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象雄古国(3)
长生还是在仔细观察着,他想学习向导们,在一望无际的黄沙大漠中,应该怎样辨认方向?应该怎样找到前人来过的痕迹?
只见二人,一会儿背靠着背,眺望着远处的地平线。一会儿,两人在相距一定距离的位置上,用双手,飞快地扒开深层的黄沙,把脸贴进去,不知是在闻气味,还是在感觉触碰到的沙层。
忙活一阵子,那位年岁长一些的,又从怀中取出一只黑铁小勺子,放在一面铜镜上。年长者一个劲说着:“端平喽,端平喽……”
然后,就赶紧收拾起来那些物件,很珍惜的样子,包的严严实实,仔细揣入怀中。
像是已经确认好了准确的方向方位,二人同时上马,开始大踏步地往前走去。
长生点着头,感知这俩向导,的确很不一般。
平时里,看着就俩老实巴交的牧民,却懂得使用司南辨认方向。
少时,长生读典籍时,曾了解到:上古时,黄帝和蚩尤在进行一场决战时,蚩尤通过作法,使战场上起了大雾,致使黄帝的军队迷失了方向。后来,黄帝就令宰相风后,制作司南车,以辨别方向。最终,风后与工匠们一起,研制成功司南勺。又经改进,很快就成功制造了一台——司南车。黄帝再战蚩尤时,便很快就能在大雾中,准确地找到方向。这才一举,打败蚩尤。
司南车的效果更佳,比司南勺徒手测试时,要迅速、稳定和准确得多。司南车上面,有一个木人,它的手指是由磁石做成,在悬空状态下,阻力很小时,司南车能迅速确认方向。但是,司南车得专门一台马车托运,不太适合长途跋涉。
夏老夫子曾向始皇帝嬴政,借来一套司南器具,以实物对长生进行教学。
长生摆弄了一整天,那套司南勺、司南车等器具,所以,他很是了解司南的设计原理。
没想到,这二位向导,竟然也能有一套司南勺器具。而且,能够很精熟地实际应用。这让长生觉着:原来,大匠师、大学问,也隐藏于民间。
在二位向导的带领下,长生一行车队,能够找到比较硬质的沙土路面,行进的比较顺利。偶然有时,车轮陷入沙中,只须几人拖上路面。或者扒一扒沙子,露出大半个车轮,就能继续前行。
原来,好的向导,只要在天气好时、风小时、流沙慢时,走出一条路。他就会在心中记得很清楚:先朝着哪个方向走多少里,再朝着哪个方向走多少里。然后,搞对方向,就不会在大沙漠中迷失路途了。
再就是,一路上,要不断地,以各种经验和方法,一直地去验证核实。以保证方向和可能的标识,完全正确。
“这位兄长,”长生和颜悦色地问那位年长一些的向导:“您刚才挖个坑,脸趴进去,是在发现什么吗?请指教一下吧。”
“哦,大尊佛殿下,先前,别怪我们无礼。我们也是试一下殿下的决心,即使再困难,也要前进,那我们也就奉陪了。若你们想先找个村庄住下,等没有风的时候,再朝前走,那我们也就拿钱走人了。其实,迎难而上,不畏艰险,那要钱何用?”
“哦,那这么说,你们没拿到钱,也就不会走人了?”
“拿到钱,就陪着你们在这里住下,多花钱过会儿好日子呗。我们是不会走人的,我们的家人,都由冒顿大单于照顾着,也不等我俩赚钱用。”
长生听着,马上从声音中,能够细分感应到,他们说到最后一句时,多多少少还是有些落寞。
“说得好啊,‘迎难而上,不畏艰险,那要钱何用?’不过,本尊说过,绝不会亏待你们和你们的家人。而且,本尊相信,我一定能够顺利地再次到达象雄国。”
“再次到达?大尊佛殿下,您已经走过这条路?”
“是啊,上次走这条路,只骑了一匹马,几乎什么都没携带。全靠我佛慈悲,让我顺利往返。”
“往返?走过两趟啊?怪不得这么完全地,无所畏惧之意。”
“好了,”常山说道:“别打岔了,快说说吧,为什么挖个大坑,还把头伸进去?”
“哦,”那个长者这才慢悠悠地说道:“那是闻一下有没有水气,感觉不同沙层下面有没有反潮。”
长生点点头,腹五羊则说:“真是隔行如隔山,我怎么会听不明白,那怎么闻?怎么感觉呀?”
常山也摇摇头,表示也没听明白。
那长者却认真解释道:“一般附近没有水源时,深层的沙就没有什么特别的味道;但如果附近就有水源,那肯定会闻到一种淡淡的腥味。脸如果贴着深层的沙,就会更明显感觉到,那种阴凉。”
常山本以为他,是不会轻易将自己的绝活,告诉别人的。所以,说话打岔,有意避开不回答。可没想到,他竟然主动地详细解释了起来。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长生又点点头,接着说:“似乎我明白了,但我清楚,其实我并不明白。大匠师的经验,不经历过反复摸索和测试,怎么能轻易就掌握得了?”
“大尊佛殿下过谦了。知您都来回两次走这条道了,想必肯定也能再次走得通啊!”
另一位向导,此时也说话了:“再说了,今儿,这天气,虽起了一阵子大网,但总的来说,这算是好天气了。所以,如果天气不变坏,约莫两三日,就能走出去了。”
“两三日?要在这大沙漠中待两三日么?”常山还是有些惊讶,他真没想到,这个大沙漠会有这么长的路程。
那人见常山惊讶,便笑道:“两三日还多么?”他又转向长生,一大礼道:“大尊佛殿下,您当初走了几日?”
长生想着去是去了,但返程并没有经历过啊,这可怎么说呢。反正是不能说是梦游吧!他想了想,才说:“去时,在大漠中,整整走了七日;回时,稍许快了三日吧。”
“哦,”常山这才想起,问腹五羊:“咱们带的水够不够四日的啊?怪我,没想到这点上,自己都没带多少水。”
腹五羊则说:“水多着呢,七日也没问题的,放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