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零零章EDA不是研发出来的,而是融合出来的 - 重生八零之低调发育 - 老燕难飞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二零零章EDA不是研发出来的,而是融合出来的

fpga产品的测试很顺利,这批产品都是团队精心设计打磨的,并没有出现什么意外的情况。

随后,英豪就正式对外发布了fpga产品,这次产品发布会,陈兵自然要亲自出席,不是为了给产品造势,而是给团队打气,表示对团队的积极支持。

英豪此时也不是那种已经名声在外的大公司,还没有自带客户流量。这种发布的全新产品,客户要熟悉了解都需要一段时间。

研发团队对于产品被客户接受需要周期,都是有准备的,因此这个发布会更多是走一个流程,而等到发布会结束,陈兵专门替研发团队开了一个庆功party,才是真正的高潮。

fpga之所以能够成为万能芯片,就是因为fpga本身出厂时,虽然没有固定的电路设计,但却可以高效灵活的变化为各种电路。

这个变化过程,也就是对fpga的开发,本身就是一个技术含量极高的过程。而要对fpga进行开发,就需要配套的fpga开发工具。

fpga本身只是一个硬件的基础平台,使用者必须利用fpga开发软件,对fpga的内部电路进行设计,来实现各种功能目标。

因此,fpga是需要软硬件结合共同发展的,几乎所有的fpga厂商,都需要对客户提供用于功能开发的软件工具。

这种软件工具,其实就已经属于了广义eda的范畴。从很大意义上,fpga硬件和eda是相辅相成的一对兄弟。

eda的全拼是electronicdesignautomation,翻译过来的意思是电子设计自动化。

如果只从这个字面来看,“电子设计自动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

eda是从cad(计算机辅助设计)概念中慢慢独立分化出来的。

由于芯片的集成度越来越高,一个小小的芯片内部需要集成的基本单元,从几万个已经上升到上亿、十亿、百亿、千亿、万亿的数量级,这已经不是靠人工能够进行排列组合的数量级了。

因此,集成电路的设计,就成了对eda需求最为刚性的领域,而eda这个名词,也就慢慢的专属于了集成电路的相关领域。

陈兵前世重生之时,eda也是让内地半导体产业很伤痛之处。这一世,陈兵既然致力于改变内地电子产业,自然不会忽略eda,需要尽早进行布局。

后世,关心集成电路产业的人,肯定都听说过eda这个名词,也知道这是一个瓶颈所在。

但其实很多人,还只是将eda当成ic设计的工具软件,这种想法其实就是对eda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层次,没有真正了解,eda在集成电路产业中的核心地位。

eda的核心地位,是随着半导体的产业分工演化,慢慢形成的。

早期的集成电路,内部电路设计图,还是由电子工程师手工来画的。

而晶体管集成度不断提升的需求,就使得eda成为了ic设计必不可少的工具。

早期的ic集成度低,还没有特别复杂,此时的eda工具还被包含许多的cad工具包之内。

但到了80年代,集成电路的复杂度,使得eda逐渐从cad领域中独立了出来,成为了一个更加专门的技术。

eda技术真正的突破出现在1980年。

这一年,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系统导论》发表,成为eda发展的重要标志事件。

这篇论文提出了,通过编程语言来进行芯片设计的新思想,从而启发了vhdl和verilog等工具的诞生。

使用编程语言进行芯片设计,进一步降低了芯片设计师工作的复杂程度,也成为了eda商业化的重要推动力。

随后几年,大量的eda企业开始出现,并伴随ic产业的高速发展,不断壮大。

eda包含的内容,极为广泛,大量的eda初创企业,其实只是能够提供其中的某一部分技术,这就对eda行业提出了系统整合的需求。

90年代,三家公司最终从一众的eda公司中脱颖而出,成为eda领域的领军企业,也凭借对各种技术的不断整合,成为了eda行业的垄断性厂商。

这一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一直延续到陈兵重生之时,几乎瓜分eda大部分的市场,而其他的eda厂商,就只能在一些边角市场苟延残喘,很难再向这三家巨头发起挑战。

早期的eda,只是为了提高ic工程师工作效率,而演化出来的辅助工具。

但随着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工艺日趋复杂,eda的重要性也就日趋提升。

当eda完成各种分散的小技巧,小工具的整合工作之后,eda工具就成为了ic设计、ic制造不可缺少的工具。

90年代,是ic产业进行产业化分工的重要时期,ic设计、ic制造逐渐分化成了上下游的产业关系,而连接这种上下游的各种技术标准,就逐步被整合进入到了eda工具之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种整合一旦完成,eda在ic产业中的地位,就再次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和本质上的改变。

此时的eda已经不是简单的设计工具了,而是一系列技术、标准、规范的集合体。

而ic设计工程师,也已经不再是用eda作为工具,去设计ic产品了。而是需要按照eda的规范,去设计他们的产品。

此时的eda已经成为了标准的具体化,而eda的垄断厂商,其实已经成为了标准的实际制订者,其对技术的天然垄断性,就开始明显的显化。

内地的集成电路产业是在新世纪之后才开始起步的,此时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的格局,已经演化完成了。

从eda到ic设计,从半导体设备厂商,到晶圆代工,其实都已经分化出了头部的技术垄断者。

80年代,是集成电路产业格局刚刚开始演化的时代,类似于历史上那些战乱时代刚刚开始,群雄并起,几乎所有的参与者,都拥有大量的崛起机会。

而到了90年代,其实已经进入了那种群雄相互兼并,巨头逐渐成型的阶段了。

到了新世纪之后,其实群雄逐鹿的阶段,就已经基本结束了,变成了少数的寡头,开始瓜分市场利益。

这种情况下,内地的集成电路企业想要崛起,想要实现赶超,就是在对这种已经形成的垄断利益格局,发起冲击。

这个过程肯定要造成,整个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的全面重塑,其中的难度之高,想想就能让人头皮发麻。

历史上,内地半导体产业,在80、90年代根本没有真正成型,也就错失了这种混乱阶段积累实力的机会,只能在寡头时代,去一步步重新挑战那些实力雄厚的寡头。

华为为何能够在灯塔的打压下,抗住巨大的压力?核心的原因,就在于华为对这种挑战的难度,有着深刻的认识,并一直在默默的做着准备。

2019年,华为的备胎计划才开始曝光出来,但其实早在2004年左右,华为就已经开始了对备胎计划的持续大规模投入。

在2019年之前,海思等华为下属的子公司,虽然也有所曝光,但几乎没有什么人能够理解,华为在下一盘大棋。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