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3章易储之心 - 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 木子蓝色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623章易储之心

第623章易储之心

长安。

胜业坊武安王府,一早便在忙碌着。

今日家庙祭祖,

年底了,家主李逸回不来,但家庙里的祖宗还得祭祀。

头上插着金钗的姬令仪来到工字厅向王妃杜十娘请示,“按祭祀少牢礼,猪、羊各一头已备好。”

“咱家八位小郎,也都提前沐浴更衣。”

杜十娘点头,家中现有八儿六女,今日家庙祭祀,家主不在,八个儿子就要担起祭祀之礼。

本应是嫡长子主祭,诸子从祭。

可现在家中还没有嫡子出生,按例便由庶长子的荣国公平安郎李琮主祭。

姬氏安排的有条不紊,杜十娘听完汇报也挑不出错来。

“咱家家庙现在有多少祭田了?”杜十娘问,一旁伺立的罗三娘回答,“回王妃,奉旨建家庙时,阿郎置了三千庙田,这几年每年都增加五百亩,现在有五千亩了。”

杜十娘道:“咱家现在有八个儿子,那就再添置三千亩庙田。”

庙田,和坟田一样,属于一种很特别的产业。

置办庙田,租给佃户,所收田租,主要用来维修家庙,供给家庙祭祀开支,若有剩下,也可部份拿来再购田储粮,部份接济族人等。

这就是份家族基金,是族产,哪怕个人犯罪,这种田和坟田一样,一般也不会没收。

当然,李逸也早立下规矩,李氏庙田不允许买卖,甚至以后不允许李氏子弟租佃。

设有专门的管理人员,

以后庙田收益不仅用做家庙维护、祭祀开支,也还能拿来做点慈善,以及用来救济族人等。

每年按丁男来分一笔家庙的分红,口粮、衣料。婚姻、丧葬、读书都还有一笔费用补贴。

李家现在虽说用不着这个,

但长远打算,将来人丁繁衍,族人后代多了,肯定情况复杂了。

八千亩地,一年租子就有几千石,光是维护城南永乐坊那十亩地的家庙,用不了多少钱,每年的家庙祭祀开支也没多少,还是有很大一笔剩余的。

买地、储粮、甚至买点商铺,然后出租、借贷,这钱就能良性循环,还能不断增长。

如今李逸八个儿子,每人一股,一年还能领不少丁钱。

哪怕这几个小郎君不缺,可这个头开的好。

正说着,

崇义夫人许秀芝来了,

这位六皇子的保傅是跟着宇文昭仪一同来的,还有宦官、宫女、侍卫等。

皇帝让宇文昭仪过来看看李逸妻妾儿女们,送来不少赏赐。

除了丝绸锦绣貂皮人参这些,

还有给李逸第七子、第八子的封赏,

赐裴氏所生第七子为定襄县男爵,独孤氏所生第八子为云中县男爵。

李七郎和李八郎都还半岁,被各自生母抱着接旨,黄绫赐封诏令放到他们怀里,他们只是好奇色彩鲜艳。

二人的生母倒是极为高兴,抱着孩子谢恩不断。

皇帝特别诏令,为李逸家庙增立为五庙。

此前李逸达到立家庙品级,也仅是按制立三庙,而现在却立五庙,这已经是臣子能立的最高规格了。

父永安赠定州大总管,祖李圆通赠并州大总管,曾祖李景赠幽州大总管,高祖李超赠应州刺史,始祖陇西太守李崇,

形成始祖庙和四亲庙而成五庙,

比之先前,把李景、李超也请进了李逸家庙。

增添两庙,代表着李逸地位的上升。

当今天子李渊,太庙里也一样只祭祀五庙,一祖四亲。

一般的大臣,都只能祭祀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

这次为李逸立五庙,皇帝还下旨让有司给李家永乐坊的家庙明年扩建,从十亩家庙扩建成二十亩。

官给牲牢、祭器、床帐,

这次李家祭祖,还特派礼官相仪以祔。

李逸八子,如今庶长封荣国公,庶次为浅水县子,其余六子皆封县男,

这份恩宠,也是一时无两。

皇帝特意给李逸八子都赏赐了御造的紫袍绯袍。

长子李琮赐紫袍,其余诸子皆赐绯袍。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