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9章嘉禾白龙 - 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 木子蓝色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729章嘉禾白龙

第729章嘉禾白龙

滈河畔,

稻叶染上一层金黄。

桂花球水稻即将成熟。

“再有半个月,就该收获了。”

李世民低头,将一串沉甸甸的稻穗托在巴掌上,仔细的数着稻粒,脸上全是笑意。

“这沉甸甸的稻穗,长的真喜人,嘉禾啊。”

陪同在侧的罗三告诉皇帝,“这些稻地肥沃水充足,清明务秧,中秋后收获,正常年间收成都能有近两石一亩,而这片稻地,是司徒家精耕细作,施足了肥料的,亩产还能多出五六斗。”

说起种稻,罗三是行家,以前他租无极观的十八亩稻子,就伺弄的非常好。

李世民在城南也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每年会在那举行春耕大典,会亲自扶犁犁上一垄地,不过皇帝对种地是外行,尤其是水稻。

关中以麦粟为主,但在长安南的秦岭脚下,八水河畔,却有着一片传统的稻产区,千百年流传。

猪粪、垫圈草、灶灰、塘泥,甚至是榨油剩下的油枯饼等,都能制成肥料肥田,增产增收。

“这片地,保水保肥,亩产能达三石,这还没算上秋收后还会种了一茬萝卜或是油菜,还能有些收益。”

李世民惊讶于亩产三石稻谷,问:“这一亩是多少步?”

皇帝当然不会五谷不分,连一亩多大都不知,他问的实际是如今田亩有大中小之分。

小亩百步,周之制也。中亩二百四十,汉之制也,大亩三百六,齐之制也。

一般称亩,说的便是中亩。

“广一步,长二百四十步。”罗三答。

这是汉之一亩,也是标准的一亩。

亩产稻三石,李世民心里算了一下,一石稻谷能出七斗糙米,那这一亩也能收二石一糙米,现今长安一石白米二百钱,糙米一百二。

这一亩稻地的产出,相当于一匹绢。

在如今普遍亩产平均只有一石的情况下,这亩产三石,还是稻谷,就显得很让人惊叹了。

“陛下,这里种的都是桂花球水晶米,在长安卖的价格不错,换麦子一石能多换三五斗呢。”

李世民听闻后,笑道,“这可真是一片宝地啊。”

三十里滈河畔稻地,足有几万亩,一年能产六七万石稻。

“若是石砭水库修成,到时还能增加不少水稻田,仅这三十里滈河畔一年产十万石稻谷都不成问题。”李逸很豪气的道。

“好,”

李世民弯腰拔下一根稻穗,很认真的收起,

“这支嘉禾,朕要带回长安,珍藏起来。”

关中富饶,并非浪得虚名,

渭河两岸,尤其是渭北的白渠一线,都是水浇麦地,田地肥沃,水源充足,到了夏季,麦浪翻滚。

而秦岭脚下,八水河畔都是稻作区,每年秋收,也是稻谷飘香。

只不过,

八百里关中平原,也难以供应一座百万人口的帝都。

眼下刚经历大乱后,长安人口还不算多,粮食供应的问题还不算严重,

开皇盛世之时,一遇点水涝蝗灾,隋天子都要带百官逐粮洛阳。

从关东的三河,或是江淮运粮到关中,耗时漫长,成本还高,运输耗费是粮食本身的好几倍。

望着金色的稻田,

李世民问罗三,“现在百姓种地,一亩地要纳多少粮?”

“御宿乡里的朝廷课户,正赋,每丁地租是一年两石粟,户调是两丈绢三两绵,我们乡里的课丁,普遍只授田四十亩左右,二十亩永业种桑麻,二十亩种稻麦,

则粮田一亩折下来是一斗粟,桑田一亩是一尺绢和一些绵。

朝廷每年还要征户钱,每三年一次大年,三倍征收,小年每户平均是二百钱,大年则平均是六百钱。

乡里有社仓,不过是自愿捐纳,一般是上户纳粟一石,中户七斗,下户四斗·····”

罗三掰着指头,跟皇帝一笔笔汇报。

这些是明面上的税赋课捐,也还有一些衙门乡里的摊派,什么办手实计账的纸笔钱等等,零零总总也不少。

另外就是纳粮,还会有鼠耗加征。

课户的正丁每年还要为朝廷服二十天的免费劳役,年满十八未成丁的中男,也要承担一些杂役。

现在,朝廷要再征义仓粮,一亩再征两升。

看似两升加征的不多,

可层层的加,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