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面具下的陶谦
吴县城下。陆信率领中军武卫营一万四千人马,陷阵营一万一千人马,把吴县四门围了个水泄不通。
但主攻的方向,实际上则主要在东门、南门两处。
毕竟此时陆信的兵力不足,无法对四门同时展开进攻。
西门、北门外只安排了两千人马,目的是封锁城内守军与外界的通信,和防止守军突围。
对于吴县,陆信是志在必得。
自是不允许有一个守军逃脱。
毕竟这个时候,陆信已经把丹阳营、和玄甲铁骑营的兵马,调拨来了吴县。
只要等上个十天半月,这两支兵马就能赶到吴县。
为此在围困吴县之际,陆信并没有急于进攻。
每天除了派许褚率领轻骑营,沿着城墙发动一番骑射,给守军制造骚乱外,步卒并没有强行攻城。
陆信这样做一来是为了等待援军,二是他想用吴县做鱼饵,看看徐州方向会有什么动静。
坐守扬州六郡,最好的结局就是与历史上的东吴一样,偏安一隅。
这自然不是陆信要想的结果。
既然重活一世,怎么也要有一番作为不是,偏安一隅,可不是他的性格。
如今扬州各郡县实力弱小,同样徐州各郡,也不是铁桶一块。
陶谦这个徐州牧,虽然以仁义著称,但徐州五郡,也并非都听陶谦的。
琅琊国各县如今有一半被被黄巾余部给占领,陶谦为了对抗黄巾余部,拉拢了泰山寇藏霸、孙观为其所用,一直在对黄巾军用兵。
而为了巩固徐州刺史部的统治,陶谦先后任命了徐州名士王朗为治中从事、赵昱为別驾从事,本来他还征用了张昭为长史的,不过张昭拒绝了。
其次陶谦还罢免了彭城国相薛礼,启用了自己人汲廉担任彭城相。
并且又任命了丹阳人笮融为下邳国相,刘馗为东海国相。
要不是广陵太守张超,与陈留太守张邈是兄弟,而且都是海内名士,陶谦也早就把张超赶下台,举荐自己人赴任了。
陶谦能够在汉末就出任徐州刺史,进而出任徐州牧,安东将军,足见其并非是一个昏聩之主。
在接到许贡的求援信时,陶谦当即召集治中从事王朗、別驾从事赵昱、下邳国相笮融、主薄陈珪、典农校尉陈登等部下,进行了一番商讨。
“陆信此人谋逆行径,已经昭然无疑,然此人向来用兵入神,每战必胜,我军若是去招惹他,实为明智选择。”
王朗谨慎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非也,正是陆信野心勃勃,我们更应该遏制他,若他一旦壮大,此人必然觊觎徐州。”
“下官以为理应出兵策应吴郡战事,最不济也能对陆信形成掣肘。”
典农校尉陈登对于陆信,并没有什么过节,但他这番见解,却是对徐州目前最有利的。
“许贡乃当世名士,是朝廷任命的吴郡太守,陆信仗着兵锋,侵犯郡县,大逆也。”
“下官认为理应支援,讨伐不臣之人。”
赵昱也表示同意用兵。
“主公,吾也同意用兵,但我们可以趁陆信主力在吴郡的机会,攻击九江郡,如此即可策应吴郡战事,又能逼迫陆信退兵。”
笮融出身豪强大族之家,然此人生性残暴不仁,骄、奢、淫、逸,却又是一个佛教徒,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讽刺。
如今笮融不但深的陶谦信任,不但委以重任担任下邳国相,还兼任下邳、彭城、广陵三郡国漕运事务。
“陈主薄,汝怎么看?”陶谦见众人都表示用兵,但该如何用兵,则有些分歧。
故他遂看向陈珪问道。
陈珪的资历说起来,一点都不比陶谦少,相反还有重的多,只不过陈家时运不济,未能在汉末这关键时刻,取得州郡这样的重要职务。
为此陶谦对于陈珪,虽然尊重,但却也不敢委以实职。
因为这样的人一旦窃据高位,很可能就失去控制。
“用兵未尝不可,不过这个时候驰援吴郡,只怕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明公不妨督促广陵太守张超出兵,广陵与吴郡相邻,援助还是还是来得及。”
今年已经六十的陈珪,面容枯瘦,颔下胡须与两鬓皆已经斑白。
眼神浑浊,一副垂垂老矣的状态,可实际上陈珪可没有他表现的那般虚弱。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其次再派一军,屯兵淮泗之间,做好进攻九江郡的准备。”
“若广陵和吴县的兵马能够拖住陆信,我们则可以大军压境,趁势拿下九江也未尝不可。”
“但若是吴县迅速陷落,咱们也可以主动与陆信修好,就说广陵兵马出动,属于擅自出动。”
“明公也可以趁此拿下张超,这样陆信也就找不到借口,犯我州郡。”
“汉瑜此计实乃老成谋国之言。”
陶谦听罢不由颔首抚须笑道,陈珪这话计策,显然更得陶谦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