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5章女性困境
主持人:啊,我知道这首歌!
李文筠:你会唱?
主持人:不会。我懂了。不过我还是无法想象。如果是您那一辈人,有这样的情怀,我能理解。但是老朱和安妮生活在十六世纪!
李文筠:那我告诉你,老朱是第一个有明确记录地、全方位地分析女性困境的人,你相信吗?
主持人:天呐!怎么可能?!
李文筠:我很遗憾这次的展览没有展出这些文件,但是五年前我去无忧宫参观,有幸见到。整整一个展厅,都是两人往来的信件和安妮·博林的日记的影印本。
主持人:一个展厅?真的假的?难道是把信件的内容都拿出来展览了?
李文筠:是的。那些玻璃橱窗里,陈列着的,都是摊开的信件。老朱在这些信件里,用希腊神话故事为原型,为安妮·博林按照性格、行为、逻辑三方面分析了女性的四十五类正反两面一共九十种类型。
主持人:九十种……难道就是《女性研究报告》?
李文筠:准确地说,《女性研究报告》是后人根据老朱跟安妮·博林的信件改编的,原作的内容要更加残酷且直接。
主持人:老朱跟安妮·博林说这个做什么?对领地治理有意义吗?
李文筠:老朱不止分析了女性,还把男性同样按照性格、行为、逻辑分成了九类正反两面一共十八种类型。他还特别提醒,哪种性格的人不能跟哪种性格的人长时间呆在一起,不然会相互伤害以致于人格受损。他还举例说明当时男性是如何剥削女性而女性又是因为哪些原因只能忍受的。
主持人:天哪!安妮·博林肯定非常混乱。
李文筠:是的。安妮·博林写信问他,不怕她将来变成仇视男人的女人吗?
主持人:那,那老朱怎么回答?
李文筠:老朱回复说,从教义的角度来说,天主全知全能,女人比男人先拥有智慧,正是天主的安排。从社会和公平的角度来说,基于男人对女人的压迫和剥削,注定了女性群体会分裂成父亲的女儿、平权主义者和极端女权主义者三大阵营。
主持人:父亲的女儿?
李文筠:是的。所谓父亲的女儿,就是女性群体中向往男性、会因为获得男性群体的认可而欢呼雀跃的女性。她们维护男性利益,拥护男性剥削女性的社会秩序且不关心这种秩序本身是否公平,甚至还会幻想变成男性。当男性的利益遭到冒犯的时候,她们会比男人更加反应激烈。
主持人:这,这不是精神男人吗?
李文筠:还包括我们熟知的扶弟魔,以及那些欺凌儿媳妇的恶婆婆们。
主持人:天哪!老朱那个时候多少岁?有二十五岁吗?
李文筠:他刚过二十五岁。虽然在信件里,老朱运用了大量的类似灵魂之类的词汇帮助安妮·博林理解。但是老朱也明确指出,女性会走入困境,除了严苛的、普遍不利于女性的社会大环境之外,还受人格、精神、思想三大因素制约。女性,只有满足人格完全、精神稳定、思想成熟三大内在条件,才能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完成自救,不然,只能在困境中沉沦。但是很遗憾,十六世纪的女性接受的教育让她们普遍无法满足这三个条件。
主持人:所以老朱在跟安妮·博林探讨女性困境?
李文筠:老朱在指引安妮·博林。当安妮·博林写信告诉他,她恐怕会变成憎恶男人的女人的时候,老朱回复她,这很平常,也是女性自我觉醒的必经之路,让她放宽心,准备迎接更好更敏锐的自己。老朱还在信里写道,就跟有白天就有黑夜一样,男人每培养出一个父亲的女儿,就会同时诞生出一个极端女权主义者。可事实却是,男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总是会不断地培养父亲的女儿并且不吝于奖赏,让这些父亲的女儿这个群体替他们打压平权主义者,让这些父亲的女儿替他们奴化其他女性。至于极端女权主义者,肯定会遭遇毁灭,因此难以见到。这,就是当时的现实。
主持人:天哪!难怪!如果被别人知道,肯定觉得他疯了。
李文筠:所以这些话,他只跟安妮·博林说过。而这些信件,安妮·博林一直妥善保管,没有落到敌人的手上。而且安妮·博林始终是安妮·博林,尤其是她曾经经历过一次婚姻失败,又经历亨利八世纠缠,本身就在思考,她最终在老朱的指引下,成为我们熟悉的圣女安妮。
主持人:既然老朱在女性群体和女性困境方面有这么深的研究,那英格兰的玛丽又怎么会落到精神崩溃的地步?
李文筠:因为英格兰的玛丽伪装了自己,让他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当然,我个人认为,安妮之死对他的打击很大,影响了他的判断力。
主持人:英格兰的玛丽伪装了自己?
李文筠:是的。英格兰的玛丽其实什么都不懂,毕竟她人格塑造最重要的青春期都是在伦敦塔里渡过的。她初至荷兰宫廷表现得还不错,是因为在模仿她的母亲。她知道老朱喜欢安妮·博林和阿拉贡的凯瑟琳那样强大的女性。
主持人:她知道?我懂了。她喜欢老朱,所以想拿出最好的样子。很正常的年轻女性心态。如果她能模仿一辈子,就是表现得差一点,那也不算太糟。但是阿拉贡的凯瑟琳死了。
李文筠:是的。阿拉贡的凯瑟琳之死对玛丽的打击不亚于安妮之死对老朱的打击,更不要说之后接二连三的事情。所以玛丽的精神崩溃了。更糟糕的是,伦敦塔囚徒生活让她几乎没有灵魂自愈能力。
主持人:灵魂自愈能力?
李文筠:就是自我调节能力。正常人都有自我调节能力,但是英格兰的玛丽的自我调节能力非常差,可以说几乎没有。她很容易陷入精神内耗。
主持人:精神内耗?您确定?
李文筠:确定。玛丽的日记就是证据。英格兰的玛丽其实能感觉到老朱的孤独,也能感觉到老朱因为跟整个世界的格格不入而寂寞。她很担心,这些被她记录在日记里;她也努力过,但是她跟不上老朱,她很沮丧,也记录在她的日记里。换成别人,也许会直接抛诸脑后,也许会跟老朱渐行渐远,但是英格兰的玛丽会自责。
主持人:自责?她为什么要自责?
李文筠:因为她觉得不能安慰丈夫的寂寞和孤独,是她的错,是她没有尽到妻子的责任。她在日记里写道,每当半夜醒来,看着丈夫枯坐在窗前,她都心如刀割,却不知道如何开口。
主持人:她连开口都做不到?
李文筠:是的,她觉得自己没有资格。然后事情一桩接一桩,每一桩都在否定她存在的意义。
主持人:那老朱呢?他就没有注意到吗?
李文筠:老朱不止一次出言安慰,但是玛丽会不停地在心中责怪自己,他想引导她,但她总是反其道而行。这些都记录在玛丽的日记里。
主持人:天哪!
李文筠:后来老朱也没有办法,只能尽量陪伴她。
主持人:说句实在话,遇到这样的妻子,挺受罪的。
李文筠:你就不要说别的,就说现在的普通家庭,当妻子换上心理疾病的时候,很多丈夫不但不理解,还会大骂妻子矫情,逼得女方跳楼的不是少数。至于王室家庭,看我们南面的两个,一个王子妃直接被送去出家,王子转头就娶了新人;一个是王后,还说是真爱,被送去了别院,整整四年没有出现在人前,说是疗养,实际上却是被幽禁。
主持人:不要说东方,就说一百年前的西方,不是照样打着精神类疾病的名头,把健康女性往疗养院和修道院里丢吗?我听说嘉靖皇帝得到消息,特地进行选秀为老朱遴选继妃,最后人挑好了,老朱却拒绝了。
李文筠:不止是嘉靖,当时整个无忧宫乃至教会都觉得英格兰的玛丽已经无法履行妻子的义务,就连英格兰的贵族们都建议他把玛丽送进修道院。
主持人:他拒绝了。
李文筠:是的,老朱拒绝了。不止如此,他一遍又一遍地告诉玛丽,人力有穷时,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有些事顺其自然就好,不要勉强。他也教育女儿们,结识他人的时候,要看到对方的低处,但是跟自己的另一半相处,就要学会看到对方的高处、欣赏对方的高处且包容对方的低处,当然,前提条件永远是先保护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