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 定风波 - 是鹿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定风波 >

第69章

第69章

山间堂的老板娘今年照旧叫人送来两篮木樨花。

胭脂唯恐杨筝劳累,早早将活揽去,等新采摘的木樨花送来了,唯许杨筝从旁指点,一概不准她沾手,只自己和云锦做酿酒一应的活。

后厨烟火气重,胭脂也不让杨筝去。

今秋酿好的木樨花酒,胭脂打算就近堆在东院储物的偏室,所以糯米蒸熟后,为着方便,是请小厮擡到东院去铺晾的。

魏夫人看到那些在忙碌的奴婢,不由得惊疑:“她怎么还有心情酿酒?”

随行在侧的霍姨娘欲言又止。

魏夫人打从心里瞧不起杨筝乡野小门户的出身,这么久了还是觉得她做多错多:“她就天生是个不会享福的命。这乡中贱酒有什么必要酿了一次又一次?喝到嘴里轻薄得很。”

霍姨娘说:“杨娘子做的是应季的甜酒,郎君喜欢,这也必是为郎君准备的吧。”

魏夫人嫌恶。

但实在念着魏家骨血,不得已还是要嘱咐霍姨娘一声:“你过去看一眼。好歹她怀着孩子,叫她别折腾那些闲事,她那腹中孩儿姓魏,比她要金贵得多。”

这话说得真叫一个无情。

霍姨娘想反驳,但生生忍住了,她和魏夫人在一个屋檐下同住二十几年,太明白对方是一意孤行听不进劝的人,不止不听劝,劝得不好反受埋怨苛责。霍姨娘应了声,遵照魏夫人的话去东院了。

九月,朝中调派了新的将领前往松州。

杨筝寄去松州的信迟迟不见回音,她心中惴惴不安。

直到十月中,魏君行的一封信快马加鞭送到长安城,杨筝接信在手,从头到尾读了又读,得知他可能会先于大军回返,才不复之前的担心了。

贞观十二年的秋天很短暂,似乎倏忽之间就入了冬。

胭脂的爹没能熬过这个冬天。

从家回来,胭脂瘦了一大圈,但此后她不再需要长久离府了,东院的事情也都一一照料得悉心细致。

十一月,雪满长安道。

魏君行风尘仆仆,携一身风雪迈进家门。

在九月末,白兰道行军总管、阔水道行军总管等人到达松州之后,他就被从主将位子上换下了。

吐蕃心思弯绕,一边表示求娶大唐公主,一边还要进攻松州。

魏君行说,真心求娶公主就先停战。

吐蕃置若罔闻。

他遣人回长安报信的同时,吐蕃并不停止侵扰之举。

忍了几次,最后没忍住,他亲自上了战场。都已经算是很收着的打法了,吐蕃骂他凶残,自己遣使飞奔长安,对大唐天子说要娶公主。后来,新的将领受命赶到松州,代替了坐镇的魏君行,却传旨道,陛下要他依旧留在松州境内,以防事态有变。

吐蕃人做事,委实拖拉不利索。

魏君行在城头上,望着大将军执失思力咬牙切齿率步兵、骑兵五万人出击吐蕃,无奈叹气。这一战,吐蕃大败,被斩杀千余人,松赞干布大惧,连忙带兵撤退,且遣使向大唐谢罪,恭恭敬敬又一次请婚。

吐蕃请婚归请婚,却说起魏君行许多不是,说他打仗太凶狠,正是他拦在松州,才与大唐心生嫌隙。

天子光是听听罢了。不过,算是给了吐蕃面子,没从明面上嘉赏魏君行。天子准了魏君行回长安的奏请,对吐蕃使者说的却是“召其回京领罚”。

其实他在松州那会儿,刚从主将的位子下来,就收到了杨筝的信。想到家中还有人在苦等,他一心只想往回赶,可惜有新的皇命在身,他不得不继续安守在松州大营。

……

魏君行想,老天还是眷顾他的,陛下的确允他先行回返长安了。

赶回家的路上,半刻都不肯多耽搁,他策马狂奔,一直到过了渭河,一直到望见城门,一直到进了长安城,魏府门前,马没停住,他就迫不及待从马背上跳下。

——筝儿正在做什么?她不知道我今日回来,见到我定然欣喜。

他兴冲冲进了家门,首先要往东院去,却有婢子阻他,请他道:“恭贺大郎君平安回府了。夫人吩咐,郎君归家,请先去见夫人。”

东院,雪静声地落。

胭脂往炭盆里添了新炭。

杨筝有孕五个月,已经很显怀了。

外面雪厚,不宜出去,但胭脂怕她闷着,还是扶她起来,在屋子里四下走走。

丫头雨蕙跑来报信的时候,杨筝才知晓魏君行回来了,她大喜过望即要迎出去,雨蕙赶忙说,老夫人先请郎君过去了。

这时杨筝还很自然地想:“母子久别,做儿子的回家了先去看母亲,是应该的。”

胭脂大概也是这么想的,她喜悦说道:“去向老夫人报过平安之后,郎君就该进院了,见到娘子,那真有天大的惊喜!”

杨筝在信中没有直白提过自己有孕的事,起先是怕他分心,后来他回信会早归,她就决定先等着他。

算一算日子,孩子大约会出生在四月。

最迟什么时候告诉他呢?没有完全想好。可是杨筝觉得,吐蕃请婚,松州事定,无论如何,他该在孩子落地前回来了。

她不知道,她就是吃亏在了情感的内敛上。

魏君行去见亲娘魏夫人。

魏夫人对他关心的言语不算多,统共三两句,只说,看他平安回来,心就落定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