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绢花
次日清晨,母女三人早早起床,吃得依旧是和昨天一样的米汤,只不过没有了粗粮饼子,看来家里真的已到弹尽粮绝的地步,难怪江柔急着出去找活。
匆匆赶到村头,李家的骡车正准备出发。
“叔,前几日跟您说好的,您看您这车还能带一趟我们母女三人吗?”江柔不好意思地问。
被称作“叔“的李家大伯看了一眼江柔母女,回道:“能,能你们上来吧。”
“哎,李叔谢谢您嘞,这是……”江柔刚要递出几枚铜板,就见对方挥了挥手,“顺路的事,不用了不用了。”
李家每天都要往镇上送柴火,确实顺路,一般村里需要进镇的都会搭一趟顺风车,凡是搭了车的,要么给几个铜板,要么送几枚鸡蛋,聊表心意,总不好白用人家的。
“这怎么能成呢?”江柔还想挣扎,却听老人家说道:“留着给娃儿买点吃的吧,不差这一两个铜板,你们也不容易。”
江柔沉默了几秒,这才收回铜板。“那真是谢谢您了。”
等三人在车上坐稳,李大伯这才赶起车朝镇上去。
许清婉在母亲的怀里东看西看,而许清如则默默观察着一路的景致。
秋收早就过去了,冬日还没过,离春耕远着呢,现下正是农闲的时候,路两边的田野里空荡荡的,并无一人。
许清如无声地叹气,这成片成片的良田竟无一亩属于她们母女三人。从许家出来她就问过江柔有关田地的事儿。
江柔告诉她,在大晋,男子满十八岁以后,朝廷会分给田地八十亩,这八十亩田叫做“口分田”,死后需要归缴给朝廷,若是已经成婚且满十八岁后分家出来独立为一户的再多给田地二十亩,这二十亩叫做“永业田”,可以传给子孙,也可买卖【1】。
江家是平溪镇的外来户,在这里定居了三年以后才给正式上了户籍,当初分了一百亩田地给江家,江柔嫁到了平桥村后,江家二老觉着那二十亩“永业田”留着无用,便悉数买了折成银两给江柔当嫁妆,而那八十亩“口分田”则在江父去世后被收了回去。
许家的田地更不用想了,许敬林和许阿爷的一百六十亩已经被朝廷收回,许家没分家,“永业田”只有二十亩,归了许敬槐。
不过幸好她爹是秀才,她们家免赋税,不然日子会更加捉襟见肘。
骡车晃晃悠悠走了大约一炷香的时间就到了平安镇,进了镇,江柔跟李大伯约定下了回去的时间和碰头的地点,三人向李大伯道完谢就下了骡车。
镇上果然不一样,单说这脚下踩着的地,就从黄泥地变成了青石地。沿街两旁的摊位早早开了张,卖菜的、卖包子的、卖馄饨的、卖鱼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每看到一个小摊,许清如就在心里记下,这个有人卖了,那个也有人卖了,从品相来看,这些人做的比自己好上数倍不止,纯论手艺,自己一个外来人恐怕争不过这些土生土长的大晋人。
其实不难理解,除了缠花,许清如在其它方面就是个半吊子,现代人的身份只能让她站得高些,顶多占一个眼界优势。
走着走着,江柔提醒她,“阿如,我们到了。”
许清如抬头看了一眼牌匾,都说华夏人自带繁简字转换能力,所以她一下子就认出了匾额上写的是“锦云绣坊”。
原来江柔说的活是绣活,也对,古时平常人家的女人多少懂点针线活,手艺一般的给家里缝缝补补做做衣服也够了,手艺好点的便可以接点针线上的活补贴家用。
江柔带着许清如姐妹二人走了进去,因是大清早,店里的人并不多,所以柜台后的人一下就看到了她们。
“许二娘子,”一位衣着颇为讲究的女人迎了上来,暗不做声地打量了一下江柔身旁的许清如,然后才开口道:“二娘子好久没来了,快进来。”
看样子这位应当就是绣坊的掌柜。
许清如跟在女人的身后,用眼睛的余光扫了一遍屋内的货品,心下有了数。说是绣坊,但因开在镇上,卖得东西还挺杂,荷包、香囊、手帕、团扇,还有大件的屏风之类的,应有尽有。
“何掌柜,这是小女。”江柔指了指许清如,又指了指许清婉。
“我猜也是,长得可真标志。”何掌柜从柜台上的托盘里抓了一把糖果分给姐妹二人,江柔想推脱,何掌柜却说:“不值几个钱,给孩子们尝个乐子。”江柔这才住手。
许清如道了声谢,而许清婉大概是很久没有见过这么好看的糖了,一时有些呆住,许清如见状剥了一颗塞进她嘴里,小丫头这才回过神来,不好意思地笑了。
“许二娘子这次来是?”小镇就这么大,许家那些事何掌柜也有所耳闻,江柔一出现在店门口她就猜到她的目的,但是还是客气地问了下。
“我是想问问最近有没有活可以做的,不拘什么,有就成。”江柔有些拘谨,自从许敬林考上了秀才,自己就没有接过活计了,也不知道人家会不会嫌弃自己手生。
“这……眼下绣活倒是不缺。”何掌柜的话让江柔心一沉,但对方话锋一转,接着说,“不过绢花倒是需要一些。”
“绢花?”江柔刚舒展的眉头又皱了起来,绢花这东西,她没做过啊。
“二娘子不必担心,绢花这东西说难也不难,你要是想接,我这里有几个样子您可以拿回去琢磨一下。”何掌柜回答。
江柔迟疑了一下,但想到眼下是一点退路都没有,只能咬咬牙接下了。
“那成,我给你拿料子去,这一只绢花工料两文,你做完了我收五文一只,你看你拿几只?”
“先拿十只吧。”
何掌柜进了内间,不一会儿拎出一个小包袱,“料子和样品都在里头了,二娘子拿好,料子的钱先不用给我,等做好了一起算,你看这样可以吗?”<
何掌柜知道一些许家的糟心事,也知道江柔母女如今过得实在清苦,所以才这么说。
“真的是谢谢掌柜的您了,谢谢。”江柔不住地道谢,一旁的许清如看得有些心酸,默默打定了注意,等攒了一些钱,一定要尽快开始缠花的制作,刚刚她着意看了一圈,并没有缠花这种东西,物以稀为贵,无论什么时候这都是一条能走的通的路。
拿了东西以后,三人开始购置这几日清点出来所缺少的物什。米面粮食、油盐酱醋、棉麻布匹……林林总总地买了大约1500文,江柔手中的银钱一下子就去了大半。
李大伯送过柴火后想起江柔母女今日要购置许多物品,怕她们拿不动,特意沿着街找了一路,在米店门口遇到了母女三人,不仅帮她们搬米,还赶着骡车充当了一回车夫,最后三人又搭了一次“顺风车”,许清如默默将这份人情记在心里,想着以后必定要还上。
回了村,才刚过了晌午,江柔做了一锅粥,贴了几个玉米面饼,终于能够填饱肚子了。在江柔做饭的过程中,许清如站在一旁学着,自己一个现代人从来没用过土灶这种东西,然而入乡随俗,总得学会,不能什么都指望着江柔。
吃完晌食,许清如和江柔一起坐在炕上研究绢花,许清婉则趴在一旁摆弄她的糖果,这幅画面倒也和谐。
花样子在手里翻来覆去,许清如假装在仔细研究,实则在偷偷观察江柔。也不知道她研究透了没有,许清如心想。
绢花这种东西,许清如前世做个几个,这得归功于她大学有一位爱做手工的室友,这位室友从十字绣玩到绢花,又从绢花玩到中国结,最后做料器去了。
在室友做绢花的时候,许清如曾经跟着学过几种花样,但是她还是更喜欢缠花,不过那几种花色,在刚刚的绣坊里都没有看到过,倒是可以当做个新鲜货,推陈出新一下,只是她不清楚原身的女工水平怎样,所以不敢妄动。
等了半柱香的时间,只听江柔长长地舒了口气,看来是研究透了。
只见江柔从一堆碎布里取出一小块绛红色的料子,先叠了几下,然后用剪刀剪了剪,使之有花瓣的轮廓,最后用同色的丝线将该缝合的地方缝合,一朵红色的牡丹就出现在了她的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