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四九章新朝新气象
大秦赢来三年,逆犯铍极其妾室雪认罪伏法自焚于骊山烽火台。大秦国君赢来命御史大夫厉显彻查逆党一案论罪量刑。为了富贵权势而追随逆犯铍的党羽纷纷下狱,上蹿下跳最厉害的毕垒明正典刑诛三族,毕垒一族五百余口于西市枭兽暴尸三日以儆效尤。其余附逆者皆斩家产充公。
通过这场血粼粼的洗牌,蒙义彻底消灭了异己势力和那些只知享乐心中只有家没有过国的因循守旧势力,为大秦的成为诸侯强国春秋五霸之一铺平了道路,奠定了基础。
那些尸位素餐和看不清形势的世家被清除之后,大秦成为了一个君权至上,国君独揽大权的新型诸侯国。本着打土豪分田地的原则。蒙义把收回的那些家产田地分封给给有功臣子和将士,进一步收拢了人心,为秦国政体的革新铺平了道理。
见到时机已经成熟,蒙义正式推行变法。改国野制为郡县制,定大秦最高权力者为国君,国君下设三个最高官职即:太尉,掌管国家军队的最高长官。丞相,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御史大夫,中央监察机构的最高长官。
丞相金印紫绶,是国家最高的行政官,上承君帝诏命,下统百官,总揽政务。下设中尉,九卿。即:卫尉,郎中令,太仆,廷尉,典客,奉常,宗正,少府,治粟内史并管理下属各郡。
九卿仰丞相政令,分掌国事。九卿之属有负责宗庙祭祀礼仪的如奉常,有负责国家刑法的如廷尉。九卿执掌各寺,统御诸事。
奉常,掌宗庙祭祀礼仪银印青绶、秩中二千石(九卿皆同)。
郎中令,掌殿中议论、宾赞、受奏事、宫廷宿卫之事。
卫尉,掌皇宫诸门屯兵。
太仆,掌国君车马。
廷尉,最高司法官,属官有廷尉丞。廷尉署有狱,称廷尉狱,大臣有罪则下廷尉狱。
典客,掌诸侯与少数民族部族首领朝觐事务、接待诸郡县上计吏。属官有行人,备临时差遣远方。
宗正,又称宗令,掌皇族亲属及登记宗室谱牒。皇族宗室有罪,则绝其属籍。属官有宗正丞。
治粟内史,掌诸谷物、金玉之贮,相当于国库司库。属官有太仓令、太仓丞,掌国库中粮食的贮存;有平准令、平准丞,掌京师及诸郡物价。
少府,掌国君私产,照料国君日常生活起居。
御史大夫,银印青绶,掌监察百官,为左丞相。御史大夫属官有两丞,一为御史丞,为大夫之副;一为御史中丞。其中御史中丞因为统领侍御史和诸郡监御史,可以命令御史按章纠弹百官,权力尤重。
太尉金印紫绶为最高武职,统领诸军,为右丞相。负责各级军官的任免与考核。下设护军都尉,执掌军政,统领诸将。属官有中护军,领军史,掌禁军,参与武将的选补事务,遇将军率军出征时,则驻该军监督军政。
蒙义仿周朝制度,设置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位上卿,率军镇守边郡。
另置大将军、上将军为临时职务,有大征伐时选武将出任,军还即撤任。
郡设郡尉,郡守,监御史。郡守管理下属各县,县设县尉,县令。县令管理下属各乡,乡下设游徼,三老,有秩(啬夫)(管理大乡),啬夫(管理小乡)。三老管理下属各亭,亭设亭长。亭长管理下属各里,里设里长。
郡作为一级行政地方,军民兼治。郡设郡守、监御史、郡尉三个互不隶属的主要官员。
郡守,郡的长官,边地多为武将,内地多以郎官出任,银印青绶、秩二千石。蒙义给郡守的权力非常大,除了由朝廷直接任免的县令县长、负责监察郡治的监御史、负责统领驻军与管理治安的郡尉三者外,郡的其他官员均由郡守自行任免。
监御史,隶属御史中丞,负责监察郡守与其他官员。
郡尉,掌郡驻军,主管治安、侦缉盗贼,银印青绶、秩比二千石。郡尉直辖于朝廷,与郡守相抗礼。
郡丞,郡的次官,辅佐郡守综理郡政,铜印黑绶、秩六百石。郡守缺位或不能理事时,郡丞代行郡守职务。
县为大秦最低一级行政地方,大秦的正式官职也仅仅设在县一级。按县的人口多寡,万人以上的县置县令、万人以下的县置县长。县令铜印黑绶、秩千石至六百石,县长铜印黄绶、秩六百石至五百石,县令与县长都是县的行政长官。
县丞为县的次官,职比郡丞,铜印黄绶、秩四百石。
县尉掌治安、捕盗之事,职比郡丞、唯不掌兵,秩同县丞。
主吏掾,县令属吏,主管群吏进退。
令史,管理文书档案。
狱掾,县狱的典狱长。
文无害,所谓公平吏,掌巡查监狱,复查案卷,以防止冤狱。
厩驺,掌一县车马之政。
仓吏,县库的长官。
狱吏,县狱的狱卒。
县以下置乡,乡以下置亭,亭以下置里。这些都是以宗族为核心的最基层管理机构,包括三老,有秩(管理大乡),啬夫(管理小乡)。三老管理下属各亭,亭设亭长。亭长管理下属各里,里设里长。
三老。一乡德高望重者充任,掌教化,有所谓孝悌仁义之家可以申报郡县予以表彰,并可以推荐优良子弟出任郡县吏。
有秩,啬夫。人口达五千人的乡,由郡指派一人为有秩;不足五千人的乡,由县指派一人为啬夫。两者职责相同,都是调解邻里纠纷、帮助政府收取赋税、安排徭役。
游徼,为徭役的一种,掌巡察地方、缉捕盗贼。
亭长,也是徭役的一种,职同啬夫。亭长之属为亭父、求盗两卒,前者负责本亭保洁、后者负责追逐盗贼。
通过这些机构的设施才形成了一整套的由上至下的严密的管理网络,使得国君的意志自上至下贯彻到底,形成了中央集权制的政体。
由于之前的准备充分,新政推行如同水到渠成一般的顺利。大秦高官也由此正式职爵分开。之前的大秦官员爵位就是职位,爵位是世袭的也就意味着职位也是世袭,这就让很多有才华的平民无法进入中高层官员的行列,无法为朝廷效力。而高官世袭时间一久就会让各种利益关系干扰朝政,影响国家的大政方针的贯彻执行。新政就是为了打破这个僵局,营造一种能者上庸者下的氛围。当然,愿望是好的,但是在这个时代不可能完全实现,家国天下嘛,是人就有私心但改总比不改强。
为了让大秦百姓始终保持拼搏进去的精神,蒙义保留了军功授爵的制度,这也给了众多平民子弟一个走入朝堂的机会。大秦的强势崛起已经引起了诸侯的猜忌,士子不得入秦就是诸侯封锁大秦的第一步。人才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国家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其来源不外是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两种,既然外部引进受阻,那就注重内部培养,进学馆和智武堂就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设的。
佩:身上的玉饰,绶:用来悬挂印佩的丝织带子。佩绶说白了就是文武官员官袍前后面腰带一下佩戴的丝织带子,类似于围裙似的那个玩意,目的用以区分官职大小地位尊卑。当然这个围裙很贵的,因为上面不仅有丝绦还有珠玉相称,而且颜色款式不尽相同。
佩绶制度在华夏衣冠里为等级尊卑的一种显著特征。商周绶带的前面挂下广二尺、上广一尺、长三尺,其颈五寸的韨(蔽膝),春秋战国时废去韨佩,改为系縌[ni],以方便行动。佩縌就是结绶于縌,意即在佩玉的带纽上结彩组,与绶相连。“绶”是用彩丝织成的长条形饰物,组是官印上的绦带。
平时官员在袍服外要佩挂组绶,并随身携带官印。绶的系结方式通常是打成一个大回环,然后下面系印章。印装于腰间的鞶[pán]囊中,系于绶的一端,垂于外边,绶的另一端垂于身后。故称印绶。绶的织纹、色彩及宽窄长短都跟官阶相对应。例如公、侯、将军紫绶,也就是说这一类的高官的佩绶是紫色为主地。九卿、中二千石、二千石青绶,这就是说九卿的佩绶是青色地,以此类推。
大秦尚黑,上至国君下到公卿全是一身黑,所以这佩绶就尤其重要了。不仅能显示地位尊卑职务高低而且看起来五颜六色,珠光宝气,走起来环佩叮当潇洒飘逸尽显大秦公卿的气度。
西垂宫前殿内换上新佩绶的众公卿相互道贺,最令人羡慕的就是金印紫绶的丞相厉阳和太尉王捷,然后是银印青绶的张固、厉显和史敦。
论资排辈张固爵位还是够高的,只是资历不如厉阳,因此他暂时领了御史大夫的官职,而原来的御史大夫厉显成了御史丞,谁叫他自作主张来找,君上说了领罚必有一罚,君上的酒不是那么好喝地。不过厉显就没拿这个当回事,谁都知道大秦丞相之位早晚是张固的,到那时御史大夫不还是厉显的吗?再看看御史中丞史敦,人家养气功夫极为老道几乎到了不喜不悲的境界,这家伙摸着自己的银印青绶在那发呆呢,因为他家祖宗八代都没出过这么大的官。
在一片冠带灿然的公卿中,在一片上面黑漆漆下面五彩斑斓的色彩中一袭白衣极为耀眼,那是百里询。其实这家伙的官职早就定好了,那是最合格的廷尉人选。只是因为君上说了,修好秦律之后再给他“定罪”所以他现在还是一身白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