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已上传)免费番外7千古第一功,只看陛下是否愿为 - 舍弟诸葛亮 - 浙东匹夫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舍弟诸葛亮 >

(新书已上传)免费番外7千古第一功,只看陛下是否愿为

(新书已上传)免费番外7千古第一功,只看陛下是否愿为

赵云俘虏了徐晃之后,西域的战事便没什么值得赘述的了。后续对南疆乃至葱岭地带的征服,虽然还需要一两年时间,但都是跑马圈地式的,并没有什么对抗性。

当地诸胡的部队,大多在之前和曹家人的反复拉锯战中消耗殆尽了。刘备的军队过来,正好捡了便宜,把曹彰死后一盘散沙的地盘全部收归囊中。

西域的战事,最终结束于章武十年,大汉的西部边界,最终以与安息帝国和贵霜帝国直接接壤收场。

安息人和贵霜人也比较紧张,因为他们没想到大汉的直属军队居然来到了那么远的地方。

赵云是个谨慎地脾气,在摸清了安息和贵霜的规模、虚实后,知道这两个也是规模庞大的大国,大汉翻越大漠和葱岭万里远征不现实,就请示了朝廷,让刘备派了文官过来交涉。

最终,大汉和安息、贵霜在章武十一年、十二年那段时间里,签订了平等的划界条约,彼此不再相犯。

而三大帝国中间那些零碎的、原本势力范围界限模糊不清的诸胡部落,也都在这个条约中得到了明确,绝大部分都被划入了大汉的势力范围。

也就是说,从此中亚将没有三不管的真空地带,所有的酋长部落,都要明确归属三大帝国中的某一个管束,至少也必须名义上向某一个帝国臣服,不再存在完全独立的小国或者小部族。

这样一来,中亚草原的秩序也得到了稳固,后续的商贸发展也有了一个安稳的土壤。以后再出点事,至少知道该怎么拜码头、找谁管,相信未来数百年内,陆上的丝绸之路贸易,也会进一步发展。

汉人对西域和西方诸国的了解和认识,也会更加充分,不再像原本历史上那样两眼一抹黑,只知道自己是天朝上国。

这也算是一种开眼看世界了,哪怕当时大汉是地球上最文明科技最进步的国家,但能看看世界,增广一下百姓和士大夫的见识,总归是一件好事。

……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西域的事务,前后迁延数年。在西域稳扎稳打开拓疆土、建立秩序的同时,中原的恢复和建设也丝毫没有落下。

在诸葛兄弟为首的文官集团辅佐下,刘备统治下的大汉,在章武年间的最初十年,取得了平均每年百分之三的人口增长恢复。

考虑到“复利”效应,章武十年下来,全国的人口就重新接近了三千万大关。

大量的人口被挪到东北开荒,南边的岭南和会稽南部、闽中也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汉朝时南方开发程度还是比较低的,按照历史原本的发展轨迹,要到后来西晋灭亡、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南方实在拥堵得人多地少,才不得不充分大开发。

这一世,因为刘备在南方起家,南部各州在统一之前,已经得到了十几年的良好发展,所以到统一的时候,南方的人口、田地面积、粮食产量等指标,原本就达到了平行时空永嘉南渡初年的水平。

如今又得到了十年有计划的建设,南方的开发程度更是达到了原本历史上南北朝中期的水平。

尤其是因为航海技术的发展,原本时空中被视为鸡肋的闽中之地,乃至岭南的漳、潮等地,这一世都得到了比较好的开发,但看这几块地皮的开发水平,甚至能达到原本历史上唐朝时的程度——

因为在没有优良的海船之前,闽中那些山区环抱的河谷小平原,实在是难以开发,进出不易。

但是有了便捷的海船运输之后,情况就直接逆转了,后世胡建的很多地方,都是走陆路进出很难,但走海路进出非常便利的。

短短十年之内,数以千万亩计的良田被额外开垦出来,大量的矿藏被勘探发现,一座座城镇拔地而起,为垦荒的百姓提供工具、农具,配套的工商业也随之兴起。

而朝廷统治者在发现了航海和船舶技术对于建设南部沿海的价值之后,得到了正反馈的激励,也愈发舍得往造船技术里继续投入,形成了非常良性的循环。

十年之内,大汉的造船工业水平比天下刚刚一统时又进步了很多。

而且这些进步都是在没有诸葛兄弟干预的情况下,自发完成的,也就是说根本不需要诸葛瑾再去亲力亲为画图纸、点拨工匠、教他们具体往哪个方向设计船舶。

大汉已经培养起了初步的航海文化和传统,民间也有了自发进步的土壤。因为人口重新恢复,而且增长速度还不慢,加上雕版印刷术和印刷书籍的普及,民间读书人也越来越多,能看懂朝廷宣传、目光长远的百姓也越来越多。

而朝廷这些年一直在诸葛兄弟的掌舵下,不断宣传“之前之所以天下大乱,都是因为人口繁衍而田地不增加,所以人多地少,贫者无立锥之地”。百姓们听懂了这些逻辑之后,民间的富商和有识之士也就看出了航海的巨大价值,

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航海才能找到新的肥沃待开垦土地,这些土地原本或许只是因为被群山或者海峡阻隔、与中原之间陆路交通不便,但只要有海船联络,交通成本就可以极大降低。

而这些通过航海可以相对轻松抵达的新的肥沃土地,才是让大汉长治久安、走出原本每隔两百年人口爆炸大乱一轮治乱周期的关键。

随着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大汉在开发闽中的同时,自然而然也把夷洲和朱涯洲进一步开发了出来。

当地的热带病虽然恐怖,但是有了诸葛瑾发明的风油精加持,以及华佗及其徒弟们对热带病的医学研究、药物研究,很多困难被一个个逐次克服。连带着东南亚后世越南、柬埔寨一带的沿海地区,也都被步骘、陆议等人陆续开发出来。

北边那一路,三韩半岛和扶桑列岛,也渐渐被大汉的航海征服。

整个大汉的疆土不但比此前的巅峰期更膨胀了数成,同时民间的开拓氛围,也是前所未有地昂扬。风化之美,眼界之开阔,皆非前代可比。

章武八年,大汉就彻底归化了朱崖洲。章武十年,夷洲西部沿海平原也全部落入朝廷实际掌控。

到了章武十二年,朝廷的屯田已经南起后世柬埔寨,北抵后世吉林中部,东到扶桑的九州岛,西至葱岭和哈萨克草原。

而章武元年,相当于原本历史上的建安十九年。所以章武十二年,也不过是相当于原本时空刘备登基后四年、公元224年。

(注:历史上建安年号用到二十四年,然后次年曹丕篡汉,再次年刘备称帝,所以书里章武这个年号相当于比历史同期早了八年拿出来用。)

而原本历史上,224年的时候,刘备其实都已经过世了。只是这一世,他一切顺遂,又没有兵败的心理打击,所以健康状况保持得还不错。不过人的年纪和寿命,终究是有一定惯性的。所以活到将近六十五岁了的刘备,这年还是不免生了一场大病,但最后还是养好了。

病好之后,刘备在享乐方面也收敛了些,不再肆无忌惮地“接着奏乐接着舞”,而是第一次认认真真考虑了身后事。

诸葛瑾比他年轻十五岁,诸葛亮比他年轻二十一岁。所以诸葛瑾今年也即将知天命之年了,诸葛亮也四十三岁了。

刘备对于传位太子,是没什么疑虑的。他这一世的太子,是官渡之战后没多久得的,如今也快年满二十五岁了,过几年正好适合接班。

在古代环境下,太子三十岁能登基,就是很黄金的年龄了。一般其他特别长寿的皇帝,如果封长子为太子,太子很多都熬不到接班,就是因为长子和父亲的年龄差太小了。

比如刘彻的太子,就是因为刘彻活太久,后期又脑子不清醒,最后巫蛊之祸弄死了。后世但凡活到七八十岁的老皇帝,作为其长子的太子也少有顺利继位的。

刘备生儿子生得晚,早年颠沛流离时的子女夭折失落,安顿下来后才生下足以养大的儿子,如今看来却成了好事。

因为这至少能确保刘备和太子有四十岁的年龄差,而其他皇帝往往和长子只有二十岁的年龄差。

刘备虽然对传位没有疑虑,但他病好之后,还是找到诸葛瑾和诸葛亮,私下里聊了一下这个问题。

关于将来辅政的安排,刘备并没有什么担心的。他知道关羽张飞都是自己的同龄人,而且武将年轻时受的伤损比较多,不似养生的文官长寿,所以将来文武两途,都要交给诸葛兄弟辅佐。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