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六章
“周南,现在我确切相信我们不是一个王朝的人,但我依然感激这次的相遇,要是没有遇到你,恐怕我和兄长,清寒的命都不一定能保住……”这是萧元俊为了防止见不到周南,特意写的一封信,用的是他和萧清寒曾教过的“密语”。信上除了表达对周南的感激和对零食的想念以外,还有他们自己的近况。
周南见萧元俊和萧元朗两兄弟已经在边关站稳脚跟,成为让人不可忽视的势力,也是由衷的为他们感到高兴。可能以后再也看不到这些特殊的客人,周南还是将信件什么的仔细装好,也算是以后回忆过去的证据。
将信仔细收好以后,周南才将目光投向那些礼物,不得不说,萧元俊两人将自己的心思摸得很透,他就是喜欢这些“俗气”的礼物。虽然天降大雨,但也挡不住他的好心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山村也迎来了麦收的季节,就连学校也给学生放了麦假,回家来割麦子。
自从周南来到青山村以后,也是深刻体会了农活的辛苦,农时不等人,稍一糊弄,那地里的庄稼就会糊弄你。麦收是一件辛苦的差事,除了壮劳力充当主力之外,连村里的老弱小孩也都出来一块帮忙。壮劳力割麦子,其他人帮着捆麦子,运麦子,晒麦子。
本来周南是想以自己不擅长农活为由,跟老弱小孩一组的,毕竟所谓的面子还不如少受罪来的实际。但这一要求却被老村长驳回,不能因为困难就不上战场,就算是割的慢一点也不要紧,但是得干,不能有畏难情绪。于是在经历了一顿思想教育后,周南也必须跟着大家进地里割麦子。
既然躲不了,那就得面对,周南顶着大家异样的眼神,把自己从头到脚的武装了一遍,毕竟进了麦地,皮肤也觉得刺挠的慌,又疼又痒,挠上两下,又会留下几道红印子。
现在的农村没有专门的粮种和化肥,大多都是生产队从去年长得好的庄稼中挑出种子,加上大多使用农家肥,费力跟不上,所以小麦的产量很难让人满意,如果在好的地块,水和肥力跟上,产量才会在三四百斤左右,一般的地块都大概在一二百斤左右,年景不好时,只有几十斤的产量甚至绝收。
尤其经过那三年之后,其实村里不爱种小麦,还不如多种点地瓜呢,但无奈这是上头规定的任务,必须得种。另外,遇到重大节日的时候,不得蒸个馒头,花馍,或者包顿饺子,这些都需要小麦磨成的面粉。因此,老村长几番思量之下,还是多种了一些小麦,确保交完公粮,留下种子之后,家家户户还能分到一些小麦。有些麦地里套种着黄豆,有时也会被村里拿来做豆腐,然后分给村民拉拉馋。
因为冬天下了几场雪,春天又下了几场春雨,解决了干旱的问题,可谓是风调雨顺,因此大家都预测今年的收成会比往年好得多,最起码每亩地也得多个几十斤。但周南心里清楚,有了自己的植物生长营养剂和土壤改良营养剂的加持,可不止几十斤那么简单,但是自己也控制了量,所以在产量上也不会显得太夸张。
关于那些营养剂,周南早就测试过,确保有用且安全才会拿出来,因此他在本来庄稼长得好的地块上使用了营养剂,就算庄稼产量提升,别人也会认为那是因为天气好加上地本来就好的原因。
其实关于用不用营养剂的事情,周南也纠结了一阵子,但最后还是决定用了,好歹能让村民家里有点余粮。自从他来到青山村以后,除了个别,村里人都对他挺不错的,虽然有时候嘴上会开开玩笑,但只要有空,也会帮着他干干活,有什么好吃的,也愿意跟他分享。这也是让他做出这个决定的重要原因。
火辣辣的阳光下,周南站在田间地头,感受这一股股热浪向自己袭来,虽然气候难耐,但看着眼前的金色麦浪随风摇摆,人们穿梭其中将它们采摘,脸上带着愉悦的笑容,甚是满足。
因为要抢收,老村长又重启了以前村里的大食堂,由几位老大娘主厨,等做好饭后,直接送到田间地头,村民们对此也非常乐意,不仅不用自己动手下厨,还能吃到带油水的菜,简直不要太美。
“今年这收成,看起来挺不错的!”
“何止是不错啊,应该是近两三年最好的一次了,我觉得今年东边地头那块,有可能到二三百斤。”
“我猜也差不多,那麦子光是抱起来就很有分量,可比去年的沉。”
“产量高好啊,咱们每家每户也能多分点,娃也能多吃两个白面馒头。”
没有比庄稼丰收更让他们高兴的事了,即使现在满身大汗,脸上也是黑一道白一道的,也不能阻挡他们愉悦的心情,有那愿意唱两句的,不时的还会来上两嗓子,周南身处其中,也觉得心情分外轻松。
麦收时,也怕遇到不好的天气,所以要进行抢收,老村长在麦收秋收时做了工分的改革,不再是走“大锅饭”路线,而是以小组为单位,直接按亩分给他们,除了原本定的工分外,还会根据他们收麦的速度,适当的给加工分。这样一来,也调动了他们收麦的积极性。
等麦子弄完,上称一称,还真是个好年景,一般的地块普遍在两百斤左右,而那些好的地块普遍在四百斤,更好一点的直接突破了五百斤,震惊了村委会的那一票人。
“这是不是高的有些过头了?”
“可不是嘛,好几年都没出现过这样的产量了?”
“是不是今年风调雨顺的缘故?”
大家议论纷纷,也没个确切的理由,但结果无疑是好的。但这种事情毕竟还是得低调,因此大家也一致同意不能把真实的产量公布出去,到时候看看情况再说。
到了去粮站交公粮的时候,还是跟上次同一批人,这次去大家就有了共同语言,尤其是经历过上次秋收交粮事件后,大家之间也有了默契。
不过或许是上次的送粮事件给了大家警醒,这次来的时候人家不仅态度很客气,t就连审查的小组都多分了两个,而且大热天的人家还给烧了绿豆汤,可以放开了喝。要是到了饭点还没轮到,人家还会给两个黑窝头,让他们垫吧点肚子。这态度,让来交粮的人都震惊了,以前啥时候有这体验过?看样子还是得整顿,省得整天一个个都跟大爷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