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反面教材
德叔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女儿也嫁在山横头,儿子都成家,家里不缺劳力,第二天就分工合作,小儿子两夫妻一早就出发去镇上买黄豆买竹筛,大儿子在家发豆芽,德叔去那些征了兵丁的人家,一户户告知在军营里看到的消息。
这些人家,都是没钱交役银的,只能忍疼把亲人送去当兵,还没走几天,心里正牵挂,听到德叔带回来消息,在那边过得还不错,心里稍稍放下心来。
又听说是秋采萍娘家有关系在军营当上官,秋氏打了招呼哀求给些照应,上官应承对白弯村的以后多少会给些面子。
这些人对秋采萍都感激,开始主动来亲近秋采萍,见她家没菜吃,上次还要做树皮汤喝,就给她送些菜来,有送个白菜的,有给个萝卜的,也有给个鸡蛋的,东西不贵重,但心意还是好的。
别人主动示好,秋采萍也不嫌弃,借此和村里妇人们把关系又拉近一些。
只有田菜花,听说男人在军营里挨了打,又听说秋氏娘家有人在军营里当上官,立马上她婆婆那里哭闹,要去县城看望男人,还要秋采萍陪她去。
她一个人哪敢去,出门东南西北都分不清!
林四婆子哪敢!之前看秋采萍好多天没回来,想着这秋氏是真的跑了,打了永安两下,又扯小鱼儿,这几天又天天去同德婶吵,正怕秋氏上门找麻烦,现在又听到秋氏娘家竟然还有做官的,更加不敢见到秋采萍!
一顿喝斥:“别家的都没事,偏偏你男人就要挨打,这都是在家惯的,不是说只打了几下吗?有什么好去看的?你看一下他就不疼了还是看一下伤就长好了?一天天在这瞎胡闹!”
田菜花没法,她也不敢去秋采萍那闹,也知道自己没这个脸面求她带自己去,哭闹几声也就算了。
三月初了,秋采萍去看了看水田,选了一块背风向阳的,准备拿来做秧田育秧,手上有了银子,暂时还不能露面,双季稻还是得种,再说,这个双季稻要是种好了,估计还能有些好处。
她是干不了这活,准备请人做,请别人难免招口舌,还是得请德叔。
德叔家发豆芽也用不了这么多人,秋采萍上门来找,立马答应。
这秋氏是个见过世面的,又识字,她懂的肯定比他们这些人多,细细问明白了育秧的作法,原来和发豆芽菜一样要保温,晚上要用稻草盖住,白天再打开稻草晒晒太阳,虽然没听说过这做法,但他深信一定可以做到。
“我家能跟着一起做不?我想抽出一半水田来,也种这个双季稻!”
秋采萍想了想:“叔,我是有把握种出这双季稻,但毕竟没亲手试过,万一种不好,你可别怪我!”
“那不能,都是我自个愿意的,就算一点收成没有,我也不怪你!”
“那行,叔要种的话,不如两家的秧育在一起,方便管理,叔你说呢?”
当下说定,正好秋采萍选的那块田边上就有德叔家的,两家就在那里沟垄做秧田。
三月初还是很冷的,秋采萍不敢下田,全是德叔带着陈时富在田里忙活,到时给他们算点工钱,村里人看到他们这么早就在翻田了,个个好奇。
“这是怎么了?种田还没这么快吧,五月底才种下谷子,四月再翻田也不迟!”
“翻这么早,到时还得再翻一次,这不是没事找事做吗?”
有人来问,秋采萍也不瞒着:“我听人说可以种两季稻子,就想着家里粮食不够吃,要是种两季,肯定比种一季收获要多,就想试试看!”
这话一出,笑倒一大片人!
要论种田,村里人个个都比她强!
“这秋氏,三林在时,从来没下过田,这还是第一次到田边边上来吧?”
“她分得清稻子和稗子吗?分得清黍和粟吗?竟然要种两季稻?”
“脑子不清醒了,连最基本的东西都不懂,也不来请教人!到时一年没收成,看她家吃什么?”
“这德老头,也跟着瞎胡闹,听说要拿一半田来种两季,这种了几十年的田,吃了迷魂汤了?”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传下来,就从来都是种一季,怎么可能种两季?这是拿粮食不当饭,拿铜板不当钱用!看她到最后怎么收场!
全村人都在笑话她,都要看她笑话,秋采萍成了全村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做事脑瓜子要灵活一些,多听老人言,才不会吃亏,不要学那个秋氏,明年一家子就要饿死了!”
别人怎么说她,秋采萍才懒得理睬,秧田沟好垄整平,又和德叔一起做了好多稻草排,用竹片把稻草夹成一排排,到时一层层放在竹弓上面保温。
前一世村里育秧是用塑料薄膜,这里没有塑料薄膜,只能想出这个法子,只是这样透光性不好,白天就一定要掀开晒太阳,要是天气寒冷,白天还得保温不能掀开,多少会有些影响秧苗采光。
只要前期几天种子不给冻伤,待秧苗长大一些就好了,到时就不怕冻。
秋采萍努力回想前一世见到的种种育秧的场景,尽量把各个步骤做到位,幸亏那个时候她算勤劳的,爷爷也愿意教她,参与过几年育秧插田的劳动,印象还很深刻。
谷种家里没有,也不知三林是没留还是怎的,直接去镇上买的,泡发了水,再在火边加温度催芽,两三天就把芽催出来了!
怕育秧出意外,这次是按双倍的种子量准备的,看着那一粒粒长出白芽的谷种,德叔突然间信心大增,他在想着,是不是全都种上双季稻?
他家这些天在家里发豆芽菜,到镇上又是一炮而红,镇上人家比村里人要富裕,都愿意花几文钱吃个新鲜,吴春娇也学着秋采萍的样,硬着头皮去镇上酒楼饭馆推销,竟然也没人赶她出门,都愿意买她的豆芽菜!
这一波豆芽菜,卖了六七天,德叔家赚到一两多银子,客户主要是镇上的人家,还有各个村子赶集的,也有人买一些。
尝到甜头的吴春娇,第一时间去她娘家,把豆芽的做法教给他们,让他们上隔壁镇子去卖。
这个时候,村里人已经发现他们家在做豆芽菜的买卖,开始有人跟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