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微服私访(二) - 明末爲 - 木森林木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明末爲 >

第58章微服私访(二)

香河县城占地也不算小,约有500亩左右的样子,县衙坐落于县城中央,知县任光裕也是前朝进士出身,通过朝中关系,谋取了还算不错的知县职务,在这里已有已有二十多年,已很久没有圣堂断案了,今天居然有人击鼓鸣冤,这让他心中生气不快。

大堂外已聚集了许多看热闹的百姓,崇祯等人刚好路过这里,听说知县要升堂断案,就来了兴趣。

“这狗子就是不听话,我都告诉他了,不要来告状,他非不听”人群中一个中年妇女小声自言自语道。

罗彦听到中年妇女的话,就接上道:“大嫂,这是为何呀”

“你是外地人吧,我给你说,这里的县大爷断案向来是不问案情,各打二十大板后,才继续文案,并且断案也不准。你是外地人就更不要惹事,这里要想打赢官司就要多送银子”中年妇女热心地劝告罗彦。

突然,堂上‘啪’的一声,知县把惊堂木拍在案桌上,道:“来人呀,给我把这两个刁民先各打二十大板”

二十大板下去,堂上两个下跪之人屁股已是劈开肉烂,知县任光裕才道:“谁是喊冤之人,把你的冤屈仔细到来。”

那位叫狗子的才忍着疼痛,把自己的冤屈述说清楚。原来狗子的母亲生病了,狗子为了给母亲看病就想把家中的母鸡卖了,给母亲抓药,可下跪的另一个人孬蛋说要买鸡,狗子把鸡递给孬蛋后,孬蛋就说鸡是自己,于是官司就告到知县这里。

“行了,本县知道了,你们都回去吧,待伤好后,再来。退堂。”

崇祯顿时暴跳如雷,“有这么断案的吗,这每人授了二十大板,一只鸡还不够养伤,几天后谁还来?”

罗彦赶紧劝阻道:“黄老爷,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我们回去再说”

“仲美,你说说,朕都养的什么官,断案不明,是非不分,城中治安也是一塌糊涂,回去立即给朕把这个县官给抄家,选派新的知县,顺天府刘宗周也有失察之过,也要惩罚。”客栈中,崇祯对罗彦愤怒地道。

一夜无话,第二天一早,崇祯带着沉重的心情与罗彦等人便一起赶往天津。中途经过武清县,武清的情况明显要比香河好上许多,城门外设立了粥棚,给那些饥寒交迫的百姓一点生活的希望,城门的军士看起来也精神一些,对进城的百姓都会一一盘查,遇到苦难的人还会帮扶,这让崇祯的心情也逐渐好了起来,对范景文也有了初步的认可。

夕阳西下,崇祯等人才看到天津的城门,城门官已在遥望官道上的行人,准备关上城门,他还要给准备进城的行人最后一点机会。

然而,罗彦一行的异常行为也立即报到了范景文这里,虽是商人装扮,但二十多人的队伍还人人骑骏马,这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了,范景文决定还是要见见这批神秘的来客。

在客栈见到范景文时,罗彦知道皇上出巡的事情已经瞒不住,不过罗彦也为范景文如此快的反应速度而感到高兴,对这几个月范景文在此的表现感到满意,已不愧自己对他的推荐。带领范景文见过皇上后,在范景文的安排下,众人秘密转移至巡抚衙门。

“范爱卿,你在这里做的不错,给朕详细讲讲。”崇祯对范景文做出的成绩赞叹不已。

难得有这样的机会,范景文更是把自己这段时间所采取的措施和遇到的难处详细地做了陈述,从加强官员的管控、改善民生,到加强城防、清理治安,每一项措施都体现了其深厚的治政理念和务实的工作态度。

听完范景文的报告,崇祯频频点头,他知道这样的臣子是国之栋梁,接下来,对明日的计划及行程也做了详细的安排。

第二天,他们先后视察了天津的码头、田间的农田、卫所的现状,这些都让崇祯有了切身的感受,视察中、崇祯依然保持一种低调的做派,规避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他看所看到的一切也是在罗彦的授意下真实的现状。

在天津停留了一天,一队百人的骑兵就从天津出发,直赴京师。通过这次微服私访,崇祯深刻感受到了地方官员的重要和民间疾苦。他意识到,只有深入基层,才能真正了解百姓的生活状况,才能制定出更加贴合民情的政策。

当京城的宫墙再次映入眼帘时,崇祯皇帝的心情异常沉重。他知道,他的征途才刚刚开始,他需要更多的智慧和勇气,去面对前方的挑战。而这一次微服出巡的经历,将成为他治国理政道路上宝贵的财富。

罗彦不知道,这次的出行会给崇祯带来多大的改变,但他问心无愧,至少他去做了,他在尝试改变崇祯的同时,也是在改变这个朝廷的现状。

回京的第二天,香河县的知县被毫不犹豫地抄家,顺天巡抚在罗彦的建议下,也暂时给予三个月的罚俸处罚,希望他加强对下面官员的监督检查。

而崇祯皇上私自出宫到下面微服私访的消息也逐渐在朝中传开,一时间,朝内外议论纷纷。有的官员感到震惊,有的则感到不安,担心自己的地位和前途。他们深知,崇祯皇帝此次微服私访揭示了许多深层次的问题,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懈怠和腐败的官员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警示。为了避免崇祯的第二次私访,他们纷纷上疏,要求皇上遵循旧制,以皇上安危关系天下等理由来捆绑崇祯的手脚,企图用这些理由来限制崇祯的行动,从而保护自己的利益和地位。

而罗彦,作为此次出行的主要策划者和陪伴者,自然也成了这些官员攻讦的目标。他们认为罗彦是奸佞之臣,是诱导皇上偏离正道的罪魁祸首。他们甚至在朝会上公开指责罗彦,要求对他进行严惩。

但也有一些人,特别是那些清廉和有能力的官员,却看到了希望。

就在朝中大臣还在对崇祯的出巡纷纷上疏之际,他们不知道,一场危机已经在悄然而至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