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知更鸟》(4)
第四部炼狱
百分之四十的篱雀可以存活,她心想,我会熬过这个冬季。她的手指在雪地中摸索,找寻可以握住的东西。第二次重击打中她的后脑。
35
二〇〇〇年二月二十九日。碧悠维卡区,集装箱港口。
哈利把车停在工人小屋旁,小屋位于山丘顶部,他在碧悠维卡区平坦的码头区只找到这一座山丘。天气突然暖和起来,积雪开始融化。白雪闪闪发亮,是美好的一天。他走在如乐高积木般堆放的集装箱之间,头顶的艳阳在柏油路上投下锯齿状的影子。集装箱上的文字和符号说明它们来自遥远的地方,如中国台湾、布宜诺斯艾利斯、开普敦。哈利站在码头边,闭上眼睛,吸进海水、被阳光晒暖的沥青和柴油混合的气味,放任想象力驰骋。他睁开双眼,一艘丹麦渡轮悄然进入他的视线。那艘渡轮看起来像一台冰箱,一台运送同一群人来回、提供休闲运输服务的冰箱。
他知道要从霍赫纳和乌利亚的会面中找出线索已然太迟,他甚至连他们是不是在这个集装箱港口会面都不确定,菲力斯塔区的集装箱港口也同样有可能是会面地点。然而他依然希望这个会面地点能告诉他一些信息或者刺激他的想象力。
他朝码头边突出的轮胎踢了一脚。也许今年夏天他该买一艘船,载爸爸和妹妹出海游玩。爸爸得出门走走。自从八年前妈妈去世,曾经喜好交际的老爸就变得独来独往。妹妹虽不太能自食其力,却常能令人忘记她患有唐氏综合征。
一只鸟欢快地在集装箱间飞行俯冲。蓝山雀的飞行时速可达二十八公里。这是爱伦告诉他的。绿头鸭的飞行时速可达六十二公里。两者都是飞行能手。不,妹妹没有问题,他更担心的是爸爸。
哈利努力集中精神。他已将霍赫纳说的话原原本本写进报告,这时他极力回想霍赫纳的面容,想知道他没说出口的究竟是什么。乌利亚长什么样子?霍赫纳没能做出太多描述,但是要形容一个人的长相,通常会从最显著、最突出的特征说起。而霍赫纳说的第一点就是乌利亚有一双蓝色的眼睛。除非霍赫纳认为蓝眼珠很罕见,否则这个描述意味着乌利亚没有显而易见的残疾,无论是行走还是语言障碍等。乌利亚会说德语和英语,而且去过德国一个叫森汉姆的地方。哈利的目光跟随那艘丹麦渡轮移动,渡轮正驶往德勒巴克市。乌利亚游历甚广。乌利亚有没有出过海?哈利思忖。他查过地图集,连德国出版的地图集都查过了,但到处都找不到一个叫森汉姆的地方。这个地名有可能是霍赫纳瞎掰的,也许并不重要。
霍赫纳说乌利亚怀有恨意。所以也许哈利的猜测是正确的——他们在寻找的这个人具备个人动机。但这个人恨的是什么?
太阳沉落在候福德亚岛后方,奥斯陆峡湾吹来的微风立刻冷冽起来。哈利将外套裹得紧了些,往车子的方向走回去。那五十万克朗呢?乌利亚是从幕后指使的大人物手里拿到这笔钱的,还是他独挑大梁,自己出钱?
哈利拿出手机,一部诺基亚手机,轻薄小巧,刚买来两星期。他抗拒用手机已有好长一段时间,最后是爱伦说服他买了一部。他输入爱伦的号码。“嘿,爱伦,我是哈利,你现在一个人吗?好。我要你集中精神。对,是小游戏,准备好了吗?”
过去他们经常玩这种小游戏。“小游戏”一开始,哈利会给出许多口头提示,没有背景介绍,也没有线索指向他讲的内容,只有短句——最多五个词,没有固定顺序。他们花了许多时间才想出这个游戏。最重要的规则是至少要有五个短句,但不能超过十个。哈利之所以有这个游戏灵感,是因为有一次他跟爱伦打赌,赌注是值一次班,他赌爱伦在看过一组图片之后无法记住顺序。一组图片只能看两分钟,一张图看两秒。哈利输了三次之后终于投降。后来爱伦告诉他,她用的方法是不把图片视为图片,而是把每张图联想成一个人或一个动作,然后在图片翻回背面之后编出一个故事。后来哈利把爱伦的联想技巧用在工作上,有时效果十分惊人。
“男人,七十岁,”哈利缓缓地说,“挪威人。五十万克朗。充满仇恨。蓝色眼珠。马克林步枪。说德语。身体健康。港口走私枪。希恩市练枪。就这样。”
他坐上车。“什么也没想到?我想也是。好吧。反正试试也好。谢啦。保重。”
车子开到邮局前的环形十字路口时,哈利脑中突然冒出一个念头,便打电话给爱伦:“爱伦?又是我。我忘了一点。你在听吗?超过五十年没拿枪。我再说一次。超过五十……对,我知道超过五个词了。还是什么都没想到?可恶,我错过要转弯的路口了!待会儿见,爱伦。”
哈利把手机放在乘客座上,专心开车。车子刚转出路口,手机就响了起来。
“我是哈利。什么?你怎么会这样想?对,对,别生气,爱伦。有时我就是会忘记你也不知道自己的糨糊是怎么运作的。头脑!我是说你那个又发达又美丽的头脑!对,你一说我就明白了。谢谢你。”
他放下手机,猛然记起自己欠爱伦三个班。如今他已不在犯罪特警队,得找别的方式来偿还了。他思索着有什么其他方式,想了大约三秒。
36
二〇〇〇年三月一日。伊斯凡路。
门打开,哈利往门内看去,和一张爬满皱纹的脸上的蓝色眼珠四目交接。
“我是哈利·霍勒,我是警察,”他说,“今天早上打过电话。”
“对。”
老人的白发梳理整齐,横向盖过他的高额头,身穿一件针织羊毛衫,里面打了条领带。这栋红色双拼公寓位于奥斯陆北区安静富饶的郊区,门口外的信箱上写着“伊凡和辛娜·尤尔”。
“霍勒警监,请进。”老人的声音冷静坚定,他的风度举止使他看起来比一般人印象中的伊凡·尤尔教授要年轻许多。哈利对这位历史学教授做了一番研究,知道他曾参加反抗运动。尤尔教授虽已退休,但仍被公认为挪威最重要的研究德军占领时期历史和国家集会党的专家。
哈利弯腰脱鞋,只见面前墙壁挂着许多小相框,相框里是微微褪色的黑白老照片。其中一张照片是身穿护士制服的年轻女子,另一张是身穿白色外套的年轻男子。
两人走进客厅,客厅里一只艾尔谷犬停止吠叫,尽职地嗅了嗅哈利的胯部,然后走到尤尔的扶手椅旁趴下。
“我读过一些你在《达沙日报》上写的有关法西斯和国家社会主义的文章。”哈利坐下之后说。
“天哪,原来真的有人会看《达沙日报》。”尤尔微笑说。
“你似乎强烈警告我们要注意现在的新纳粹党。”
“不是警告,我只是指出一些相似的历史。历史学家的责任是揭露,不是评价。”尤尔点燃烟斗,“很多人认为对与错是固定、绝对的,但其实并非如此,对错的判断会随时间而改变。历史学家的工作主要是找出历史真相,去看数据说些什么,然后客观冷静地公开。如果历史学家介入评价人类的蠢事,从后世的眼光来看,我们的工作会变得跟化石一样,成为当时正统观念的遗骸。”一缕蓝烟在空气中冉冉上升。“不过你来找我应该不是为了问这个吧?”
“我们是想问你能不能帮我们找一个男人。”
“你在电话中提过,这个人是谁?”
“现在还不知道,但我们推断他是挪威人,眼睛是蓝色的,七十岁,会说德语。”
“还有呢?”
“就这些。”
尤尔大笑:“呃,可能的人选应该不少吧。”
“对,挪威超过七十岁的男人有十五万八千个,我猜其中大约有十万人的眼睛是蓝色的,而且会说德语。”
尤尔扬起双眉。哈利羞怯地笑了笑:“这是统计处的资料,我查过了,好玩而已。”
“你认为我能帮得上什么忙?”
“我正要说。据说这个人有五十多年没拿枪了。我是在想,或者说,我的同事是这样想的,五十多年是超过五十年,但少于六十年。”
“逻辑上是这样。”
“对,她非常……有逻辑。所以说,假设那是五十五年前的事,那么就回到了‘二战’中期,当年这个人大约二十岁,而且会用枪。当时所有拥有私人枪支的挪威人都必须把枪上缴德军,那么这个人会在什么地方?”
哈利伸出三根手指数着:“第一,他可能是反抗军成员。第二,他可能飞到了英国。第三,他可能在东部战线跟德军并肩作战。他的德语说得比英语好,所以……”
“所以你的同事判断他一定是在前线作战,对不对?”尤尔问道。
“对。”
尤尔吸着烟斗。“很多反抗军成员也必须学德语,”他说,“以此来进行渗透、监视等,而且你们忘了瑞典警察中也有挪威人。”
“所以这个推论不成立喽?”
“呃,我只是把我的想法说出来,”尤尔说,“自愿上前线作战的挪威人大约有一万五千人,其中七千人被征召,因此他们可以使用武器。这个人数比逃到英国加入英军的人数高出很多。虽然战争末期反抗军人数更多,但很少有反抗军能够拿到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