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 民国之南洋明珠 - 小胖柑 - 女生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51章

第51章

看见余修礼从门口出来,乔老板调整好情绪,过去跟余修礼握手。

大家一起过去坐下,点了餐,余修礼问:“上午车子看得如何?”

“车子很好,就怕不够多。”乔老板拿出雪茄,请余家父子。

“太太不让抽。”余修礼笑。

乔老板愕然,又笑着递给余嘉鸿:“嘉鸿?”

余嘉鸿摆手:“家中传统。”

乔老板不知道余嘉鸿说的事他们家的传统,不抽烟还是说传统惧内。

余嘉鸿转头跟余修礼说:“爸,乔爷爷有意转让几艘轮船。”

“轮船公司的事,你自己看着办就好。”余修礼说道。

还真是余嘉鸿就能做主,乔老板叹一声:“这份情,叫我如何能还?”

“中华骨血,同气连枝。一起熬过最难的几年。”

国内投资,也要国内的人脉帮忙,乔老板是宁波帮商人的核心人物之一。那位出身宁波,能走到今天,宁波商人出力不少,国内宁波商人有实力,在外他租用他们的船,在内轮胎复制厂也要靠着他们照拂,这也是互相帮助的事。

“好!中华骨血,同气连枝。”乔老板点头。

一起边吃边聊,谈到旧车接收,叶应澜希望乔家能委托一个中间机构在港验收车辆。

“启明一家常驻香港,他来做。仗打成这样,我相信中国不会被亡,但我恐怕是看不到那一天了。让他留在香港,为乔家留一脉。”乔老板说道,“长江现在已经拥堵,武汉已经不安全,但是还有很多货物拥堵在镇江,江轮来不及运输,日军的飞机就在头顶。现在国内紧缺卡车,若是应澜的卡车能尽快进来,兴许能缓解一二。”

“只要通路找到了就好了。我在巴达维亚也开了车行,主要是爪哇那里矿和种植园多,用卡车也多,收起来量大,尽可能快速供应给您。”

几个人边吃边聊,余家在香港和南洋有这么多的人脉,乔老板自然是希望通过他们能拉一把儿子,能让儿子尽快在香港站稳脚跟。

明白了乔老板的这个意思,叶应澜问:“我有个小生意,不知道启明叔有没有兴趣?”

乔老板和乔启明看她,叶应澜说:“我在南洋开了三家车行,本来看见香港有大批老板涌入,也想开车行,但是碍于路途远,管理不便,心里有些担心。不知道启明叔对这个生意有没有兴趣?我们合伙开车行?您这里销售,车子和修理我这边来?”

这个生意可能不大,关键是余家和叶家在香港根基深厚,余嘉鸿的两位舅舅不用说了,叶家也有酒店和百货公司。

而且过来的那些老板,买房买车,这都是第一步的需求,自己刚好有这个人脉,开始起来不难。乔启明笑着说:“乐意至极。”

“乔爷爷,现在从上海还可能弄得出来人吗?”叶应澜问。

乔老板看着她:“想要弄谁出来?”

1932年的时候,日本攻打上海,那场仗打了三个月,最后停战了,而且租界毫无影响,所以很多人认为在租界是安全的。但是未来上海的法租界和公共租界会成为孤岛,最终也会沦陷。

“我三姨和二妹妹,她们还在租界,暂时无忧,但是我担心战事发展。”叶应澜说道,

上海的租界区域暂时没有影响,但是按照书里的发展最终日本和英美开战,上海的租界区域也必然沦陷,他们夫妻俩把她爸给拱成了抗日救国的爱国商人,作为叶永昌的姨太太和女儿,三姨和应涟到时候会遭遇什么磨难,叶应澜不敢想。

“暂时英美法都表态中立,租界区域暂时没有危险,我会找机会将她们带到香港。”乔老板说。

“多谢!”叶应澜说道。

跟乔家父子道别,余嘉鸿接到大表哥的电话,大表哥怕这家洋行是挂羊头卖狗肉,鬼佬用他们那张脸坑蒙拐骗的也不少。

蔡运亨去找了蔡美雪,作为英资大洋行的经理,她有人脉可以打探这里的虚实,美雪表姐证实确有其事,而且那一块还有很多洋行的仓库要出售。

叶应澜和余嘉鸿下楼,坐进大表哥的车子,大表哥说:“早年香港码头都在香港岛上,上环中环和西环都是商业和居住区,湾仔到铜锣湾是下环,基本上都是码头仓库,随着九龙和新界的发展,这些年大型码头和启德机场都在九龙,去年粤汉铁路完全开通与广九铁路形成连接,更多货物从九龙走,货物吞吐中心完全转移到了九龙,这一带很多仓库用的人就少了,仓库闲置就多了。别看就是维多利亚港的两岸,两岸距离也不远,货运中心转移了,这一块就没落了。”

从酒店所在的中环一路往西,从高大的邮政大楼、政府大楼,转变成了唐楼和街市交错,极具生活气息的街道,再过去,则是一边沿着海湾,一边是整齐划一的建筑。

“这一带基本上都是怡和洋行地方,我们要去的位置还要过去一长段。”大表哥跟他们说。

香港开埠百年,洋行来来去去,像怡和、太古这些洋行的做大了,但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也有的血本无归,泪洒这个自由港。

两边这些高大却破旧略显萧条的库房就是见证。

车子停下,美雪表姐和两个洋人站在一起正在商谈。

“我让美雪过来,一来她对洋行熟悉,二来洋人有她在,洋人也安心。”蔡运亨说。

华人怕洋鬼子骗人,洋人何尝不会遇到坑蒙拐骗的华人?有蔡美雪这样的人在,也是信誉背书。

“还是大表哥想得周到。”余嘉鸿下车。

叶应澜跟着他一起下来,美雪表姐跟他们介绍,这个家族从香港开埠没多久就过来了,奈何香港见证了他们家族的辉煌,也见证他们家族在二九年席卷全球的大萧条中败落,如今这里局势不稳,他们家想要撤回英国,所以要处置这些资产。

叶应澜跟着他们一起往里去看仓库。她在星洲也走过码头边的仓库,那里极度繁忙,扛着麻袋的码头工人排着队。

这里,他们站在两栋仓库前,仓库有很长的年头,木门已经被风雨侵蚀得斑驳,看守仓库的两个人打开了门,他们一起走了进去,太久没有打扫,地面灰尘,里面蜘蛛网挂满。

香港的地契有999年的,也有99年,还有最新75年的,999年的,都是早期英国人刚来的时候卖出的土地,这些仓库就是这种地契。

早年华人是没有资格买这种地皮的,这几年有地位的华人都能住上山顶,才开放给华人买。

不过,货运中心早就不在这里,这个地方要是发展商业和住宅和中环之间还有那么长的距离,中间还有隔着西环那个焚烧场和风月地聚集之所。还有一长段怡和洋行占的地方。要是弄来做厂房,价格远高于筲箕湾那里的地块,以前热闹的码头地块,现在成了鸡肋。

上中西环,乃至九龙的房子都涨疯了,这里这些面积大又有些破旧的仓库涨不动。就算放开让华商买,也没有哪个华商愿意做冤大头来接盘这种地方。

然而,余嘉鸿当即表示:“我要了。”

他说这话,好像在买块豆腐干。

两个洋人开心的表情都快压抑不住了,可能以为遇到了从星洲来的冤大头。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