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已巳之变(一)
罗彦知道,自己虽然被授予兵部尚书一职,按照朝中的制度,很多事情也不是自己一个人说了算的,自己的优势就是有崇祯的支持,那些人对自己安排的事情不敢有太多的推诿,王恰在被罢免后,就没有了继续待在暖阁的资格。
俗话讲,机密之事不传二耳,可罗彦所要做的事情都需要崇祯及三个内阁大臣的支持,罗彦也顾忌不了那么多了,他对崇祯所说的‘五胜’之词也多是安慰崇祯、安慰天下的意思,接下来的布局才是这些成败的关键。
罗彦建议:一、由大同总兵满桂率领手下3000千骑兵、步兵8000千、炮兵1000人驻扎昌平,炮兵500人先行进入京城。二、刘策亲率3000军士绕道长城外,在清军来路多布障碍。三、宣府总兵侯世禄率5000军士驻守密云。四、范景文在天津选用一万军士移镇香河。五、保定总兵曹鸣雷移镇固安。六、蓟辽总督袁崇焕坚守山海关,选派4000军士入跨过大凌河,骚扰清国后方,留辨男子皆可杀,不为攻城掠地。七、蓟辽总督袁崇焕在保证山海关的前提下可派人移镇迁安。八、李邦华整顿的京营军士入京防御京师安全,从京城中选用强壮男子协助守城。九、通州、三河、顺义、蓟县、平谷撤出县城,百姓可就近隐藏也可进入其他县城躲避,银两就地埋藏,粮食能带则带,不能带则就地焚烧,火炮也是如此。十、京城统计粮食,防守士兵一日三餐,其余人一日一餐,孕妇一日两餐。十一、京城戒严,全员待在家中,开启广渠门接收来京百姓,统一安置,只进不出,每日施粥,其余县城也可参照京城做法。十二、工部铸造火炮、火药,准备滚石、桐油等守城物资。十三、选派御史到各地督办,十四、通知插汉部,清国内部空虚,贿赂林丹汗国师攻打清国附属部落。
罗彦一口气提出了十四条建议,这些建议有如何调兵遣将,如何保证后勤、如何安置百姓等措施。罗彦的建议条理清晰,给了崇祯及内阁大臣极大信心,他们对罗彦的建议自是一一照准。罗彦也趁机提出由宋应星监督工部火器及火药的制做过程,在这特殊的事情,宋应星从所正提拔为工部郎中。
在罗彦亲自盯着的情况下,这些事被迅速安排下去,而这一切的设想都是罗彦在引诱清国来进攻京城,可他现在还不知道清国具体的位置和遵义的情况,这也是罗彦最为关心的问题,他不能把自己当成瞎子聋子。
午时过后,罗彦就来到兵部。李邦华现在的职务也是兵部尚书,只不过他的主要职务是协理京营,论职务罗彦并不在李邦华之上,可论权利罗彦就要比李邦华高一级。
“李大人,现在京营经过整顿后,可战的军士总共有多少人”
“有一万七千人”
“还不错,其中选出1000骑射娴熟之人,以100人为一队,一人双骑,充当探捎,随时了解清军动向,京城的城防就以这些人为主,京营的装备如何”
“原有马匹两万六千,腰刀五百三十七把、沙鱼范刀四百四十把、倭刀八百七十把、铜佛郎机十二位、铜提炮五十一个、铜大将军十位、一二号铜炮一千余位,并藤盔藤牌等物。现在有马匹一万五千,腰刀一万五千,铜佛郎机十二位、铜提炮五十一个、铜大将军十位、一二号铜炮一千余位、鸟铳一千位”
“一二号铜炮都什么样的,这佛郎机炮还是太少了,先把这些炮全部摆在城墙上,我们明日一早,我们一起巡视城防”
对于李邦华所说的军备数量,罗彦心中还是有些意见的,但他也明白李邦华的难处,自从`土木堡之变'后,京营就一掘不振,以前的军械也遗失的差不多了,之后就少有补充,在加上那些亲贵吃空饷,朝廷拔的补充军备的银两也多进入这些人的口袋,现在朝廷没有钱,李邦华能弄到这些东西也算不错了,最起码有近两万人的青壮。只要有人,罗彦就不怕保卫不了这京城,现在宋应星已被任命为兵部郎中,他也要先去找他一趟。
来到宝源局,宋应星正按照罗彦的要求,把掌握关键工艺的工匠及刻板集中在一起,由李若琏派人重点保护。他现在还不知道自己已被授于工部郎中的职务,可罗彦已沒有时间让他去办理相关手续,他要带着宋应星先去接手兵部下面的火器制作坊及火药坊。
‘宋兄,你先随我走,李大人通知黎元宽来这里亲自安排"罗彦不待他们说话,就直接向外走去。
"仲美,什么事这么急"
”我们边走边说,你现在已是工部郎中,手续我已安排铭心前去办理,等我们到达火器制作坊,他拿着手续就应该到了"
"仲美,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宋应星对罗彦的话一头雾水
罗彦边走边把朝中的决定简单向宋应星做了介绍,接着说:"你在接手火器制作坊后,就全力制作震天雷,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这是守护城池的利器,对士兵的要求也不高,另外就是铸造佛郎机炮,要射程可以达八九百步的,一定要保证不能炸膛,火药坊那里一定要保证安全,火药坊不能乱,所生产的成品要单独存放并分开存放,要有专人看守,禁止烟火"
他们边走边交谈,宋应星也把自己可能遇到的问题向罗彦请示,罗彦只有一个态度,卸少物资他来想办法,卸少人员他也来想办法,如何制作,如何保证质量,如何保证安全,就是他宋应星的事情,但作为朋友,罗彦还是尽可能地给他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