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帝国外交分骨肉。
第117章帝国外交分骨肉。
但皇帝喜闻乐见啊!
甚至还有兴趣问黛玉一声:“这回是想选男人,还是女人?”
黛玉不接招:“陛下觉得呢?”
元嘉帝弹了黛玉一下脑瓜崩:“少来,快说。”
“给朝臣们一个机会嘛。”黛玉眨眨眼,笑道,“他们说臣偏心倒是小事,若是还说陛下偏听偏信臣的谗言,那多不好呀。”
被元嘉帝点评“促狭”。
但元嘉帝也没否黛玉的提议。
内阁很快就传出令来,说交趾南越天竺等地需要些外派的官员,朝中七品以下的官员,有意者皆可报名——七品以下,指的基本就是县令和翰林院里的翰林们了。
这可不是给个“名”就行,而是要写一篇策论,讲一讲去了当地要如何开展工作,不过这个门槛对于县令也好翰林也好都不是问题,研究了一辈子圣贤文章的人,一篇策论何足道哉。
官员们也知道如今海贸的利润巨大,无论是作为朝廷官员还是内务府家臣派出去都是肥差。
可是,直到内阁指定的时间经过,报名者寥寥,文章大多也写得没法儿看,想都想得到,若是硬选了人,回头就得冒出“妻子突然怀孕”,“老母突然重病”,“自身突患疾病”等等问题。
黛玉和内阁的诸位老大人们处得都不错,从老大人们嘴里大概听到了翰林县令们不愿意报名的原因——在国内,他们有明确的升迁路径,人身安全也有保障,家人还在身边,想要什么好日子没有,真去了人生地不熟,据说还得和西方诸国拉锯的海外,国家海军护得住还好,一旦护不住那人不是没了么?
汉唐已经过去了!
争当汉使·调戏太后·死在当场·族谱单开一页的价值观,普通百姓适应良好,士大夫可是要“水太凉”的。
讲完了理由,老大人们还为黛玉担心——首先,黛玉是个有才华又懂礼貌的好姑娘,老大人们能一步一步混到翰林院来,自然也是人情练达之辈,不会困于男女之辩,尤其里头尹大人是庶出,当年黛玉愿意让无辜被扫射的庶出子说话,早就刷爆了他的好感度,如今与黛玉同殿为臣,那叫一个处得来。
其次,阁老们也知道如今工作的省事都是从哪儿来的——曾几何时,年终元嘉帝把大家召集在一起,为了每个部门花的钱和户部的实际收入对不上的亏空,大家争得面红耳赤,想尽了一切可以搂钱的办法,陛下一次又一次灰头土脸地去找太上皇汇报,还打了一回又一回追缴户部欠款的主意。
而这种年终财政会议,自从太子掌权,林黛玉出宫,渐渐地就不吵了!
光凭这一点我们就不可能反对她!
甚至我们还要担心帝国的海外开拓之路走得顺不顺畅,要是内务府每年贴补国库的钱没那么多了,岂不是我们还要掉头回去过曾经的苦日子?
这样的担心,从尹大人处过到了黛玉,黛玉倒是从容得多:“大人不必忧心,翰林与知县们不愿便不愿吧,举人们都不愿么?姑娘们也不愿么?再往下找,没有功名之念,但被知县压了一辈子的县丞呢?”
尹大人默了一下,人精子一下就明白了黛玉的蔫坏:“小林大人原是故意的。”
黛玉就露出了小女儿家的羞涩:“直接用我乐意用的人,文武百官难免聒噪,便给他们眼中的青年才俊一个机会,发现无人愿来,我再用我愿用的人,这下能得个耳根子清静了罢。”
尹大人不比元嘉帝,说不出这声“促狭”,只好转移话题:“林大人想用谁,可透露一二否?”
“告诉大人,大人愿意帮我么?”黛玉笑吟吟道。
尹大人好奇起来:“得看帮什么忙了。”
“她现下手头有个活儿,倘若走了,总要有个人接手。”黛玉道,“那是个需铁面无私的活儿,仕林于我总有提防之意,便是有不在乎男女成见的,也不会太明面上表露出来t,是以……想问问大人,有没有合适的人选可以推荐推荐。”
尹大人一听就明白了:“贾姑娘?”
这里是指探春,没喊贾大人是避免和贾赦贾政重名。
黛玉颔首,还从各种卷宗里把探春交来的文章找出来,递给了尹大人。
“人选倒是容易,要让翰林们抛家舍业去千里之外,他们未必乐意,但做个清贵御史,保留士人追求了一生的文人风骨,他们趋之若鹜。”尹大人一边说着,一边低头扫了一遍文章。
中规中矩吧,无论是代表内务府还是干脆代表天朝,首先肯定得写政治站位,写在国外绝不能有辱国体,然后才写如何开展工作,那当然包括怎么和国外政权打交道,怎么开展自身的经营,怎么配合内务府的工作,没什么华丽的辞藻,难得的都是切实的政策。
看完,尹大人把文章还给黛玉:“光这篇文章,拔擢她,倒也够了,我其实也无谓林大人想用男人还是女人,但贾家那样大的家族,贾姑娘想走……容易么?”
黛玉叹了一声:“我那舅父倔强得很,向来不乐我那三妹妹抛头露面,我那三妹妹说不通舅父,又不肯回深闺任人摆布,早已出门单住,到如今……出国为官,和出门单住,又差多少呢?”
这也是家中得不到重点资源培养,硬气起来索性不孝的操作,尹大人当年虽未付诸实践,但“真逼急了我带着姨娘出门单过”的念头还是转过好多次的,唏嘘了一声:“也是。”
但纵使探春的家庭因素可以忽略不计,让她去也存在别的问题:“国外局面复杂,千万保证贾姑娘的平安才好。”
黛玉接着点头:“大人放心,我那三妹妹自从动了这方面的心思,强身健体是没少做的,广州那边还送来几把小巧的鸟铳,她也在学怎么用,真到了那边去,她自己找些能做日常事务的书吏是一方面,北静王爷也是要给她一队人护她周全的。”
怎么也是代表国家呢,出事了那还得了。
尹大人知道黛玉素来是周全的,提点一句而已,黛玉都想到了,他也不多言,最后的问题只是:“既如此,贾姑娘是代表朝廷去,还是代表内务府去?”
“内务府。”黛玉道,“究竟此次交上来的文章太让人看不过眼,矮子里面拔了个高个儿,哪怕是真的高个儿,也容易招人非议,索性以此次报名者都不尽如人意为由,如上次广州织造坊与云贵茶园故事,再以内务府的名义开一场考试,择优而取吧。”
以朝廷的名义开一场考试,光程序合不合法就得吵半年的——问就是进士们都考过科举了,凭什么还考!
尹大人沉吟片刻,觉得黛玉究竟是个他很喜欢的晚辈,内务府如今赚的银子也没有供皇室的奢侈消费而是用在了民生上,倒是可以多关心关心:“这也好,但又怕那些个拎不清又有些小心思的翰林,报名交文章时分外糊弄,当真开了考,却非要考个头名,回头又借故不去,只想借这么个考试来证明自己有才华,好谋个国内更好的官,倒让这场考试成了他的垫脚石。”
这就是非亲近的长辈不会提点的话了,黛玉自然领情,道:“这也容易,参加考试者,考中了却不去,便革除功名,想来就不会有人开这种玩笑了。”
“无此先例啊。”尹大人捏着小胡子,话都多了两分真心,“你在朝上立足本就不易,再轻易革了士子的功名,如今烈火烹油,无人为难你,将来但有式微之日,便成你的罪状了。”
黛玉抿了抿唇,想说能把事办成就好,罪状不罪状的如今倒可以不考虑,但看尹大人的样子,福至心灵:“大人可有教我?”
“你既说这是代表内务府去。”尹大人果然有想法,“那就是皇家的事,更准确的说,是陛下的事。”
陛下的事如何呢?
——让陛下或者大公主,再不然就身娇体弱的八殿下亲自监考。
这个做法妙就妙在,士大夫最重视的便是自身的仕途,别说不敢在元嘉帝面前出尔反尔了,就是目前管着内务府的大公主和不掌权但是属于唯一的“好大儿”的八皇子,他们也得掂量掂量,这皇帝目前最重视的一儿一女要是在皇帝面前说了这人出尔反尔,这人的政治前途不是完了么。
想通了这一点,黛玉也有点委屈,我也可以在皇帝面前说这人出尔反尔,甚至我不用说,只要你出尔反尔了我也可以决定你将来就没有什么仕途了,可怎么就没有人这么怕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