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七七章闻熙开疆 - 狼刺之帝国崛起 - 江中石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五七七章闻熙开疆

秦文公五年夏,燕候薨,世子姬哀继位。先燕候还没下葬,山戎就联合北戎、中山等戎狄部落和小国猛攻燕国,齐公吕购应姬哀请求出兵协助燕国。与此同时姬哀向盟主大秦文公赢来求救,赢来调集三万大秦精锐擦着晋国的边界赶赴燕国和中山国的交界处,也就是山戎的背后。

这条路线并不好走,除了大秦疆域之后到处都是戎狄部落,起初这些戎狄部落还纷纷聚集在一起准备阻击秦军,可是当他们看到秦军将旗上斗大的闻字之后个个如遭雷击、汗毛倒立、浑身冰凉,再看看催马杀来的秦军骑兵都戴着用长长的马尾装饰的头盔时,戎狄们才知道,大秦人屠和他麾下的旄头骑来了。

旄头骑不一定是大秦最能打的军队,但一定是大秦最狠的军队。戎狄们知道遇到大秦第一营白狼营那是有死无生,遇到狼刺营是九死一生,遇到关山营是生死难料,而遇上旄头骑则是生不如死。旄头骑每战不留活口,旄头骑攻城时,城中戎狄若不按照规定时间出城投降则必被屠城。在战场上遇到旄头骑而侥幸活下来的人都在祈祷别被旄头骑活捉,若被活捉就要立刻咬舌自尽或者不管用什么招弄死自己,否则真的是生不如死啊。

这么狠的将军这么狠的军队让本就处于劣势的戎狄各部士气尽丧,根本就没用闻熙费多大力气三万秦军就长驱直入杀到了山戎后背。此时晋国的军队送来了大批的粮草军资,晋国曲沃君姬成师亲自率师陈兵晋国和中山交界处威压白狄中山国。

这一路上闻熙之所以擦着晋国边界走一是因为路近二是随时可以接受晋国提供的补给,这个时候就显出几国同盟的好处来了。晋国东北边界也是经常受到戎狄侵扰的,大秦出兵正好也把围在晋国边界地带的戎狄各部来了个大扫荡,反过来节省出的晋军可以调集到晋国和中山国交界处增加对中山国的军事压力,秦晋两家可以说配合的是非常默契。

此次是几国同盟第一次联合行动,也是大秦作为盟主第一次出兵协助盟国打击戎狄,更是蒙义第一次行使盟主的权利,也是蒙义第一次以西北诸侯志之长的名义号令鲁、卫、邢三国联合出兵助燕。这诸多的第一次,让蒙义决定用最狠的将领最恨的军队打出大秦的虎狼之威。结果大秦众将只能羡慕的看着闻熙拜征东大将军,接过蒙义赐给的代表着杀伐独断之权的狼刺,冷笑着杀向戎狄。

闻熙所过之处人头滚滚、血流成河、浓烟四起尸横遍野。不仅把戎狄杀的连哭都忘记怎么哭,就连晋军也被闻熙的狠毒吓破了胆,据说给秦军运送粮草物资的晋军每次都有几个会被吓疯,秦军还没到预定作战地点,山戎、北戎已经停止了攻击,中山国军队撤回本国固守边界,可以说这一战还没开始就赢了。

燕国和齐、鲁、邢、卫联军借此机会发起了反攻,山戎和北戎军步步后退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当闻熙从背后向山戎北戎发起攻击后,山戎和北戎联军再也支撑不住战线瞬间崩溃,士卒四散奔逃。此战燕、齐、鲁、邢、卫联军阵斩北戎山戎一万五千人,大秦旄头骑阵斩八千余,斩北戎首领十四,山戎首领十七,获牛羊战马无数。

闻熙和盟军会师之后,调头追杀逃散的北戎和山戎残部,闻熙追得急杀的狠,北戎残部只得和山戎残部分道扬镳免得被闻熙一起灭了。北戎自然是一直向北跑,而山戎则一直向东跑。而闻熙则死死追着山戎残部不放,这就像是猫抓老鼠的游戏,明明闻熙只需再加把劲就能把山戎残部一网打尽,但是闻熙就是不一锤定音,于是山戎部被闻熙撵的没命的跑哇跑哇跑,闻熙轻松地追呀追呀追。追过草原追过丘陵追过高山追过密林追过一条条大河,要不说狗急跳墙人急上房,山戎为了逃命啥也不顾得了对敢于阻挡他们逃命的部落也是毫不留情。别看山戎在秦军面前弱的跟面条似的,但在这些部落面前山戎的战力却是杠杠的。这家伙一路烧杀抢掠给闻熙省了不少力气,但好景不长,山戎部跑着跑着就跑不了了,因为面前横着一条绿油油的宽阔湍急的大河。

这时候山戎部的首领也死的差不多了,只剩下一个年青的叫闵的首领。这哥们一看身后的大秦人屠越来越近,不过河是不行了,于是一声令下,近三千山戎残部屁啦噗通的就扎进河水里,山戎人不能就不善于游泳,这一下水就被冲走了不少,只有抱住战马的脖子才勉强渡向对岸,可是他们沿路抢来的金银财宝牛羊马匹啥的就全便宜了随后赶到的秦军。

闻熙催马来到岸边命将士们高喊:“回来吧,秦军不杀人啊,还给你们分牧场牛羊啊。”

一听这话闵都被气哭了,他心说你们这不是瞪眼说瞎话嘛,你们不杀人,你们是连人带牲口一起杀,只要是有口气的就杀。

闵命令手下人对着秦军喊:“秦人祖宗啊!我们再也不回去了,求你们放过我们吧,我们有生之年绝不渡过这条河,绝不踏上大秦疆土一步!”

说实话追到这秦军也很累,最重要的是都不知道跑到哪了,于是闻熙下令扎营修整派出斥候四处侦察地形。再说山戎部首领闵领着被灌的跟大肚子蝈蝈似的一千多残部好不容易上了岸,这帮人喘息未定就看见树林里走出一个留着山羊胡、光着身子胯间围着用草编成的不知道是啥玩意的脏兮兮的小老头儿。

闵招手把小老头叫过来问:“这是哪?”

小老头:“阿、泥、哈、仨、呦。”

说完之后从胯间掏出一堆小草棍儿递给闵,闵拿过来一看这些小草棍散发着一股野草味道,一个个带着须子长得跟人的形状一样。小老头儿指指嘴,随后从胯间又掏出一根草棍塞进嘴里咔嗤咔嗤吃的香甜。

闵学着老头的样子把草棍放进嘴里,他发现这玩意不好吃,但是吃完了立刻浑身冒火鼻子流血凶性大发。闵掐着老头的脖子吼到:“赶紧带我去你家,你有老婆我呸,你有闺女吗?”

老头:“阿、泥、哈、仨、呦。”

闵:“不跟你废话了,快走!”

闵领着一千多如狼似虎的部下一个个直接撞进草窝棚或者石片窝棚里面,看见和男人不一样的人就按倒在地。当山戎人终于恢复正常之后,这个勉强叫村落的地方也没啥活人了。

闵:“弟兄们,今后这里就是我们的地盘,这里的人跟兔子似的很多好对付,头像我们的做奴隶,不肯投降的全杀光。长得还没我们好看呢所以不用客气!”

“杀呀!”

从此以后山戎就留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逐渐壮大,后来闵还组建了一个小小的国家,每年到了他们渡河的那一天,民都会领着家人来到河边纪念这个伟大的时刻。当然,闵是不会告诉子孙们自己是被可怕的秦人给撵到这里来的,闵是这样告诉子孙的。

“我们的祖先叫做碳君,因为长得黑所以叫碳君。别看我们的祖先人黑,但却是太阳的儿子,他什么都会这世界上所的一切都是他创造出来的。有一天碳君喝多了从天上栽下来掉到了这条大河里,等他爬上来之后随手一挥就有了我们的村庄和国家。所以我们要永远记住我们的祖先碳君,你们要记住祖先是住在这条河对面很远很远的白脑袋山上的,那是我们的根儿,你们有时间有本事的话可以去看祖宗。不过过河之后,一定要谦卑,因为那边住着我们祖先的侍卫,他们很厉害的,说话都是饿饿的,遇到说这样话的人不要反抗。他们要钱就给他们钱,他们骂你你就听着,打你你就忍着,要是杀你你就伸长脖子等着。所以你们还是别过这条河了,等有一天你们强大了你们再去白脑袋山上看祖宗,到那时你们就可以骄傲的告诉所有人,你们的祖先创造了整个世界,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你们的祖宗呃不对,都是我们的祖先碳君的后代。”

于是这种自我麻痹的意淫似的自大,一代代传了下去直到现代。当然这是后话了,此时闵还正和一帮野人掐架呢。就在闵忙的不可开交的时候,河对岸的秦军大营内闻熙终于完成了这片图的地形图的绘制。

闻熙:“这条大河居然将对岸的土地和这边完全分割开来,那么对岸是什么样子呢,有多大呢?来人,速速把这份地图和军报传回国都奏报君上。军司马,在此地立碑之后回师!”

“是,大将军!”

三十个信使快马加鞭用了半年时间才把这份奏报送到蒙义案头,蒙义打开地图一看哈哈大笑说:“原来是这个国家啊,不是很牛掰的样子吗?怎么祖先这么寒碜呢。历显,看看这块地方有没有主。”

历显仔细看看地图,随后和史敦还有一帮大臣又去查了档案之后回来说道:“启禀君上,臣查到了那里应该是箕子的封地。”

“箕子?那又是谁?”

历显:“箕子,名胥余,殷商王文丁的儿子,帝乙的弟弟,纣王的叔父,官太师封于箕。

箕子与微子、比干,在殷商末年齐名,并称“殷末三仁”。纣王末年,武王兴兵伐纣。牧野决战,纣王兵败自焚。武王攻入商都朝歌,商朝覆灭。在这商周变易之际,箕子便趁乱逃往箕山(今山西东南部晋城市陵川县棋子山),在箕山过起隐居生活。

箕子利用然的黑白两色石子摆卦占方,借以观测天象,参悟星象运行、天地四时、阴阳五行、万物循变之理。武王灭商建周后,求贤若渴的武王访道太行,在陵川找到了箕子,恳切请教治国的道理。

武王向箕子询问殷商灭亡的原因,箕子不说话,因为他不愿意讲自己故国的坏话。武王也发觉自己失言了,就向他询问怎样顺应天命来治理国家。箕子于是便将夏禹传下的《洪范九畴》陈述给武王听,史称箕子明夷。武王听后,十分钦佩,就想请箕子出山治理国事,重用箕子。但箕子早对微子说过:商其沦丧,我罔为臣仆(殷商如果灭亡了,我不会作新王朝的臣仆)。他不愿作周的子民,因此不肯再出山,武王无奈而走。

因怕武王再次来请,箕子乘武王走后,他便迅速率领弟子与一批商的遗老故旧一大批人,匆匆离开箕山向东方而去。箕子一行人从今胶洲湾渡海,同去的有殷商贵族景如松、琴应、南宫修、康侯、鲁启等。

箕子一行乘了木筏向东飘去,几天后登上了一岛,因见山明水秀,芳草连天,一派明丽景象,便将那地方叫做朝鲜。从此,箕子带领的五千余人在那里定居下来。

相传箕子到朝鲜后便建筑房屋、开垦农田、养蚕织布、烧陶编竹,还施用八种简单的法律,来防止和解决人们的争执。并把故国的文化传播开来,还把围棋传向四面八方。

后来武王知道箕子远避东方时,便派人到朝鲜封箕子为朝鲜侯,要他做朝鲜的国君,于是朝鲜有了箕氏侯国,国都建在当地野人称作阿斯达的地方,后被箕子改为箕城(现代的平壤)。武王还层邀请箕子回乡探望过,因此这里叫做朝鲜,应该是箕子侯国所在地是大周海外属国。君上,这个拿回来?”

蒙义:“天予不取,必受其咎。命张固出使朝鲜,闻熙率军护卫。见到朝鲜候之后,先礼后兵!”

张固:“喏!”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