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夫妻夜谈之海上奴隶贸易
“那么荷兰呢?有没有这样的事?”玛丽问道,“买卖黑人。”
“我的私人船队、荷兰官方投资的船队,以及稽查司的报告如果没有问题的话,应该没有。荷兰的法律禁止抓捕一切自由民为奴隶的。也禁止贩卖这种奴隶。”
“为什么?”
有道是天下的乌鸦一般黑。朱厚烨这么说,玛丽无法理解,更没办法相信。
“你知道,西印度为什么需要大量的黑人吗?”
玛丽摇头。
“原因一是西印度的原住民被大量杀死,原因二是因为西印度的种植园需要大量的劳力。”
原住民被大量杀死,就意味着跟原住民结下死仇。即便开辟了种植园,也要预防原住民的反击,所以不敢雇佣原住民。
因为害怕原住民里应外合。
玛丽道:“那么你呢?你的种植园就不缺人手吗?”
朱厚烨笑道:“因为我的种植园用了很多机械。”
“机械?”
“是的。前阵子,西印度向我的工坊下了单子,又定了一批剪刀配件,你是否还记得?”
“记得。我当时还奇怪。为什么不直接定剪刀,非要定这种半把的。”
“那其实是棉花采摘机的部件。”
“棉花采摘机?”
“是的。棉花种植,如果纯人力,最费人手就是采摘季节,区区十亩地就能让一大家子累得没气。用了这种机器,两三个人一天就能摘完二十亩的棉花。当然,不会有人工采摘得那么干净,好在速度快、效率高。”
朱厚烨在西印度也设立了棉花脱籽工坊和洗涤坊。不过,眼下这些工坊必须想办法扛过低成本的人力资源的浪潮。
而且不止一拨。
不过,只要能挺过去,这些工坊的工艺就会进步神速。
“真的吗?”
“是的。”朱厚烨道,“而且,我并不喜欢用黑人。”
“为什么?”
“语言不通,教导起来很麻烦,吃苦耐劳还比不上我的同胞,创造力也相差很多。”
在这个时代使用黑人,可能会促进罪恶的黑奴贸易,所以能不用就不用。
这是朱厚烨在黑人问题上的态度。
至于创造力,除了天分,更多的是跟接受的教育水平有关。
虽然同样是文盲,可是大明的老农张口就能被百家姓千字文,对农事更是从小到大耳濡目染。至于木工,在古代农村,但凡家里有点算计,都会让家里的男丁出去学点木工活计。无他,多少是个手艺,能养家。
反正朱厚烨对自己的同胞的天赋和能力充满信心。
“你的同胞?”
“是的,大明那边又闹灾荒了。也不知道嘉靖和他的大臣们怎么想的,反正他分了二十万平民给我。”
其实是把些流民流放了。
朱厚烨猜测,估计是害怕这些平民聚集在一起造反,干脆用了点名头把人丢给他。但是他只能接收。
为了让这些人平安抵达荷兰和西印度,他不得不绞尽脑汁想办法。因为他如果不管,这些人要么沦为海寇,要么就会被西洋人当成奴隶贩卖。
前者是嘉靖绝对受不了的,后者却是朱厚烨绝对无法容忍的。
为了不让嘉靖和大明文官集团日后有理由借口倭寇捅他刀子,也为了这些五百年前的同胞,朱厚烨只能想办法为这些人支付一路上的旅费和伙食。
他可不敢把这些人交给葡萄牙人,他甚至不敢把这些人交给荷兰官方或者民间的船只。
他只能用自己的船运送这些平民。
而且,朱厚烨觉得,嘉靖也有意利用这二十万人试探他。如果他处理不好,那他给嘉靖谋划的远东海疆攻略,怕是会变成一堆废纸,甚至还有可能成为大明君臣攻击他进而转化国内矛盾的理由。
所以,他只能接着,并且必须接得漂亮。
“二十万?”玛丽倒抽一口凉气。
“对。”
“难怪有人跟我说,荷兰街头的远东人越来越多。而且他们周末不做弥撒,每天都干活。”
朱厚烨道:“不是不做弥撒,而是每个月他们只休息一天,也只有那一天,他们才有时间做礼拜。”
主要原因还是,大明人对宗教信仰这种事非常现实。哪怕是每个月一次的弥撒,也还是遵从朱厚烨每月一次的命令。
不是祈求天主的庇佑,而是不让这边的人有机会指认他们是异端,进而使得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朱厚烨道:“这些人里面有很多手艺精湛的工匠,托他们的福,詹事府麾下的各种工坊多了一倍,连造船厂和船坞也多了两座。这几年会很艰难,但是这件事过去之后,我们的船队至少能扩张三倍。荷兰和佛兰德斯的造船业能再上一个台阶,西印度那边也能多出很多种植园和工坊。所以无论多艰难,我们都要挺过去。”
玛丽道:“所以,只要过了这一关,我们就有足够的船,去争夺地中海,对吗?”
朱厚烨道:“不需要争夺地中海。只要印度洋和大西洋上的航线发展起来,地中海贸易自然会被削弱。远洋航线发展到一定程度,地中海就不再具备商业价值,只有战略意义。”<
到时候,对于西班牙等地中海国家,地中海还有用,可是对于其他国家来说,地中海就是鸡肋。那个时候,除非是信仰(即医院骑士团)或者是守卫国土(好比说西班牙和法兰西),其他国家投入地中海,就只剩下一个字,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