛乱
“连环计”之巧,在于巧施计谋,使敌人自相牵制;“连环计”之高,在于接连用计,计谋迭出,计中有计,环环相扣,往往让对手防不胜防。
公元211年,马超、韩遂举兵反叛曹操,杀奔到关中重镇潼关。7月,曹操领兵前来平叛。
曹操屯兵在潼关附近后,便做出一副强攻的架势,暗地里却派大将徐晃、朱灵趁夜偷渡蒲阪滓,在西河扎起了营寨。随后,曹操引兵渡河北上,占据了渭口,并多设疑兵,把兵力偷偷运过河,集结于渭地。
表面上,曹操命令士兵挖掘甬道,设置鹿砦,做出防守的样子。马超多次率兵挑战未能成功,再不敢轻易发动进攻,最后不得不请求割地讲和。曹操听从贾诩的规劝,假装同意了马超的求和条件。
此时,韩遂前来求见曹操。韩遂与曹操本是同年孝廉,又曾于京中一起供职。韩遂此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游说曹操退兵,曹操却故意装傻,与他只言当年旧事,抚手欢笑。马超得知韩遂与曹操相谈甚欢后,不免对韩遂起了疑心。
几天后,曹操送给韩遂一封多处被涂改过的书信,这让马超的疑心更大了。而就在马超对韩遂处处防备之时,曹操突然对马超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先是轻兵挑战,而后更以重兵前后夹击,最终使得马超、韩遂大败。
战斗胜利后,有人向曹操询问作战策略。曹操说:“敌人把守潼关,我若进入河东之地,敌人必然会引军把守各个渡口,那样的话我们就无法渡过西河。因此,我先把重兵汇集在潼关,吸引敌人调全部兵力来守。这样,敌人在西河的守备就势必空虚,徐晃、朱灵才能够得以轻易渡河。我在率军北渡时,因徐晃、朱灵已占据了有利地形,敌人便不敢与我争西河。过河之后挖掘甬道,设置鹿砦,坚守不出,不过是假装示弱,以骄敌人之兵而已。待敌人求和时,我假意许之,让敌人不做防备。而我军一旦发动进攻,敌人便会丢盔卸甲,无力抵抗了。用兵讲究变化,不能死守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