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第四次重启最早的一周目,顾思议在青……
第44章第四次重启最早的一周目,顾思议在青……
最早的一周目,顾思议在青麓书院学习,是为了更好的科举。
他原本是懒得搭理那些人的。
在他眼里,成群结伴去欺负一个在年纪体型处处不如他们的人,并以此取乐实在是连垃圾都不配。
多看他们一眼,顾思议都觉得是对眼睛的一种玷污。
但那些家伙实在是没眼力见,一度把顾思议的懒得搭理当成了软弱退让。
欺负人的发自变得愈加层出不穷,甚至还牵扯到了顾家的人以及顾长明。
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偏要闯进来。
既然他们已经把昭然的作死写在了明面上,那顾思议也不介意送他们一程。
顾思议求学时,世道还算安稳。当时江南一带对文人极度推崇,有名气的鸿儒大家或有才气的学子甚至可以做到一呼百应千应万应的地步。
谁若是做出了好的诗句文章,更是可以备受推崇在三天之内响彻整个江南。
顾思议当时就写了一篇文章,痛批书院里的不良风气警醒世人的同时还不忘劝学。
一时间文章争相传阅,引来无数读书人附和。
那几人算是彻底出名,走在路上不仅会被知情的人喊打,就连家里的生意也收到了牵连。后续等他们意识到情况于他们不利,想要上门道歉时早为时晚矣,最后只能灰溜溜地退学离开了书院。
这辈子顾思议已然不想科举,学院自是也没必要去了。
但临走之前,这份“大礼”他还是会照送不误。
做错了事情就应受到惩罚,说错了话就应该付出代价。
至于方法,这不有一周目现成的吗?
顾思议垂着眼睛,和顾长明排排坐于桌前。听闻两孩子在书院挨了欺负,顾大哥大姐纷纷从店内赶回来。
顾大嫂还特地熬了一锅用来给顾思议二人压惊的姜水。
“喝点这个。”顾大嫂劝道。
默不作声地看着氤氲而起的水汽,顾思议忽然毫无征兆地开口道:“我想回顾家村。”
“想回家了?”顾大哥怜爱地摸了摸顾思议的头顶。他三弟平日瞧着人小鬼大,主意多着呢。
实际上,别以为他不知道他三弟是个爱哭鬼。
这次估计就是这样。
因在学院收了委屈,所以想回家了。
思及此,顾大哥心中更是气愤。
那些人简直无法无天了,竟敢在书院欺负人!
他心中思量着,要不要带些东西去拜访下书院里的夫子。
这个想法刚刚冒出个头,顾大哥就见顾思议轻轻摇了摇头,“不是。”
“是我不想读了,所以才要回家。”
“什么?”几人登时面面相觑,不可置信地确认道:
“你不读书了?!”
青麓书院的名额难得,选拔举荐上来的学子几乎是千里挑一的存在。顾思议他们县有上千个读书人,最终入学通过考核的也只三人。
如此珍贵来之不易的机会,顾思议竟然要放弃?!
“可是因他们欺负你?”顾大姐急道,“三弟无需担心,这件事大哥二姐会替你摆平。”
真实的原因顾思议自是没有办法同众人明说,他只能顺水推舟故作柔弱垂着长睫,摇头重复:“我想回家。”
几个大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哑了声音。比起震惊与反对,萦绕不散的是满腔的心疼。
只是这件事毕竟涉及到他们顾氏一族未来的发展,所以顾思议并未立刻退学。
而是等顾大哥知会老家之后,顾思议和顾长明才在顾大姐夫的陪伴下踏上了回乡的路。
顾家村地处江南北部,整村不过二百户人家,地广人稀放眼望去满是稻田。
归乡当日,顾家人早早地侯在家门口。
瞧见明显消瘦不少的顾思议二人,顾母和顾奶奶潸然泪下。
顾大哥寄来的信中,他们已经知道了顾思议在书院挨了欺负。
为此,这段时间她俩私底下没少偷偷抹眼泪。
顾父心疼之余,心中又有着别的考量。
他三儿子离开书院前夕,在书院闹出了天大的动静,写了数十篇诗句文章用来批判书院内学习以大欺小,夫子熟视无睹和稀泥的情况。
已然在郡里掀起了浩然大波,因文采过于斐然那十几篇诗词很快就传往了江南一带,迅速引发众议。
有人觉得顾思议有才归有才,但太过鲁莽。
正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