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允文允武 - 阎王:您真把历史全改了? - 王北刁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94章允文允武

这荀彧看起来四十左右,根本不是去世时的年纪。

狄青也是青壮年的形象,就霍去病看着和死时的年纪吻合。

也不知道这魂魄的形象是怎么取的,估计和心态有关!

这仨人看着应该都是在最巅峰的年纪。

荀彧接着道:“想劝谏高祖,不在于什么方式,而在于你!”

萧兵忆:“怎么说?”

荀彧解释:“他想除掉威胁,主要是怕你继位以后搞不定。如果你展现出能力,他就没那么担心了。你可以挑几个不是滞留人员的造反武将,领兵平乱。之后高祖自然就不担心了。那时候你再出主意,他也会听的!”

“嗯,有道理!”萧兵忆点头。

于是此后他经常住在军营,和士兵同吃同住,在军中渐渐有了些威望。

而且他武艺超群,人没架子还出手大方,军中士兵对他很是认同。

此后,太子刘盈在军中如鱼得水,时常请命领军作战。

时值高帝刘邦,击叛将韩王信,太子也随军出征,并在作战中表现优异。

举荐的两名武将也大放异彩,为高帝夸赞。

对,你没看错,汉初的时候确实有两个韩信。

一个是我们熟悉的淮阴侯韩信,另一个是诸侯王韩信。

这个诸侯王韩信,是七国之一的韩国王室,姬姓韩氏,名字叫信。为了区分他和那位著名的韩信,所以后世都称他为韩王信。

起初高皇帝刘邦对他也算不错,让他镇守边界。

因为中原多年乱战,匈奴渐渐崛起,对中原形成了不小的压力,所以韩王信的位置其实挺重要的。

但这人有自己的小心思,一次匈奴入寇后,他不但没有尽力抵御,反而还私下勾连匈奴。

高帝刘邦知道后大怒,亲领三十万大军征讨。

汉高帝七年,刘邦大破韩王信和匈奴联军,后来因为轻敌冒进,被匈奴后续的四十万精骑围困在白登山,这就是著名的“白登之围”,也是汉朝和亲政策的起因。

让刘邦受此奇耻大辱的始作俑者,就是这韩王信,所以刘邦对他深恨不已,找个机会就想弄死他!

可这韩王信还挺狡猾,虽然每次都打不过,但总能逃得性命。

这次也一样,刘邦本来还懊恼:又让这家伙跑了!

结果按下葫芦起来瓢,那边赵相国陈豨(xi)又反了。

这陈豨也挺虎,让两个韩信一忽悠,没等刘邦大军走远,就起兵造反了。

是的,这回也有淮阴侯韩信的事。

韩信上次让刘邦下了兵权,从此就七个不服、八个不忿的,暗地里总搞些小动作。

但没了兵权,就只能靠一张嘴,私下里跟陈豨说:你就放心大胆的干!我在后边呼应你。

那边韩王信已经跟匈奴一条道走到黑了,在那一勾搭陈豨,这陈豨就反了。

刘邦最近身体不太好,萧兵忆一看正是时候,于是说你歇着,我去!

高帝想着,反正有自己领大军接应,而且看太子打仗确实有两把刷子,就同意了。

萧兵忆自己虽然不会带兵打仗,但类似的事他早就在北宋干熟练了。

有狄青、霍去病这样的名将,还有荀彧参谋,他当个二传手就行。

于是轻松平定了陈豨的叛乱。

但命令都是出自刘盈的口,而且战斗过程中,萧兵忆自己也上阵,他的枪棒在汉初这阵子也属于是一绝了——都是后世总结的精华啊!

这下太子刘盈在军中的威望更甚,都认为老刘家出了一位有名将之姿的继承人。

平叛过程中还发现,那个李左车确实很有能力。

荀彧评价说:战略上现在还看不出来,但局部战役的战术上,这人真挺厉害,难怪能让韩信差点吃亏。

还有意外收获!

这下我有两个名将,两个军师,一定能把你韩信给打服!

领军返回后,刘邦听说了详细的过程,大为惊异,心想:我去!想不到我这儿子还有领兵的天赋?听手下人这么一形容,都快赶上当年的项羽了?

但是随即又担心刘盈也跟项羽一样骄傲自负,找机会试探了一下,发现太子还是跟过去一样仁厚谦虚。

这下刘邦可彻底对太子改观了:没本事的老好人,那叫好欺负。但有本事还谦虚的,可就能成大事了!

于是再有一些小的叛乱,都是让太子刘盈去。

断断续续的,刘盈平定了不少小叛乱,未尝一败!

而且没事和荀彧私下里总结汉朝的弊端,再结合后世的资料,给刘邦提了不少治国的良策。

刘邦都惊了:卧槽?祖坟冒青烟了!尼玛我家出了个天才呀!能文能武,性格还好!

一度还怀疑太子刘盈是不是自己的种。

因为那时候他打不过项羽,逃跑的时候嫌慢,经常扔下老婆孩子。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