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哈佛历史丛书:一本书读完人类绘画的历史》(9)
下篇外国篇史前绘画
西方最早的绘画作品出现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前段,距今约2.5~3万年前。。这种旧石器时代的美术,约在公元前1万年随着冰河期的结束而消失。中石器时代美术的类型有所增加,随着各地区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出现了各自独立发展的美术传统,不同程度地演化为新石器时代的美术。
最杰出的原始绘画作品,发现于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地区的几十处洞窟中,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国的拉斯科洞窟壁画和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所绘动物,手法写实,形象生动。
史前生活的记录——洞穴壁画
在发现的200多处洞穴壁画中,有两处被人类学家和艺术史学家公认为是最好的洞穴壁画。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被西方学者比喻为“史前的西斯廷教堂”;20世纪初期发现的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较为完整的史前壁画洞窟,有“史前的卢浮宫”之称。
史前生活的记录
在欧洲考古学家已经发现的200多个岩洞中,我们看到了史前时期的人类留下的绘画遗迹。其中洞内的壁画以野牛最多,姿态多样:伏卧、站立、咀嚼、行走、奔跑、吼叫、惊恐,等等,表现出兽类的各种动态。有些绘画使用了具有强烈动感的线条来表明某些动物的头部或四肢的运动状态与方位。或是出于偶然,或许是史前人类有意识地利用岩壁的凹凸,使动物具有了某种“三维”的视觉效果。当然一切结论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地研究。总之,这些洞穴壁画有太多令今天人们浮想联翩的假设与猜想。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今天已经把这些洞穴壁画当作艺术来对待。
洞内的壁画体现出了史前时期的绘画艺术及绘画水平。还处于冰河时期的欧洲古人类,因为天气寒冷使他们身居岩洞,过着追捕野兽的生活。这种生活条件使史前人最为关注的就是提供给他们生存物质的各种兽类。观察捕获以及屠宰各种兽类成为他们的主要生活方式与息息相关的生活内容,长期以来培养了他们对各种兽类的敏锐观察能力以及对兽类外形特征的模仿能力,对兽类的屠宰或许也使得他们熟悉了兽类的骨骼肌肉等内在结构,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他们对各种兽类的模仿能力,使古老的史前壁画具有一定的写实性。“支配这一艺术的准则与其说是来自先决的密码,毋宁说是来自创造的天性,它的发展被视为生命一般,至关重要。”他们的“创造”与史前人类狩猎有密切联系,他们为寻找猎物,必须不断地迁徙;他们敬奉猎物的来源,必须有一定的巫术活动和祭奠仪式,也就是说与史前人类的生存、生命息息相关。在这样的背景下,史前人类体验了自己的视觉经验。
▲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
在这些被发现的洞穴壁画中,有两处被人类学家和艺术史学家公认为是最好的洞穴壁画。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被西方学者比喻为“史前的西斯廷教堂”;20世纪初期发现的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较为完整的史前壁画洞窟,有“史前的卢浮宫”之称。
“史前的西斯廷教堂”阿尔塔米拉洞穴
1875年,一个名叫索特乌拉的工程师到西班牙北部桑坦德西面约30千米的地方收集化石,发现了许多动物的骨骼和燧石工具,但并没有发现其中的壁画。时隔4年后,索特乌拉再次来到这里,并把他4岁的小女孩玛丽娅带在身边。据说玛丽娅因对父亲的工作不感兴趣而独自爬进了一个小洞口,因为洞内黑暗,她点亮了一支蜡烛。这时候,她突然看见一头公牛,眼睛直瞪瞪地望着她,顿时把她吓得大哭起来。索特乌拉爬进去看时,只见洞壁上面的公牛和其他动物栩栩如生,不禁惊讶异常。于是,被西方学者比喻为“史前的西斯廷教堂”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就这样被发现了。
壁画上面绘有各种动物的形象,整个画面线条活泼、色彩鲜艳,而且布局合理、疏密有致。所画的动物有奔跑的、有长嘶怒吼的、有受了伤半躺着的。这些动物形象逼真,呼之欲出。
发现这幅大壁画以后,索特乌拉随即从马德大学请了一名地质学教授来帮助考证。这位地质学家断定此为原始人类的壁画,于是,索特乌拉历尽艰辛,把这幅大壁画全部复制下来,并交给里斯本一个国际性学术组织。但当时西班牙学术界对此发现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原始人不可能具有如此惊人的艺术成就。有人说是索特乌拉为了沽名钓誉,或者为金钱所迷而雇佣当时的画家伪作的。1888和1893年,索特乌拉和那位地质学教授相继去世,但他们所发现的这幅大壁画仍然未被世人承认。1902年,经考古新方法审定,这幅壁画是30000年前的作品。
现代考古成果表明,凡是人类曾居住过的洞穴遗址绝大部分都有原始壁画的痕迹。然而,我们从现在世界各地的洞穴遗址看,原始人类的艺术成就是十分低下的,它既幼稚又朴拙,大多是线条呆板,比例不当。即使在几千年前的洞穴壁画中,其绘画水平同样是十分低劣的。而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造型准确,线条生动流畅,所绘画的各种动物栩栩如生,十分逼真,使人难以相信是30000年前的作品。难怪在考古新方法测定之前,西方学术界认为是近人伪作。年代虽然确定,但问题并未解决,30000年前居住在阿尔塔拉洞穴的原始居民怎么能够创造出如此惊人的艺术成就?这个谜底尚未揭开。
▲拉斯科岩洞壁画
“史前的卢浮宫”拉斯科岩洞
1940年9月,4名少年在法国多尔多涅的拉斯科山坡偶然发现了拉斯科岩洞。洞穴中的壁画为旧石器时期所作,至今已有1.5万到1.7万年历史。
法国南部拉斯科岩洞的发现,使欧洲整个考古工作达到了高潮,岩洞里遗存了距今2万至1.5万年时期的壁画。其入口处比较宽敞,如同一个大厅,其洞壁上画有许多的野牛行走,故称为“牛厅”。洞的深处则是狭窄的通道直到洞室,通道的左右洞壁上画满了壁画,几乎都是与史前人类生活极为相关的动物,其中以马和牛最多。所描绘的场景基本上都是在运动状态之中,奔跑、跳跃、咀嚼食物等以及在绝境中面对史前猎手的绝望神情,这些洞穴壁画被欧洲史学者认为是最精美的且保留最完整的史前文化遗存。有的壁画甚至在今天看来还带有某种情节,譬如《野牛、人与鸟》,这明显是一场人与兽的激烈搏斗的描述,野牛用它那锋利的兽角将迎面而来的猎人击倒在地,猎人脚旁的横线可能是他的武器,身边的鸟可能是猎人的收获物,猎人与武器等的处理还处于比较符号化的描绘中。而野牛的画法却远比人物具有更多的绘画性,已经完全脱离了符号性。野牛用力进攻猎人的动态与神情刻画如此成功,牛毛与牛尾全部立起,将力量集中到头部的角上。这也许是野牛的最后一击,因为它的尾部明显地受到了重创,一只长矛深深地扎进了野牛的体内,从尾部进从腹部出。腹部似乎还露出了野牛的肠子。这确实是令人赞叹的情节描绘。同样,该岩洞的《黑色公牛》也记录了史前人类与狩猎的关系。在这些绘画中,我们看到了线的运用和用色的平涂法,欧洲历史学家也认同这种画法是拉斯科壁画的两种基本方法。比如上面的例子中,《野牛、人与鸟》基本上采用线描为主的画法,而《黑色公牛》用色基本上是以平涂为主,但也用线处理了某些部位的轮廓。这种平涂加轮廓的画法表明了绘画语言的一种进步。欧洲历史学家认为线的运用比平涂要晚,尽管拉斯科岩洞的壁画在使用平涂法和构线法的结合还不太成熟。但却开启了绘画范式的先河。
根据对拉斯科岩洞绘画布局的研究发现,凡是对人类有威胁的动物,如虎、豹、豺、狼等,大都绘制在朝外的岩壁上,而温顺的牛、马、鹿等,大都绘制在朝里的岩壁上。这说明,这些壁画有一定的宗教禁忌的含义。大概通过这些图,来表达当时的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恐惧感和理解。
总而言之,壁画忠实地记录了世界各个文明发源地的政治、经济、宗教、哲学、文化、科学的总体面貌和变化,以及许多民族盛衰消长和相互影响的历史。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拉斯科岩洞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梵尔卡莫尼卡谷地岩画
梵尔卡莫尼卡谷地岩画,就像一本打开了的画册,以艺术的形式记录了此地的先民,从远古的狩猎时代到近代农耕部落生活演变的连续性篇章。反映了史前人类的经济、社会、文化和宗教的演变,为研究史前的人类的习俗、日常生活和思想提供了极宝贵的资料。同时,它也为人们了解远古时代人类艺术表现形式的演化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前梵尔卡莫尼卡时期
梵尔卡莫尼卡谷地岩画,发现于1956年,位于意大利北部伦巴第区的阿尔卑斯山脉南麓峡谷之中。在这个长达70千米的峡谷中的2400块巨大岩石上,共有14万幅内容极为丰富、意义十分重大的岩画。这些石刻画于公元以前刻成,是关于人类祖先活动的宝贵记录。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就像一本打开了的画册,梵尔卡莫尼卡谷地岩画以艺术的形式记录了此地的先民,从远古的狩猎时代到近代农耕部落生活演变的连续性篇章。岩画的创作年代最早可追溯到1万年以前,当冰川从阿尔卑斯山完全消退之后,梵尔卡莫尼卡山谷逐渐形成了布满沼泽的自然环境。到距今1万年左右,一些半游牧的狩猎部落在梵尔卡莫尼卡河谷定居下来,繁衍生息,并开始雕刻岩画。
在最初的两千年间,岩画的内容只是一些大型野兽。其中有一幅,雕刻了一只鹿被标枪刺中,长着两支长角的头部正在扭动挣扎着。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前梵尔卡莫尼卡时期。
石画刻录着梵尔卡莫尼卡人的生活演化
通过对石刻画的技巧、风格和各个时期的内容的研究表明,这些石刻艺术是随着梵尔卡莫尼卡人的社会和经济结构演进而变化的。
在距今8000年前,梵尔卡莫尼卡谷地的岩刻中出现了人物的形象,表现最多的是祭祀和一些典礼仪式场面,先民们有的在祈祷,有的在朝拜,有的面对太阳,有的匍匐在某些动物图像的面前。
随着时间的推移,岩画中更多地出现了人类生产活动的景象。在大量的岩石雕刻中,有许多几何图形和神秘符号,如各种曲线、梯形图、网状物等。这些图形似乎已在向表意符号发展,说明梵尔卡莫尼卡的岩画不只是刻画眼前的生活情景,而且还包含其他更多的东西。有人认为:梵尔卡莫尼卡人当时已经到达发明文字的门槛,但遗憾的是,他们最终未能跨过这一步。
从公元前3300年起,梵尔卡莫尼卡岩画上开始出现四轮车、工具和武器,人物、动物的石刻画更趋复杂,在构图上也更加细致,体现了人们对次序和空间的新观念。
公元前2000—前1000年,即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随着农业的发展,梵尔卡莫尼卡人的社会组织再次发生变化,除专门从事生产粮食的人外,还出现了工匠和商人、武士和巫师。这时的岩画上出现大量的武器:戟、三角形匕首,同时还出现刻制在巨石上的纪念碑式的岩画。这种纪念碑式的岩画往往有较完整的构图,画面上有武器、符号以及人物和动物等。
青铜时代梵尔卡莫尼卡岩刻的最集中点,位于纳奎尼(现已开辟为国家岩画公园)。在纳奎尼的一块大岩石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876个形象,共属于五个层次的雕刻,发现有50处覆盖的地方。
梵尔卡莫尼卡岩画笔触粗犷有力,画面丰富生动,反映了史前人类的经济、社会、文化和宗教的演变,为研究史前人类的习俗、日常生活和思想提供了极宝贵的资料。同时,它也为人们了解远古时代人类艺术表现形式的演化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总之,梵尔卡莫尼卡岩画以最为直观的形式,把在罗马帝国的军团到来之前的梵尔卡莫尼卡人的社会、经济、生活、传统、信仰等多方面的情况展现在世人面前,使今天我们对梵尔卡莫尼卡人的了解,比对任何一个史前时代的欧洲人群的了解都要多得多。
古代绘画
进入奴隶社会,那些文明古国谱写了人类美术史的辉煌篇章。美索不达米亚的美术,如巴比伦王国的”汉漠拉比法典”浮雕,亚述王国那些表现战争和狩猎的紧张场面、手法极为写实、充满激烈动势的浮雕。古希腊的自由民主创造了具有民主思想的建筑、雕刻和绘画作品,其中留存于世的不少健美而优雅的艺术形象。古罗马美术承继着古希腊的传统,但罗马人的美术更倾向于实用主义。曾被维苏威火山灰掩埋达1700多年的庞贝壁画,则给我们展示了古罗马绘画的独特面貌。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艺术,给世界艺术提供了一个“古典”的范式。“古典”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准,尤其为15世纪的西方艺术世界提供了一个典范。二者的不同艺术形式成为后世复兴文化运动的尺度与准则。
文化艺术的摇篮——古代两河流域的美术
西亚有两条大河:东边一条叫底格里斯河,西边一条叫幼发拉底河。这两条河大部分流经今天的伊拉克一带,最后经波斯湾入海。古代希腊人把这两河间的地方叫做“美索不达米亚”,意即“河间之地”。这里土地肥沃,农业发达,是古代文化艺术的摇篮。
苏美尔人统治时期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两河流域已经出现了第一批奴隶制的国家。公元前2369年,阿卡德王国萨尔贡一世第一次统一了两河流域,自称“天下四方之王”。不过,这个地方的政局从来都不稳定,因地处平原,难以设防,各城市国家相互攻伐,战争连绵不断。在这个地区的政治舞台上,各个王国、各个民族频繁更迭,简直如同走马灯一样。最早是苏美尔人,接踵而来的是阿卡德人、阿摩列依人、加喜特人、亚述人、迦勒底人等相继进入这一地区,他们都为两河流域的文化艺术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苏美尔人(前27—前25世纪)是两河地区最早的居民,对于他们从哪里迁来至今说法不一。苏美尔人留下的文化遗迹并不多,他们用泥板和木料建造的建筑物很难完整地保留到今天。公元前4000年到前3000年初是两河流域文化的早期阶段。这个阶段又以考古的地名命名为三个时期:埃尔·乌巴德时期、乌鲁克时期、捷姆代特一那色时期。
埃尔·乌巴德时期的建筑以芦苇和粘土为主,建造了一些长方形的房子。雕刻只是在一些器皿上可以见到,艺术性并不高,技巧也比较原始。在乌鲁克时期和捷姆代特一那色时期,陶器得到了发展,轮制陶器出现,陶器上的花纹也日益变得复杂起来。乌鲁克的白庙中出土了一件雪花石膏瓶,上面有精美的浮雕,有母神伊南娜的形象,此外还有一些动植物的图案,反映了当时的绘画和雕刻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平。
阿卡德人统治时期
约公元前24世纪,由萨尔贡一世建立的阿卡德王国逐渐统一了两河流域,文化比较落后的阿卡德人接受了苏美尔文化的影响,进一步促进了两河文化的发展。这个时期的雕塑、绘画与现实生活开始有了更为紧密的联系。在波斯的苏萨城发现的一块《纳拉姆·辛纪功柱》,描绘了纳拉姆·辛正率领他的军队在山地里与敌人作战。人物站的位置有高有低,表示他们正在起伏不平的山中蜿蜒前进。国王站在最高处,有几个战败者正在向他屈膝投降。把这个场面摆在画面的顶端,以此来炫耀纳拉姆.辛的威严地位和战功。在人物的头上有两颗闪耀着的星星,有人说是太阳,这不大可能,因为太阳不可能是两个。在古代阿卡德人的概念里,人们常把星星看做是天空的象征,艺术家在这里雕刻了两颗星,并不是在说明夜晚而是用它来表现天空和神灵。在这块石柱上还刻有一些树木,使人联想到大自然的美景。把人物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这在当时是一种很新的表现手法。
大约在公元前2200年左右,阿卡德王国又为古丁人所灭,两河流域的美术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阿卡德虽然灭亡了,但是这时南部的拉格什城继续保持了繁荣的景象。拉格什的文化在历史上被称为第二苏美尔文化。
巴比伦王国时期
公元前1894年,由阿莫里特人建立了巴比伦王国。在巴比伦王国统治时期,两河流域的天文学、科学、文学和法学都有很大的发展,惟一遗憾的是在美术上的遗物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