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天高路远
背进了大堂,“老母亲”上座,两夫妻在赞礼官的指挥下,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尽管知道堂上坐的不是自己亲娘,可路晓明和闵秋这一次毫无怨言,满怀感恩,深深一拜到底。老太太喜极而泣,生生受了一拜,“我儿、媳妇,快起来。”
接下来,夫妻对拜,一片欢腾中,新人被送入了洞房。
这里没有闹洞房的陋习,新人进了洞房,来宾们轮流向老太太道贺,告辞离去,不一会儿功夫宾客散尽,屋子里只剩下了这一家……六口人……
“老太太?”水生看老太太还端坐在堂上,小声问:“您劳累一天了,该休息了吧?”
老太太摆了摆手,“你去吧,我再坐一会儿,记得把火烛吹熄了。”
水生会意,吹熄了蜡烛,自顾去休息,漆黑的堂屋中只剩下了老太太一人。婆婆听房,这是女人们私下里的习俗,怕自己儿子新婚出状况……
洞房里,一对红烛高燃,两位新人相对,千言万语却说不出口。
“老太太还在外面听着……”路晓明嗫嚅着说。
闵秋骂了声“呆子”,娇羞带嗔,路晓明这才反应过来,还差最后一步,该给人家掀盖头了。
路晓明顿时心跳如鼓,哆哆嗦嗦抬起手,撩住了盖头下摆,可又跟中风了似得,就是抬不起来。说起来,俩人都熟的不能再熟了,偏偏就是使不上劲儿。
老半天过去后,旁边传来“啪嗒”一声响,一口大箱子被从里推开,路遂良和方小梅俩人打着结睡在里面,到这时候终于长长出了一口气。
“兄台,为什么还不掀开?”路遂良好奇地问。
“关你屁事!”路晓明喷了一口,转过头一咬牙,抓住盖头恶狠狠一把掀开!
箱子里俩人顿时张大嘴巴瞪圆了眼。
烛光下,闵秋低着头,脸蛋儿跟苹果似得,红透了……
路晓明松了一口气,媳妇终于娶回来了!只可惜,婚礼是他俩的,洞房却是别人的。
闵秋终于喘匀了气,小声说:“事情办完了,我们俩也该走了。”
“嗯,去哪里?”路晓明到现在还是晕晕乎乎的。
闵秋右手探进袖子,摸出一本锦布封面的文书,笑着说:“有了这个,咱们就可以上京去,不出意外,下一个入口很可能就在那里。”
路遂良好奇,从箱子里翻出来,走到俩人身边一看,失声惊呼:“这不是县衙里开出来的学子文书吗?我也有,兄台也要进京赶考?”
这里户籍虽然管的没那么严,可想要出远门,必须得有衙门开具的各种通行文书,否则随时可能被别地的官差给当做流民抓起来,有了这玩意,到处都可以通行无阻了。
路晓明打开文书一看,顿时哭笑不得,那署名赫然竟是——路晓明。说实在的,他那字儿在这里压根儿就没人认得出来,给开这文书的人是照着他笔迹仔细临摹的,弯弯扭扭分毫不差!开完了估计都没认出来这人叫什么……
“兄台这名字……”路遂良也傻眼啦,他一贯自忖学识不凡,可这三字儿他竟然只勉强认识半个,第一个好像是“路”。
路晓明白了他一眼,“啪”一声合上文书,淡淡说:“什么叫学无止境?现在明白了吧!这么跟你说吧,我打四岁就开始上学,整整上了二十年!就这样,我也不太认得这仨字儿……”
“你就贫吧!”闵秋连忙打断他胡说八道,“别耽搁了人家的洞房花烛夜,咱们该上路了。”
路晓明就服人家,忙不迭答应,俩人开始脱身上的大红喜袍。
由于事先早就做了准备,喜袍脱下来,他们里面都穿着外套。路晓明这回换了一身当地的普通装束,闵秋也作当地人打扮,一身红色裙装,跟电影里的女侠似得。
路遂良和方小梅手忙脚乱换上喜袍,今夜的一对新人顿时易主。
接下来路晓明把自己的背包背上,闵秋挽好长发,打开一口箱子,取出个背篓背上。路遂良和方小梅小两口在旁边默默看着,依依不舍。
收拾停当,路晓明推开了窗户,俩人回头看一眼点了点头,闵秋嘱咐说:“你们以后要好好过日子,可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耍性子了。”
一对新人连忙称“是”,对着俩人一躬到底。
“哗啦”一声轻响,夫妻俩抬起头,窗外星空点点,已没了他们身影。
一墙之隔的堂屋里,路家老太太轻轻叹了一息,神情变得落寞。
外面的大路上,路晓明和闵秋并肩而行,向着北方,迎着满天繁星,天高路远,他们走了。
——————
一个月后,中原。
不同于烟雨秀水碧绿葱荣的江南,中原大地一片坦途,放眼望松柏成林,人迹渺渺。
一条宽阔的大路纵贯南北,刺穿森林,直通天际,这就是连接京师和江南“粮仓”的官道。每到秋季,南方的税赋钱粮主要沿着两条通道送入京师,一条为京杭大运河的水路,另一个就是这条官道。
一路车马在官道上向北缓行,总计不下百辆,每辆车上都堆满了麻袋。每车除了驭手外,麻袋堆上还坐着一名配弓箭的刀斧手,警惕注视着两旁的松柏林。
一路骑兵伴着车队同行,马上都是轻甲长枪手,鞍旁挂着短弩,武装齐备。
明眼人只需看见这些人的装备,就知道这是一路精兵,而他们的任务就是护送军粮。边关战事连绵不断,特别是秋季,南下犯境“打草谷”的匈奴人简直像蝗灾一样,连绵不绝。
秋季对于农耕民族来说是收获的季节,代表着丰收和喜悦,可对于游牧的匈奴人来说,却是最后的机会。这时候关内正是粮食遍地,而塞外却万物凋零,他们得要趁着大雪还没有封路,赶紧下来抢一把。
抢钱!抢粮!抢女人!抢光能带走的一切,带不走的就烧光,杀光!
“军队通行,百姓规避!”
队列前有人大喊,军士们向前看,前方不远处有两人正向北行走,看见他们二人的装束后,士兵们放松了刚扣上的箭支。现在正是农忙时节,百姓一般不会离家,不过这二位显然不是普通的农户。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这二人一男一女,都颇为年轻,二十来岁模样,看举止应该是小两口。其中男的穿一身青色短衣,身背包裹,肩上扛着一块破旧的布幌子,女子着一身大红裙装,背着一副加盖的背篓。
仔细看,那幌子上有两行字——岐黄妙手,救死扶伤。
原来,是一对游方郎中。
郎中虽没有功名,可也算是读书人,地位比普通的百姓高,是以军士们也不好恶言相向。那两人回头看了一眼,男人一牵女人的手,两人规规矩矩让到了路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