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关应、孔却往事【偏向于夫辈感情戏】……
第88章关应、孔却往事【偏向于夫辈感情戏】……
四月的天已经有些烫人,冬日宴的生意没前些时日好。
桑元琢磨着,开个清汤煮菜的小摊,支在门口售卖,受不住热气但嘴馋的客官就去那点菜。
冒菜分大中小,大份十五文,中份十三文,小份十一文。
大骨汤里先把选的菜煮熟了,舀进漏勺放在冰水里,等表面不再冒着气,这才开始拌料,一大勺胡麻酱、半勺醋和香辣油,颜色十足。
胡麻酱里面有咸味,盐不必多放,这味道已经诱人,拌好后撒上香葱花,递给客官时,再送碗精米。
冰在青山县是稀罕物,在京城不尽然,基本富贵人家都会有一个地窖存放足量的冰。
冰镇后的冒菜不烫嘴,刚推出时大受欢迎,一下子弥补了火锅缺失的客源,瞧着可能要比往日还要多些,一条街如上会般挤闹。
大户人家喊下人去排,自个坐在轿子等,小门小户自己支把小伞,挡着高阳,慢慢等待,有时人多,排上一个时辰常有,这菜还是只有刚出锅时候香,放久凉了味道总差点。
冬日宴的伙计不叫他们白等,每份会少些银钱,手下多夹点菜,宁可他们少赚点,也叫客官吃的满意。
一旁的商贩看出门道,学着在门口摆冷茶。
总有客官排队等着口干舌燥,品上他们一杯凉茶喝。
因这,他们家的生意也比前几年好上很多,晚上数着铜板,乐开花,往常馋着人家生意好,嘴上笑呵呵的瞧人家大比进账,心中却失落,这会是恨不得全城的百姓都来吃,好给他们漏点人,不提冬日宴家的小二声音有多大,有的吆喝他会背了,小二喊累了,有时他跟着喊几句接上,可谓其乐融融。
桑元如今肚大的有些可怖,那大夫一把脉,说是可能怀着双胎,桑元这才明了,怪不得前几月动的频繁,合着是两个娃一起闹,他们那时一时兴起,备的小衣有些多,还怕穿不完,要是两个娃刚好够用。
他现在能跑能跳,完全不影响行走,反倒比那些没有孕子的人还要灵活,拐个弯的功夫,关正卿不放心要跟着,只叫他动嘴说要做什么,自己替他办。
等把冒菜这事交待清楚,桑元坐着轿子回家安心养胎。
前些日找大夫估摸着时间,应当是五月多要生,如今还有月余,早呢。
桑元不急、关正卿却急得很,他如今一晚上惊厥好几次,醒来要摸摸桑元的肚子才能静下心,一个娃都如此之苦,想到杨嫂子怀着双胎时,听说疼的吐酸水,生的时候大出血差点没缓过劲,舌苔下含人参吊命,他就后怕,更不愿安睡。
想着再请几个稳婆时刻候命时,京城的信使将一封信传到关宅,是阿爹送来的。
如今的青山县今非昔比,乘着桑元留下的东风扶摇直上,茅草屋换砖瓦、青砖改大院、大院更不得了,去县里买宅子,一个小村子,诗意画然如县城,全因满村不仅换了宅子,吃食更是摆到大门口售卖,小谭蛙那已经没多少人,上赶着来福泽村了。
姚双赚足银钱,给自家旁边开垦了片荒地,盖间铺子,两间瓦房,一间灶堂一间供客官吃坐,店内雇的是隔壁柳家的人,知根知底,他这小本生意,不需要建的多大,拢共花了十两银钱,请了村里能工巧匠,不日平底起楼,过几日迎客进门。
旁得村忮忌,想方设法该如何成为福泽村的村民,为此绞尽脑汁,想的却是笨办法,以前只要愿意入籍,去官府要片地就好,现在福泽村人人都想进,但人人进不得。
其中一个秀才聪明灵活,将主意打到关应身上,来了好几日,一心想在关家学堂谋了个夫子,他自知举人无望,去县城谋的差事距家远。
可夫郎有孕,离不得他。
关应操劳小半生,只想福泽村多出几个小童生、秀才郎,识字读书总归是有好处,但自从出了何家那事,他已然看透人心不足蛇吞象,心冰凉又冷。
二十几年前的关应求人碰壁,年少相交的友人不愿牵扯他的因果,一个个断了联系。使身份引来的人,称呼他关秀才不过是看在有功名的份上,再往多了就没了。
关应想起当时惨样,耻笑出声。
可用滚回村子,逃避现实来形容他的心境。
村中是前后有虎,除了林海的父亲,过世的老村长打心底敬他,其他人趋炎附势,惧他为秀才郎,关上门鄙夷他。
日子一开始过得苦哈,没几个人愿意将家中小子送到关家学堂,他父亲一死,福泽村的人心早散了。
后来几家心软,给些铜板,当一村人接济了。
钱不多,解燃眉之急可用。
家中无太多收入,吃得全靠山。
那段日子,孔却变着法给他做野菜清汤,配的山里野蘑菇,吃的脸跟着绿,难看的很。
他没有功夫傍身,入了山林想打些肉食,以偿贤夫之恩,却意外摔入猎户布的陷阱,陷阱不深,没有粗刺,摔疼了腿人无大碍。
也算因祸得福,等他狼狈的从洞中爬上时,意外逮到一头撞到树桩的兔,他提着死兔,一瘸一拐的下山,剥皮烹肉,才叫夫郎吃的香甜,那年,关正博六岁,关正卿在孔却肚中将生,生之前,孔却吃得最好的一顿就是那意外的兔肉。
关正博并无读书之才,瘦巴巴的,跑去逮虫吃,也是将他饿狠过,逮到个看起来能吃的就塞嘴里,孔却掰不开他的嘴,手直接呼到脑瓜上。
这才有了关正卿害怕阿爹之说。
实在他性子太淘人,不打不成教。
来年,关正卿一岁,尚且牙牙学语的时候,谁也不喊,要不是饿的时候能哭,都以为关家生了个哑巴娃。
要真哑巴也行,关正卿生的好,娶妻不愁,定然有看上这张脸想生个神仙娃娃的姑娘哥儿看上他。
关应想有个孩子继承衣钵,一连两个,一个懵楞子一个小哑巴,他方才歇了心思。
如今日子要好了,今年童生试村有人中了。
那人是他指点过的小娃,有灵性,却也止步于童生。
村里人知晓村里出了童生,一传十。
关应能教出童生,束修还便宜,村中不少人腆着脸想去关家学堂念书,好话说遍,就怕人记仇,关应一并都收了,就是正博有点吵,正卿太安静,两个娃儿中和一样就好了。
日子平淡过,直至关正卿五岁那年,将这些年他在耳边唠叨的《千字经》一字不落背下来,他虽不懂涵义,却能完全复述,连关应读书时的情感都丝毫不差。
关应多年不动波澜是心情一时半会还有些发愣,语气磕磕绊绊背了更难的策论与他听,关正卿只听了一遍,呆呆读出来,就是关应背的不好,他学的乱七八糟。
关应激动的上气不接下气,抱着孔却高呼,不舍得喝的藏酒取出来,一醉方休。
关家要出神童的事村里都知晓了,关正卿乖,别人说什么就重复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