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长孙无忌的胃口 - 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 木子蓝色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684章长孙无忌的胃口

第684章长孙无忌的胃口

李逸卖地,

成了这个六月里的街谈巷论的热点,甚至高于初四的那场政变。

六月初四的宫变,长安坊间少有谈论,既因政变的太顺利没什么波澜,也因为这事可是政变,上面并不希望底下人胡乱谈论。

坊间百姓对内情也知之甚少。

倒是李逸卖地这个事,满城热议,开始都以为是假消息,谁知道竟然是真的。

早朝时,

太子特别在殿上把李逸献地两千顷给朝廷的事公开,并当众宣布,这二十万亩地,将给大唐一万户授田不足百姓,每户补授二十亩田。

二十亩看似不多,但如果已经授了三四十亩地,多出二十亩可就不同了。

二十亩地,能产出一家几口人的口粮来。

太子殿上赐封李逸第三子为灵丘侯。

早朝结束没多久,消息就风一样传遍了长安的一百零八坊了。

二千顷地啊,

而且听说李逸还要再拿出至少三四千顷地出让。

五六千顷田地,

就是那些所谓的世家名门,手里头都未必拿出这么多田地。

好多人都看不懂了。

“李逸要干甚呢?”

“田多烧的?”

还有人疑惑,“李逸起家也就这么几年,他怎么攒下这万顷田地呢?”

“是啊,几年时间,置地万顷,我的个天啊。”

“这田是大风刮来的吧,说献就献,说卖就卖?”

也有人打起了这地的主意。

现在天下安定,田产可不好置办了,尤其是京畿之地,长安城南的良田,最贵的卖到了一两黄金,到折八千钱一亩。

而那些边疆之地,有的荒地一亩都要不了八十钱,相差百倍。

但,长安的好地,你拿黄金都未必就买的到。

尤其是一些整块的地,那种几百亩地,还带个庄子,有牛马、奴隶、作坊的,基本上都很少有人卖。

真有人出手,也都不会流入市场,都是立马就有亲戚熟人接手了。

现在李逸要再拿出三四十万亩地来卖,哪怕京畿洛阳出售的地不会多,但怎么也会有个万八千亩吧。

这么大口肥肉,谁不想咬两口。

他们可不管李逸发什么癫要卖地,谁还跟李逸一样嫌地多?

李逸没想到,

最先找上门来的居然是长孙无忌,

这位长孙现在虽还没成为国舅,但也已经是当朝新贵了。不过长孙无忌家虽说也是关陇老牌贵族,但是,

他上面还有几个同父异母的哥哥,

他母亲高氏是长孙晟的续弦,虽也是妻,可毕竟是续娶的,前妻可是留下了几个嫡子。

长孙晟去世后,长孙无忌和长孙太子妃还小,结果娘三就被几个兄长给赶出了长孙家,被迫寄住在舅舅高士廉家。

高家虽说是渤海高氏名门还是北齐宗室,高士廉父亲曾是北齐乐安王,可长孙娘三被赶出门时,高士廉在隋朝官小,并且又遇卷入了一桩谋反大案中,很快被贬到交趾当个县主簿,

长孙娘三也是生活陷入困顿。

回忆起那几年,长孙无忌长长叹气。

要不是舅父贬去交趾前,还给他们留了座小院,和一点钱财,他们孤儿寡母的都撑不下去。

好在舅父早年,给妹妹选了门好亲事,和唐国公的嫡次子订亲。

“亲家公,不怕你笑话,

直到大业九年,我妹妹嫁进了唐国公府,我们家的日子才算是真正的衣食无忧了。

这几年,我跟着太子左右,条件好了些,

钱帛积攒了点,但田地没多少。

亲家公你要卖地,正好转给我,要金银轻货,还是绢布粮谷,都行。”

做为新贵,还是太子的大舅哥,长孙无忌手里头确实有不少绢帛,也还有金银,

但缺的是田地。

做为顶级勋贵,怎么能缺少田地庄园呢。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