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龙血迷局(6)
第27章龙血迷局(6)
“他就在汴京,”裴少游躺在凉榻上,满心的郁闷,这个案子查到现在,发生的一切都在他预料之外,“明日见过皇上,我们便去找他。”
迷迷糊糊的睡过去,醒来时,天色已经大明,身上盖着软被,白狸躺在自己身侧的凉榻上睡得正香,不由有些羡慕他,无论发生什么事,他都能这般心无挂碍,过得无忧无虑。
按约定,带着白狸在秘库外等候,打开宋伶送来的油纸包,竟然是城西的栗子白糖糕,这是裴少游的最爱,无论多艰难,裴夫人都会买给他,裴夫人在凤凰明都,显然宋伶自发的承担起照顾裴少游的部分责任。
分一块给白狸,还没拈起第二块,白狸已经吃完,拈起第二块,把剩下的全部递给白狸,却见徐即带着一个身穿斗篷的人匆匆而来,猜想那人是神宗皇帝,立刻起身。
走进秘库,神宗皇帝脱下斗篷,站在被玄冰重重包裹的水晶棺材前,“这是……。”
徐即看一眼裴少游,裴少游上前半步,“皇上,这棺材里的东西叫血髓蚴,是种以人血养殖的蛊虫,汴京暗河血蛹的成虫。”
从血髓蚴开始向神宗皇帝讲解,那是一个悠长的故事,大概在前朝末期,有一个无意中进入妖国游历的人族某甲,深深的羡慕妖族漫长的生命和不息的生命力,离开妖国后,他在永州定居,并结识前朝的永州王。
永州王非常痴迷于长生炼丹,自青年时期便投入大量的精力与金钱追寻长生之法,可是几经蹉跎,他逐渐发现人力不可胜天,遇到某甲后,他听说妖国的妖民竟可享有两百,甚至更长时间的生命,而且人与妖成婚之后,生下的半妖也能享有漫长的生命。
那时的永州王已经年逾花甲,他便让某甲牵线让自己的儿子与妖国通婚,那时人族与妖国还没有签订协议,永州又在人族与妖国的接壤之地,妖国的子民偶尔会到永州换取食物,但不会多停留,某甲带着永州王的托付重新进入妖国,与羡慕人族繁华的妖国灵鸟族达成一致,灵鸟族的贵族的女子嫁给永州王为侧妃。
这是人族和妖国的首次通婚,进行得非常隐蔽,灵鸟族的公主长相极美,所以极得继任永州王的宠爱,他们生下四个孩子,三个是男孩儿,全部是人族,一个是女孩儿,是半妖。
随着时日渐过,某甲发现那个半妖女孩儿如人族一般成长,也就是说,她虽然是半妖,但她的生命和人族一般的短暂,而且灵鸟族的公主也在变老,这说明,并不是所有妖族都享有漫长的生命。
继任的永州王没有永生的期望,他愉快的守着自己的子民和妻儿过了二十几年便幸福的死去,他的儿子继位,灵鸟族的公主带着自己半妖的女儿回到妖国,她因为思念自己的丈夫日夜悲哭,灵鸟族的族长便告诉她,在妖国的某地有种虫儿,能够让她的丈夫复生。
半妖公主带着虫子回到永州时,前朝已经进入王朝末期,虽然永州王施政清明,战火暂未蔓延至永州,但被大晟消灭是迟早的事,于是,半妖公主说服自己的哥哥主动放弃王位,让大帝兵不血刃的拿下永州,大帝没有为难永州王,甚至将永州一分为二,将他的两个儿子封为昌平王与昌扈王,各自领一块封地。
半妖公主虽然性命比普通人族长,但没有妖气的滋润,她仍会急剧的苍老,而那个时候,某甲已经研究出如何利用那虫儿令人族复生,临终前,他再三交待半妖公主,杀万人活一人之法绝不可启。
半妖公主带着秘密和自己的人族丈夫一家回到妖国,他们在鸟语森林定居,丈夫一家和灵鸟族通婚,生下或是人,或是半妖的后代。
“为何人族通婚,不能生下妖?”神宗皇帝待裴少游停下喝水时开口询问,“为何生下的都是人族或者半妖?”
裴少游转身看着白狸,白狸一脸不高兴,“能与人族通婚的妖族的妖力是妖界最弱的种族,例如说鸟、鱼或者狐,人族的血脉兼容力远超过他们,一般情况下,人族与妖族通婚,头胎会是人族,二胎后人族的精血变弱,才会生出半妖。”
神宗皇帝点点头,裴少游等候片刻,见他没有其他问题,才继续讲述。
大帝得国之后,与妖国签订互通协议,人界与妖国之间的往来频繁,那些孩子们便频繁的往来人界,其中一人便是光武帝母亲的妹妹。
讲到这里,裴少游发现神宗皇帝的表情有微妙的变化,有一种说不出的渴望,看来,他也并不完全了解自己这一系的往事,毕竟光武朝后,史官的记载的内容大大收敛,武帝朝,许多的宫廷往事都被删减。
和姐姐不同,妹妹是纯粹的妖,灵鸟族是妖族最接近于人族的种族,他们的人相往往清灵精美,妹妹生的几个孩儿容色极美,除最小的孩儿外,都嫁给了凤凰明都的贵族。
最小的女孩儿叫灵忧,容色更是冠绝人妖两界,按照两个家庭通婚的惯例,她会嫁给昌扈王,两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自幼一同长大,情比金坚。
光武皇帝登基为帝,所有贵族都得到诏令前往汴京朝贺,因此,灵忧跟随父母来到汴京,没想到在汴京城外,遇到打猎回城的光武帝。
光武帝推崇武道,打马入城,毫无半点儿顾忌,当时他是微服出行,众人只道是个莽撞少年,便纷纷避让,不曾想他的马儿受惊,竟然撞翻灵忧的马车,光武帝见到艳光倾动天下的灵忧瞬间,便情根深种。
那时,光武朝政并不稳固,各地的诸侯心存反志,光武帝心存大志,让自己的母亲试探被拒后,他便将深情深深埋在心里。
朝贺结束,各地诸侯陆续回封地,他们都未发现,光武帝将他们召到汴京的真正目的是判断是否能兵不血刃的收回他们的封地,他们并没有提防那个不到二十岁帝王,他们认为这位生于安乐的帝王没有多少心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