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魂归何处林菜婉的谜
阴风阵阵,我手持那条由雷击木雕琢而成的打尸鞭,心中却泛起了前所未有的沉重。陈半瞎子,这位半盲半明的术士,此刻正紧盯着我,手中黄符轻颤,仿佛随时准备迎接未知的邪祟。
“郑凯身上的那股阴冷之气愈发浓烈,我毫不犹豫地从怀中抽出一张泛着淡淡金光的符箓,精准地贴在了他的额前。霎时间,一股肉眼难见的气浪从郑凯体内爆发,将正欲附身的阴魂震得四散而逃。”我沉声描述着刚才的惊心动魄,语气中带着几分庆幸与不安。
然而,那阴魂并未就此罢休,它如同幽灵般在空中盘旋,寻找着下一个目标。我紧握打尸鞭,目光如炬,却始终无法捕捉到那虚无缥缈的身影。正当我准备再次出击时,它竟猛地转向了林慕婉那苍白无血色的面容,似乎决定将怨恨倾泻于这位已逝的女子身上。
“小心!”我大声提醒,但显然已是迟了一步。那阴魂如同饿狼扑食般冲向林慕婉,企图占据她的身躯,实现那不可告人的复仇计划。我毫不犹豫,挥鞭而出,却再次落空,只能眼睁睁看着林慕婉的身体开始微微颤抖,一股不祥的气息弥漫开来。
“用雷击木镇住它!”情急之下,我大声呼喊,同时手中的打尸鞭已化作一道雷光,狠狠抽打在林慕婉的腹部。这一击,不仅是对那阴魂的警告,也是对我自身决心的宣告。
陈半瞎子闻声而动,他迅速从腰间抽出一根同样由雷击木制成的长钉,缠绕上一张黄符,眼神坚定而决绝。他深吸一口气,猛地一跃而起,将长钉钉入了林慕婉的咽喉之处。林慕婉的身体剧烈地挣扎起来,仿佛在与那股邪恶的力量做着最后的抗争。
“别停手!”我大声催促道。陈半瞎子没有犹豫,紧接着又是几枚雷击木钉,分别钉入了林慕婉的四肢和关节。最终,他深吸一口气,将一枚最长的雷击木钉缓缓刺入了林慕婉的眉心,彻底封住了那蠢蠢欲动的阴魂。
随着阴魂的被封印,林慕婉的身体也渐渐恢复了平静。我松开了紧握打尸鞭的手,心中却泛起了复杂的情绪。这不仅仅是对一个生命的敬畏,更是对世间种种不公与苦难的深刻反思。
“她母亲呢?”我转头看向一旁脸色苍白的郑凯,试图从他那里得到一些线索。然而郑凯的眼神却躲躲闪闪,显然是在隐瞒什么。
“说!不然我就撤了这些镇尸钉!”陈半瞎子的声音冷冽如冰,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郑凯终于承受不住压力,颤抖着说出了真相:“她……她被林贤关在地下室里了……林贤嫌她给自己戴了绿帽子……”
随着郑凯的叙述,一个关于爱恨情仇、阴谋与背叛的故事逐渐浮出水面。原来邓秀娥曾是村中的一枝花,追求者众多。然而她却偏偏爱上了那个身份低微、手段阴险的林贤。林贤为了得到她不惜使用旁门左道之术,最终如愿以偿地抱得美人归。然而好景不长,当林贤发现邓秀娥所生的女儿并非自己亲生时,他那颗被嫉妒和仇恨扭曲的心便开始策划一场场阴谋与报复。
林慕婉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她既是林贤报复的工具也是他满足兽欲的玩物。最终她不堪忍受屈辱和折磨选择了投河自尽。而她的母亲邓秀娥则被林贤囚禁在地下室中遭受着非人的折磨。
当我们将邓秀娥救出时她已近乎崩溃。她跪在林慕婉的棺材前痛哭流涕诉说着自己的悔恨与无助。而我则静静地站在一旁聆听着这个凄惨的故事心中五味杂陈。
“这女娃太惨了……”陈半瞎子摇头叹息道,“是她母亲对不起她啊……”
我望着窗外渐渐泛白的天色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冲动。“要不我们把林慕婉葬到后山去吧?”我突然说道,“或许这样她能安息也能帮上我们一些忙。”
陈半瞎子闻言一愣随即点了点头表示赞同。但我知道这个决定并不容易做出因为收尸人有着严格的规矩——只收无主之尸不收守亲之尸。但此刻的我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因为在我的心中林慕婉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亡魂更是一个需要帮助和救赎的灵魂。
我拿起手机拨通了爷爷的电话将我的决定告诉了他。爷爷在电话那头沉默了很久最终只说了一句:“你自己拿主意吧。”我知道这句话背后包含了太多的信任和期待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于是我们一行人带着林慕婉的棺材踏上了前往后山的路途。一路上我们都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走着各自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我知道这条路并不容易走但只要我们心中有光有信念就一定能够照亮前方的黑暗。
当我们终于抵达后山将林慕婉安葬在那片宁静的土地上时我仿佛看到了她脸上的笑容那么安详那么满足。我知道这是她所渴望的归宿也是我们所期望的结果。
“愿你安息林慕婉。”我在心中默默祈祷着,“愿你在另一个世界能够得到真正的幸福和自由。”我向陈半瞎子寻求建议,他沉吟片刻,道出实情:邓秀娥定不会拒绝,但郑家绝不容她入祖坟,林家亦然。她非两家血脉,归宿唯我阴家后山。若她应允,让林慕婉安息于此,未尝不可。随后,陈半瞎子驱车,载我与林慕婉之躯归乡。邓秀娥未同行,许有别事缠身。
归家途中,我心绪难平。院内,爷爷已命人修缮墙垣,薄棺静置,坟碑新立,日期鲜明,刻名林慕婉与阴十一——我,作为她的收尸人。依循古礼,焚香问尸,是必经之仪。我接过爷爷手中香烛,虔诚一拜,心中默念:“入我阴家圣地,还你安宁之所。生于六道轮回,愿此香焚尽,我阴德加身,护你三尺黄土之下,安息长眠。”言罢,我将香稳稳插于棺前,任其袅袅升起,似是对逝者的最后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