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建大院子
四个护院二十四两一年,肖婆子是死契,她也算是大户人家出来的,不能干粗活,只能做做饭,浆洗缝补,但她识字懂礼,秋采萍的要求就是这个,花了十六两就把她买了回来。
秋采萍买人花了一百多两,又给了队长五十两,手头还有六百多两,建个大院子有两百两足够了。
她现在住的地方地基有些窄,正好建对面的两亩旱地上去,那里地势稍高,视线开阔,旁边小山谷里有三指大的泉水流过,她估计那里应该可以打出井来,再挖个池子的话,用水比这里还要方便!
现在她这边的生活用水,是中间河边的水坝,都死三个人在里面了,还有那陈时后的头也不知是不是泡在里面,想想都渗得慌!
建房的事,秋采萍两眼一抹黑,啥啥都不懂,干脆请了德叔来计划安排,四个护院各自负责一项去监督,工地人虽多,各行其事,并不算乱。
秋采萍要建的院子是三进四合院型式,倒座和游廊构成前院,正房和东西厢房组成正院,正房和后罩房构成后院。
倒座和后罩房都有六间,到时是下人和护院住,东西厢房给两个儿子长大住,自己和小鱼儿住正房,后罩房用来做库房和杂房。
正房正中间为客厅,左右两边都有睡房,正房两边还有耳房和过厅。
为了方便,在东西厢房和游廊间都建了厕所,里面分开,正院和倒座上厕所都方便,不用在房中放马桶。
这图纸是从镇上请来的木工师傅画的,秋采萍细细问明了各个部位的名称和用途,她尤为注意厨房和厕所的位置,师傅改了三版才算是通过。
院子大致和这个时代的差不多,但倒座面积加大了,改成了套间样式,有客房睡房和小厨房,到时一个倒座房就能住一户人家,方便有家眷的人。
冲水不方便,厕所只能做成公共的,在两边最角落,也算方便。
左右厢房也是做成前后两间居室的样子,一个门进去,前面盥洗和书房客房合而为一,里面就是睡房。
最主要的是,有个大大的院子,到时院子里面栽花草果树,完美地实现她的田园梦!
秋采萍没有去管建房的事,她把茶叶工坊又建起来了。
收茶叶,挑选,炒茶,糅制等等,一条流水作业,成品一点点增多。
做了几天各人都熟悉了之后,茶叶开始供应不上了,为了鼓励妇人们去采茶,秋采萍把收购价提高了一文,稍好的四文,品相最好的五文一斤。
这下那些种菜的妇人都扔下锄头背上背篓去山上采茶,还种什么地?有妇人一天采的茶叶能卖四五十文!直接就是一斗糙谷!
张大娣心动了!
她怕秋采萍不收,她去采了茶,然后求人帮她卖,但别人生怕得罪秋采萍,都不肯帮忙,张大娣给人钱都没人帮她,一半一半都找不到人。
族长家现成的样子摆在那里,砸了她的茶叶棚子,就被她叫人把全家都捉去。
秋采萍的睚眦必报已经深入人心,她的手段也让人胆寒,谁敢贪小便宜帮她卖?让秋采萍知道,铁定连自己的都不会要了!
村里人却不知道,这族长纯属是自己撞到刀口上去的!
四处求告无门的张大娣厚着脸皮去卖茶叶,秋采萍看到排在队列中的张大娣,只对称重的吴春娇说:“三林过世时没来打祭的人家送的茶叶,都不收!”
全白弯都知道,三林过世时只有白老爷和大林二林家没来打祭!
还隔老远,张大娣看到吴春娇对她摇头,知道了她们不收,只好灰溜溜又背着茶叶走了。
这阵子也听到这些做工的人谈论,心里一发狠,不就是炒茶吗,你不收,我自己炒!
想了一下步骤,张大娣开始在家里炒茶,听人说一嘴哪就能学会炒茶?不是焦了就是糊了,或者没炒干,一背篓茶叶炒完也没有炒个什么出来!
气得她把锅铲一扔,坐那生闷气,一会怪秋采萍太过分,一会怪婆婆得罪人。
林四婆子看到,在那阴阳怪气:“怎么,想学秋氏做茶叶发大财?可惜没那个命?注定吃不了这碗饭!”
正在气头上的张大娣也火了,冲林四婆子大嚷:
“有本事你对秋氏说去,在这里对我耍什么威风,现在连门都不敢出了,还想着关起门来做大王?也不照照自己的水影子,我呸!”
林四婆子气得浑身发抖,这是要反了天了?
想骂回去,又觉得自己骂不过她,打更是不行了,想去找族长诉苦,突然发现现在没有族长了!
儿媳对她不孝,她竟然没办法!
相比于大房的鸡飞狗跳,二房田菜花就要安静多了,二林从军,家里没有了主劳力,田菜花只好拼命劳作。
好在两个儿子十三四岁了,可以稍稍帮上忙,再加上自己两亩旱地给了秋采萍,家里只有婆婆的那一亩旱地,没有那么累人。
天天累得半死,她眼里只有田地,没时间去关心采茶!
陈贾信这次去了十来天才回来,一进村口,看到对面山脚下几十号人在那建房子,不由得诧异,“是谁在那建房子呢?怎么像是在秋氏家的旱地上建,难道是秋氏?”
特意问了路过的小孩,得知真是秋采萍在房,也不由得暗暗咂舌,这秋氏,真是有本事!
这次去县城,没有秋采萍在中间搭桥,他算是深切体会到了他与县令大人中间隔得有多远?
别说县令,就连县衙扫地的小厮都没把他放在眼里,想想就脸臊,之前还想着拿那一百两去帮儿子求情!
要是没有秋采萍,他怕是花完一百两,连县令大人的门都看不到!
还有那白弯针茶,看着不起眼的茶叶,他是真没想到县令大人对这茶那么看重,这就意味着陈贾仁要倒大霉了!
竟然还有人敢打砸作茶工坊?县令大人听后眼睛都红了!
他暗暗为陈贾仁一家捏了把汗,他们是真倒霉,这次撞到刀尖上,在劫难逃,听县令大人的意思,竟是要全家流徙千里?
如果真的流徙千里,那陈贾仁一家能活下来的概率估计不到三成,他们这一支,就彻底同白弯无缘了!