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赶集
秋采萍以报官为由,大获全胜的消息又席卷白弯村,大家都惊谔,这秋氏自从男人死了,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一改往日儒弱的性子,露出锋利的牙出来,逮住谁都要咬一口!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要不惹到自己头上来,管她变成啥样来!她家越是闹腾得欢,大家都是兴奋,这比看大戏还要过瘾!
当天晚上,秋采萍热了先天就藏起来的饭菜,一家子早早吃过休息,得了二两银子,明天正好赶集,她要去镇上了解一下情况,顺便买点粮食回来,再看看能不能找个能赚点钱的机会。
第二天才朦朦亮,信叔儿子陈时盛就赶着牛车来叫秋采萍,先天说好了,今天租盛哥儿的牛车去镇子上去,12个铜板,反正有牛车,一家四口人都去。
几个小家伙听说要去镇上,个个兴奋,以前爹爹赶集也带他们去过,但一次只能带一个,娘亲从不去镇上。
这次不止能去镇上,还能坐牛车去,这个可是能在小伙伴们面前吹嘘许久的事情!说不定能还能买块糖糕吃!
路过德婶家门口,德婶已经在那等着,昨天听说秋采萍要租牛车去镇上,有好几个要搭顺风车的,但坐不了这么多人,最后也只答应了德婶。
小家伙们已经充满憧憬了。
小鱼儿眼睛亮晶晶:“哥哥,集上还有包子吗?上次爹爹买的包子好好吃!”
永宁吸了一下口水:“糖人才好吃!”
永宁是三人中唯一吃过糖人的,那个小小的糖人,一下一下舔着吃了一整天,让他在村里得瑟了好久!
永安要大些,稍稍懂事了:“我们没铜板买糖人,要买粮食。”
家里只剩小半缸谷子了,娘亲看了几次,那脸上的愁容让他很揪心!
从白弯村到山边镇有十四里远,要从山横头和鸡毛村两村交界线穿过去,出了村东边的山隘就是一片四里多长的荒地,要过了荒地才到鸡毛村和山横头。
荒地无主,你去开垦出来就是你的,但你得交税,交的税和熟地一样,新开的荒地头几年都没什么收成,开荒等于亏本,所以没什么人开荒。
在这个全靠手来挖肩来挑的年代,开挖一亩旱地都耗时巨大,一家四口,得干上两三个月,累个半死还得赔钱,哪个人脑袋被驴踢了去开荒!
一路上,秋采萍同三个小家伙一样,东张西望,原身到这里之后就从不出家门,也没有这周边村镇的记忆,秋采萍得靠自己去摸索明白。
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有个大致的了解,才能想办法去应对。
知道秋采萍没出过门,德婶一路给她指路,这是哪,那又是哪,路过山横头的时候,还特意指着一条小路。
“这是去细妹家的路,细妹才嫁过去那阵,我还去她家喝过茶水,那次是在镇上碰到她,一起走回来,她邀我去她家,后来很少在镇上碰到她了。”
秋采萍看了看,并没放在心上,她大概率不会有机会走这条路。
鸡毛村和山横头的房屋和白弯村的都差不多,九成九都是茅草房土砖胚,偶尔一两处青砖大瓦房,表明这年代其实也是有富人的。
除了路,德婶还细心给她说了一些常用物的价格,糙谷四文一升,买得多还能再少个零头,盐要二十文一斤。
十四里路走路要一个半时辰,牛车半个多时辰就到,镇里人太多,牛车只能停在外面等,秋采萍和德婶下车进镇,怕人多走散,秋采萍用麻绳把三个小孩手腕挨个绑在一起,她牵着小鱼儿,安安宁宁走在前面。
秋采萍背着背篓,可以用来装些零碎。
镇子并不大,只有一条街巷,有二三十个铺子,种类倒还齐全,街道并不宽,两边有很多摆摊的,都是周边村子的,拿家里的出产来售卖,换点铜板。
这周边十来个村子都在这里赶集,摆摊的人还是挺多的,早早就来了,在这忙着摆放整理货品,时不时还招呼一下顾客。
德婶用小篮子兜了十来个鸡蛋来,也找了个地方摆着,俩人约好在外面牛车上等。
中间过道有点窄,她们来得早,还没到高峰的时候,人还不是很多,一路逛过去,秋采萍仔细看着路边摊上摆卖的货品。
这些摊位都按主人来的先后顺序,占着哪就摆在哪,卖鸡蛋的还挺多的,秋采萍有点担心德婶的鸡蛋卖不出去。
最多的是竹货,都是农具,簸箕,涝筛,米筛,背篓,斗笠,箢箕,箩筐,柴扒等等,这些东西价格便宜,编制精美,但摆卖的人多,竞争肯定也激烈。
再加上很多人家,自己都会编,像箢箕,柴扒,背篓这些都不会花钱买,农闲时就自个在家编。
原身的记忆中,公公就很会编,生前还常编一些筐啊篓啊什么的送过来,她们家现在用的背篓等物都是公公编的。
会木工活的,会挑一些竹椅,小凳子,灰斗之类小物件摆卖。
有人专门扎笤帚卖,有用高粱杆子扎的,有用棕丝扎的,也有用细竹条扎的,价格非常便宜。
也有人抱着鸡鸭在那摆卖,这是家里有急事需铜板用才来卖的,一般人家都是要养着下蛋,卖蛋可以持续不断有进项,供吃盐还是可以的。
也有挑着地里的蔬菜来卖的,这个时段只有萝卜白菜之类,摆在那里无人问津。
有祖传手艺的,做糖人卖,这个就很吃香,边上围着流口水的小孩儿很多,有家长拗不过小孩,买上一两个铜板也是有的。
永宁的目光在糖人摊上盯了很久,直到看不见才依依不舍转过头来。
不会做糖人,单单卖麦芽糖,生意也很好,小锤子敲击小钎子那清脆的声音,极具穿透力,小孩子老远就听得到。
还有糖葫芦,年头到年尾,每个集市都能看到几个边走边吆喝卖糖葫芦的,那红艳艳的颜色最是勾人眼神!
还有给人算命看卦的摊子,代写书信的摊子,镇尾还有专门卖牲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