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5章自己没运气,就跟上有运气的人
第1225章自己没运气,就跟上有运气的人
吃过晚饭天已经黑了,李青侠不要李龙送,背着手慢悠悠的走了回去。
虽然没有路灯,但雪已经挺厚,天光映雪,倒也能看清路。
而且斜对过就是派出所,再远点儿走不多远就是收购站,倒也不怕啥。
准备睡觉的时候,李龙把许海军想要加入合作社的事情给顾晓霞说了。
顾晓霞刚洗完脚,把水倒了之后,回到床边,笑着说道:
“许海军聪明着呢。这两年也没少折腾,看来应该是感觉自己折腾着不行,入不了行,干脆就想着靠你们了。”
“也是,这两年他是没少折腾。弄大扫把的杆子、开荒地、去北面打猎……不过眼下打猎是打不了了。”
“所以啊,能让他觉得赚钱的活越来越少,现在你们开始搞合作社,他估计是明白过来,最后农民赚钱还得是在地里,所以就想和你们合伙了。”
“够聪明。”李龙点点头。
“放古代,他想的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顾晓霞笑着说道,“放现在就是自己不行,那就找行的。”
“我哪能算仙?”李龙笑笑,拉开被子说道,“充其量就是运气好点儿而已。”
“你这说好听点儿叫谦虚,说不好听点儿叫妄自菲薄。”顾晓霞一点也没跟他客气,“就这几年,咱们家的这变化,这可不运气能说得过去的。
前几天我接明明昊昊的时候,碰到他们同学的妈妈一起聊起这件事情,她们都说咱们家条件好。我说我就是跟着你了才有了这么好的生活。
在她们看来这怎么可能,好些人觉得我是国家干部,你是临时工的身份,还有人说是你高攀了。其实我心里清楚的很,你的能力很强,如果你进到单位里面来,干得肯定也好得很。”
“咋可能?”李龙摆手,“我这学历,在单位里面混不下去的。”
“你又小看自己了。”顾晓霞也拉开被子,躺下来说道:“你接人待物的那个也是能力啊。这方面的能力,我感觉一般的干部根本不具备的。
你看看当初你还在队里,卖鱼卖山货的时候,就能和那些股长科长主任的拉上关系,而且一个个还都愿意主动帮你。这能力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李龙笑了笑,没再说话。
“换我们单位一位没入党的大姐的话,她说我上辈子肯定是做了什么了不得的大善事,这辈子才会这么顺。”顾晓霞转身搂着李龙的胳膊说道,“她说那话的时候那羡慕劲儿啊,我是感觉真舒服……嘻嘻……”
李龙心说你上辈子可不好过。
不过不管咋样,这辈子两个人相濡以沫,过得好好的,这就行了。
第二天吃过早饭,李龙便开车去了四队。
田野里的雪已经积得很厚了,路上的雪也被压的瓷实。这时候还没专业清雪队伍,像这样的路上下了雪,就只能通过来往的车子把雪压瓷。
这样的雪被压成了冰,路面滑得很。大车如果不捆防滑链,上下坡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滑下去。这大冬天的汽车想要上来可不容易。
开车回到四队,李龙先到了大哥家里。他相信过不了多久谢运东和许海军就会过来的。
大哥李建国看李龙过来,便把他叫进屋子,想听听他对于合作社的想法。
“昨天运东说了一些,但说的不详细,可能是海军在边上,他不好说。你说说看,你们这合作社咋弄的。”
“其实不光是我,”李龙进屋坐下来给自己倒了杯茶说道:“我想着咱们一起,那二百八十亩地一起入社,如果行的话,剩下种棉花都入了社。
咱们家其他种麦子的地,你和大嫂,还有俊海他们过来了种着。到时俊海他们过来的人多,还能在合作社里打工赚钱。”
“打工赚钱?”李建国皱了皱眉头,原来的合作社和现在是不一样的。最开始的互助组,是邻里相互帮助,结成最初级的互助组织,种田的时候集中力量把一家干完再干另一家,或者人多的帮人少的,有农具的帮没有农具的。
但是无论土地和还是农具都是归原主所有。
到后来初级合作社,和现在李龙所说的就有点类似了,以土地、农具入股,土地还是个人的,不过使用权归到合作社,然后以分红、劳动报酬为盈利方式。
和李龙现在说的这些就差不多了。不过李龙引入了外请人员劳动的这个方式,本社人员可以干活赚钱,也可以不干,这个自愿。
这个条款就略为宽泛一些,相对比较灵活。
其实几十年前,还有一个高级合作社,就是从初级社向人民公社过渡时期的,那个时候有政治因素,土地直接就算成集体所有,取消了分红,只按劳分配,基本上算进入了完全社会主义阶段。
但是因为种地的科技含量不高,产收盈利低,加上当时的大环境,很快就变到了人民公社,优劣都没体现出来。
现在李龙说出来的这个合作社,大致的框架只是和原来的初级社差不多,不沾太多的场外因素,李建国听了之后,眉头舒展开来,这个应该没啥。
兄弟两个把具体的细节又商量了一些。主要是李龙说,李建国听,偶尔会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对照一下以前的合作社和现在的时代变化进行小幅度的调整。
后世许多合作社专业性很强,产销一体,甚至于有些把加工也放了进来。
但四队后世的合作社还是和初级社差不多,就是产,加工和外销都涉及不到,因为棉花摘下来后直接就运去了轧花厂,后续的啥都管不到。
和那些搞特产的合作社区别很大。
好在结构相对简单,便于管理,分红什么的也清晰可见。
李龙想着如果到后面,自己的财富积累到一定的份额,或者合作社的资本达到一定的层次,倒是可以在县棉麻公司不存在之后,搞个轧花厂。
不说价格自己把控吧,至少不那么受气。
说不好听的话,哪怕到后世,四队成立了好几个合作社种棉花,因为地多,每年还有得赚,但那时候也跟受气包一样。
私人的轧花厂互相通气,谁收价高就打压谁。而且逐渐的轧花厂被来自一个地方的几个老板收购了,统一压价,受伤的就只有农民。
别人定价多少就是多少,根本没还价的权利。
现在李龙这里已经可以卖农资了,后面如果能搞个轧花厂,哪怕只收自己合作社的棉花,也不至于太受气。
当然想法是好的,具体要看后续的情况,李龙没想把自己变成资本老爷,只是不想受制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