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神佛“早缔良缘吧。”
第57章神佛“早缔良缘吧。”
直至天色彻底暗下,公主才磨磨唧唧带着南宁回了官署。
太子李衡似乎早知李知樾口中的一个时辰算不得数,也是见怪不怪。
倒是此次随他同来的二皇子李弘,面色不太好看。
太子在朝堂上为南宁据理力争,终于说服圣人松口,答应暂且不追究此事。眼看圣人偏了心,太后一党并没有坐以待毙,旁敲侧击将自己的人塞进了太子的队伍。
二皇子李弘他生母出身不好,很早时得了疯病,原本只是才人,直至去世,圣人才追封她为华妃。
太后原先是瞧不上李弘,可近来太子的动作太大,让她不得不提防。
朝中必须得有人与太子抗衡。
三皇子李丕生性散漫,好吃懒做,是实实在在的草包废物。
二皇子李弘这些年一直对继承之位虎视眈眈,太后选中了他,并派谢柬之从旁协助,与他一同前来。
南宁刚进院子,便觉得周围的气氛有些不太对。
她目光逡巡一圈,垂下眼帘:“臣见过太子,二皇子。”
太子笑眯眯地起身迎她,将她引到座位上。
“南将军不必多礼,我们坐下说。”
太子待人一向温和客气,对南宁更是如此。
不仅因为南宁是皇妹的未来驸马,也因他真心实意地欣赏南宁。
太子经常感怀,说最初与南宁有交集,还得多亏了平月那丫头闹着要拜师习武。
原先太子以为南宁与其他武将并无什么不同,是个安静的性子,在官场上默默无闻,没什么存在感。
他当初因师父战死之事,将南家人都接触过一遍,可惜这么多年一直没找到什么线索。后来南宁回京,平月也吵着要拜师,他便存着试探的心思与南宁接触。
可与南宁相处得越久,太子便越发觉得惊喜。
南宁看似不争不抢的性子,在署理丹东府期间不仅查出赈灾粮被贪污的罪证,还在仓中无粮的情况下扭转形势,从源头入手解决饥民问题,并发现了当地官员利用银子官价与市价的差别贪赃之事。
但这些还只是第一步。
更重要的是,南宁顺着银两官价与市价不同的线索,查到造成这种局面发生的源头——因制钱中含铜量高,一些商贩为逐利,最初以一两银兑两千钱的价格收购了大批制钱,入炉重熔,他们将铜制成铜器,转手高价出售。
大量制钱进入熔炉,流入民间的铜钱便越来越少,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
不仅是丹东府,大周几乎所有州郡均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大家也早已习以为常。
百姓不懂差价从何而来。
当官不想细究,即便知道也没想过向朝廷呈报。
毕竟谁会与钱过不去?
他们向朝廷交了多少税款,到他们口袋里的就有多少,甚至还要更多。
此事南宁不适合出面,便将它转告了太子,并向太子提议若要杜绝此事,严苛律例为佐,还需调整制钱内铅铜比重,制造新钱,官市同价。
太子很快向圣人禀报了此事。
圣人震怒,将理事大权交到了他的手中。
制新钱并非小事,圣人如今病得越来越重,他既将此事交给太子,便是存了要放权的心思。
而太子处事谨慎,圣人瞧他也是越发欣慰,没少在御书房内与老臣夸赞。
太子党近来也压过了太后一党的风头。
这些话不知怎么的,最后叫二皇子听去了,心中颇有不快。
在他看来自己这位大哥只是占了出身的便宜,之前默默了三十余年,如今招揽了南宁,倒是不同于往日。
见太子对南宁如此客气,二人相谈甚欢。
二皇子沉了面色,一手撑着下巴,盯了他们片刻。
“皇兄如今手边这是有了贤臣——”
太子闻声看了过来,笑道:“二弟这话说得不对。南将军是圣人的贤臣,也是整个大周的贤臣。”
二皇子扯了扯嘴角没说话。
太子回头询问他:“我与南将军正讨论制钱一事,不知二弟对此事可有想法?”
那日圣人当着众人的面,说得明明白白此事是交到太子手中。况且制钱之事也涉及国之根本,也是圣人在为未来储君铺路,他此事若横插一脚,不摆明与圣人过不去。
他虽有狼子野心,但并不会给自己寻死路。
这件事上,旁人谁动都不行。
二皇子轻笑一声,眸底冰冷:“皇兄做主就是。我从未接手过制钱,不懂这中间的门路,也说不上话,就不掺和进来了。”
-
自从朝廷派人下来,担在南宁身上的活也就没这么重了。
各级官员带着匠人到各县各地走访,营造水利设施,部分有经验的匠人也寻到了溪井之外其他的蓄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