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流言
宋姨娘见小白牛埋头吃的香,松了气"我看这大牛挺和善的,就拴一起了,行,以后注意。"
喂牛的草都是在外面割的,人割完了再背回来喂给牛自是特别麻烦,所以说是拉出去让牛自己吃为主。
就下午挑个不热了的时候,带牛出去放,牛的体格子大因为怕管不住所以是一个一个地放。
羊也是需要放的但羊和牛又不合群,多了看不过来。
现在放羊时的重点也是找点野菜,虽然说到后来封尘在河滩边上开出一小块地来种菜,但菜要从种到收也是需要时间的。
因为天气变热,那个小牦牛整个毛密并且是黑色的,就和太阳能的黑色吸热管子似的。
现在小牛还小,没有大牛那么抗热,一出门就热得不成样子。
所以一伙子人就只是把大牛小白花牛连着一群羊赶了出来,小牦牛在家里割草喂。
新生的小羊羔这是第一次出门,既是想去乱跑玩耍,但又是因为害怕得紧紧地在跟在母羊的后面。
时不时的因为腿短什么的而小跑两步。
之前的那只瘸腿的羊的小羔子已经早就断奶了,只不过因为小包子需要.一直在挤所以羊还是在下奶.
只不过下的奶稀得不能太稀了,如今有了两头羊.反而不用挤这头羊产下的奶了。
瘸羊当时一共是下了仨,产下的小羔子,因为当时难产死了两只。
所以剩下的这只就差不多可以算是个独羔了,而那只羊又是正值年轻力壮的.时候,所以奶水又足。
那头小白羊虽说是个小母,但长得膘肥体壮的.与母羊相同的是个白色的毛,但是头已经开始长出一截羊角了。
封尘当时还联想到了高中生物讲到的遗传学,如果羊的角是一对基因并且从性遗传控制,这说明那只母的遗传基因是显隐性合体,小羊则是显性纯合体。
但是这只是理论而言,真正实际的遗传学要复杂得多。
萧清命人送来的那头羊,长的体形小,虽然头上的八字角看起来很粗壮,但还是打不过羊群中的那头弯角紫颈老母羊。
这羊虽年老,但身体倍棒,当初跟着从京城走到塞北,这羊就在风雪中走了一路,路上也没有好的草吃。
加上小包子不停喝奶,到达这里时整头羊都比在京城时瘦整整的一大圈,但还是凭着丰富的经验及打架技法坐上了羊群的头把交椅。
封尘之前有空的时候去铁匠铺子打了个略比拳头小点的铃铛挂在羊的脖子上。
虽说这年头铜价不便宜,但就一个小小的铃铛,几十文封尘还是拿的起的。
这里有一部分草为了适应春雨夏旱的生态,形成了一种十分奇怪的生长规律。
春季雨水充足的时候草迅速生长,在初夏基本就开花授粉,此时几乎干透了。
但差不多种子也成熟了草也因为干旱而变得黄绿交加,同时干旱也促进了草籽的成熟。
封尘现在认为当地的荒漠化可能是干的原因,当地的植被就这样。
有零落的树,高大树种也有成活,就说明当地的地下水位并不低。
而这些草因为根没有那么深,所以不是呈现绿色,少有的一些多年生草本植物此时还是青翠占据主导。
封尘几人在这时收割的是在弧形地块外围.特意或留或种上的草。
为之前为了防风沙封尘移了一些耐旱的灌本在草的外围、后来发现根本就无所谓也就没有再种。
这其中封尘可以认出来的只有沙棘,余下的都是一些不认识的,种的也稀稀拉拉东一棵西一棵的。
种在这里的草基本就是长到膝盖那么高,封尘在这里割种的草。
宋姨娘娘与苏姨娘在割外面长的草,顺便看着牛看着羊别跑远了。
因为外围种的草里面别说挖野菜了.就连个菜叶子都找不到。
草割了不少,都打成了捆子需要及时背回家。
有黄牛这种会干活的牲口在不用白不用。
苏姨娘和宋姨娘两人背的大背篓架到牛身上的驮架上,且面用草填的满满当当的,上面还又担几捆子草。
但所有的东西也不能都扔到牛身上,最后回去的时候,封尘背着一背篓的草.宋姨娘和苏姨娘各提一个装有野菜的柳条篮子。
几人牵牛赶羊,在落日下朝力贺家庄走去。
待到把草割完,储存好入冬用的草,已经是一个月后了。
夏日的艳阳几乎是一个中午头就将割下来的草晒干了。
封尘在牛圈上依着人字房梁在上面搭了几根木头做了个架子,把晒干的草打成捆堆压上面,等到冬天草料不足的时候就喂这些草。
白生生的荞麦花开的正盛,就封尘的基本判断来说,这荞麦的生长的情况来看收成应该还可以。
其间冷三回来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是说萧清把弩的构图上呈皇上。
皇上很高兴.特允老侯爷和世子可以从流放的更远的地方来和他们团聚。
想到马上就要团聚了一家子人都很高兴。
由于封尘不让人说图是他画的,以至于封家的几人对萧清是感恩戴德。
一想到这封尘便意识到马上就可以见到那便宜的老子爹和便宜哥哥了。
刘夫人的大儿-封瑜之前对原主还是很可以的,毕竟小时候有这么一个年岁差不许多的弟弟也挺好的。
封尘比封瑜小了四岁,加上封尘小时候长得好看,所以封瑜就对这么个弟弟特别有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